目前分類:文化創意 (9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認為:所有大型運動都只是更高的力量驅動造成的,支配全人類無形的力量完全與道德無關,因此加害者與被害者在家族中都要給予他們應有的位子。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所有大型運動都只是更高的力量、不知名的力量、神力驅動造成的,支配全人類無形的力量完全與道德無關,因此加害者與被害者在家族中都要給予他們應有的位子,不要將他們排除在家族之外,若排除了家族中的後代就會有人代表,承擔他們的命運,從心靈、哲學的層面無所謂的好壞之分,若用道德眼光、想法只會矮化貶低這股巨大的力量,所以在排列時「不要評斷、下評語,評斷只會僵化事情真相,評斷之後僅存的是扭曲的面貌」(《海寧格自傳訪談錄》,p190~192)。

     創作海寧格認為:所有大型運動都只是更高的力量驅動造成的,支配全人類無形的力量完全與道德無關,因此加害者與被害者在家族中都要給予他們應有的位子這幅畫,有一位戴著拳擊手套的女孩,就定位準備開始戰鬥,一旁有個可愛的小熊雙手摀著嘴不敢出聲。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認為:所有大型運動都只是更高的力量驅動造成的,支配全人類無形的力量完全與道德無關,因此加害者與被害者在家族中都要給予他們應有的位子。

52823422_327173161479855_1883539271797702656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宗教與家族系統排列中的心靈移動。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宗教在人類關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宗教的根源與深層的涵意是人們意會到自己和最高心靈力量的連結,讓祂帶領我們前進,在心靈移動中我們十分渴望融合,因為我們了解自己的生命,是由心靈移動所賦予的,只有處在心靈移動中,才真正獲得平安。而宗教的功能有:(1)凝聚大型團體。(2)創造更大的家庭團體。(3)使人有歸屬感。(4)超越今生。(海寧格:《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34235)。 

      創作宗教與家族系統排列中的心靈移動這幅畫,在廣闊無垠大自然的田野中,天空上的飛鳥們自在地移動著。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宗教與家族系統排列中的心靈移動。

45093800_260730114790827_8203416079712649216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提出現象學的求知活動是:止步退守,抵達虛空。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曾說:排列師在進行排列工作時,當沒有解答跡象時,要保持不涉入,然後對命運深深的一鞠躬,讓命運在前頭帶著我們走,命運代表著交託給偉大的整體接管,解答會在交託中出現,學會臣服於每種命運,承認命運遠大於我們,只要做「保持平靜,歸於中心,繼續前行」。並提出現象學的求知活動是:止步退守,抵達虛空。(海寧格: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234235)。

      科學是人去探索外在的客觀世界,宗教人文心靈是探索人的內在世界,二者探索的面向截然不同,科學、科技都是人創造出來,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而人是被宇宙自然所創造的,人要臣服他的創造者,而不是被他創造出來的科學或科技所宰制(學術術語:行為者不會小於,行為者的所做所為)。

     創作海寧格提出現象學的求知活動是:止步退守,抵達虛空這幅畫,在空無一人的大自然景象中有白雲、溪流、山巒、樹梢佇足為伴。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提出現象學的求知活動是:止步退守,抵達虛空。

45000664_260501611480344_2761120013719961600_n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中文版。

 

getImage  7b5d83b0-42d5-45cc-b505-dfc46be9d34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南非人生經驗:完全融入工作,樂在其中,我也在那個時期認識了團體動力,讓我的內在成長得到無限的發展。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曾在他80歲的《海寧格自傳訪談錄》談到自己在南非人生經驗:南非的人生經驗真的是教人十分歡樂愉悅,我完完全全融入工作,樂在其中,我後來管轄了所有教區內的所有學校,並且要幫學校老師上課,我也在那個時期認識了團體動力,團體動力對我的幫助很大,也讓我的內在成長得到無限的發展,南非當地的土著祖魯人本來是畜養牲畜,過著四處遷移的游牧生活,定居農耕對他們來說本來是一樁相當陌生罕見的事,這類的文化傳播是傳教的第一線作業,也透過這類的文化傳播讓當地人認識天主教,漸漸地許多當地人皈依受洗,許多的天主教教區就是這樣慢慢發展建立出來的,我在當時對於宗教學興趣濃厚,對宗教學發展的新知也瞭若指掌頗有研究,我也在宗教課程上帶班授課,但是當時有學生質疑我對宗教學的認知大大偏離了天主教教義,這樣的抨擊批評也傳到主教那,主教對我有了不同的評價,因為這個事件,我也表達了我的心聲:既然我無法得到全然的信任,那我想我還是卸下所有我擔任的教職及傳教工作吧。(海寧格:《海寧格自傳訪談錄》,p6368)。 

     創作海寧格的南非人生經驗:完全融入工作,樂在其中,我也在那個時期認識了團體動力,讓我的內在成長得到無限的發展這幅畫,有一男一女南非當地的土著祖魯族人,赤裸著身體舞動著手上長棍,一旁有一個莊嚴的天主教神父,手拿著一本聖經準備對他們傳教。

      簡介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團體動力學是一個探討團體生活性質的研究領域,創立於一九三年代後期的美國,由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 1890~1947)開其端,李普特(R. Lippitt)、卡特萊特(D. Cartwright)等人發其緒,團體動力學家指出,人的一生幾乎都在團體之中渡過,世上的事務也通常是透過團體的方式來完成,這些團體有的是人數不多的小團體,也有的是人數眾多的大團體,有的是面對面關係親密的基本團體,也有的是關係較為鬆散的次級團體,有的是正式的團體,也有的是非正式的團體,團體之內,可能有附屬的次級團體,團體之外,也可能有其高層或平行的團體,當然,整個社區或社會,也是某種形式的團體,人類分別在這些團體之中,尋求本身生養、歸屬、教育、政治、經濟、宗教等各方面需求的滿足,所以,若欲了解並改善人類的行為及生活,就必須探討人類的團體是如何形成、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解組的,團體動力學既非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更不僅是實務上的管理技術,而是一種專門的學術領域,就廣義而言,團體動力學期望整合社會科學中各種有關團體的理論及方法,透過實徵的研究,蒐集具有學術意義的資料,藉以了解團體的性質、團體發展的法則、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動態關係,以及團體與組成分子間、團體與其他團體間、團體與大型制度間的各種關係,就狹義而言,團體動力學的主要興趣,在於團體現象的動力性質及相依性質,故致力探討與團體有關的各種心理及社會力量,如權力、凝聚力、吸引力、社會壓力、變遷條件、平衡狀態、團體規範、團體氣氛等,從而了解團體的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其他部分的調適情形,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此領域對於軍中士氣、學校人際關係、工廠效率的研究,以及在公共行政、婚姻諮商、精神醫療等實際情境的應用,有助於減少團體成員的磨擦,增進良好的團體氣氛,提升團體活動的效果。

      簡介祖魯族:祖魯語amaZulu,是非洲的一個民族,約1100萬人口,主要居住於南非的夸祖魯-納塔爾省,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祖魯語,這語言是由班圖語演變而成內其中一個子群,祖魯王國是十九世紀南非的歷史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種族隔離下,祖魯人被列為二等公民,並受到嚴重的歧視,現在的南非,祖魯是人口最多的種族,與其他南非人民享有相同的權利。在祖魯語中,祖魯是天堂的意思,因此祖魯人也自稱為天民,他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現在的祖魯人已經逐漸融入到城市當中,但是很多習慣都沒有改變,至今他們還保持著一夫多妻制的傳統,南非現任總統祖馬就是祖魯人,儘管外界對他有多個老婆的事情始終爭議不斷,但祖魯人認為這是財富和勇氣的象徵,但是,娶老婆得有足夠的聘禮,如今,牛依然是結婚必備的聘禮,娶一個老婆得十幾頭牛。

      簡介聖本篤: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又譯聖本尼狄克或聖本德,義大利天主教隱修士,本篤會的會祖,他被譽為西方隱修制度的始祖,於1220年被封為聖人,本篤出生於義大利貴族家庭其青年時赴羅馬讀書因社會風氣不好離開羅馬,在蘇比亞科的山窟里過徹底的隱修生活後被一位神父發現,於是不斷有人前來請教靈修事務當時維可瓦羅的一個隱修院,院長去世後無人替理眾修士遂請本篤去主理院務但因其嚴厲的院規而遭修士不容修士們起意謀害他他們指派修士手持毒酒請他祝福,當聖本篤抬手在杯上劃十字聖號時,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此事件後他離開了這個修院,回到蘇皮亞的洞窟由於許多失志隱修的志士前來求教,他欣然地收留他們,把他們分組成小型的靈修團體其後本篤依此形式在蘇皮亞陸續建立了十二座隱修院。529年,本篤在卡西諾山感化當時信奉異教的民眾,搗毀其神廟,並在神廟遺址上創建修道院(該修院曾在二戰期間被炸毀,於戰後重建)聖本篤529年於卡西諾山的會院中以拉丁文撰寫《聖本篤會規》(Rule of St. Benedict),平衡了敬虔的追求靈命及兼顧人性的軟弱會規十分嚴厲,重視體力勞動,但反對過分的形式上的苦修這部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為「西方隱修始祖」他是西方修道主義的改革者他的修道院規條合乎中庸之道修道生活著重祈禱、工作與研讀,其制度為義大利英國德國法國等地的修道院所遵行。

      簡介本篤會:拉丁語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於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是在529年由義大利人聖本篤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所創,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篤會隱修院的象徵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聖本篤所訂的會規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顧到祈禱、求知、勞動各方面,並提倡適度的靈修,會規規定會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此為「發三願」,本篤會會士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後來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本篤會傳統重視教會音樂,今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國的本篤會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本篤會規是要建立一種生活方式,就是借著基督、在基督內、靠著聖靈回歸到上帝面前,這樣規律的生活結構是為了要隨時隨地意識到上帝的臨在,而在團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內在的改變,才能持守對基督的誓約,並借著對地方和人的恆常關係,來達成這個永久的盟約,9世紀本篤會漸漸興起,9世紀後,許多修院會規鬆弛。10世紀時,法國克呂尼隱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修本篤會」,11世紀初在法國第戎附近的熙篤曠野又有熙篤會產生,在法國查爾特勒山聖勃路諾創辦有加多森會,15世紀-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逐漸消失。本篤會產生過24位教宗,4600主教,五千多位聖人, 1925年美國本篤會的神父來到中國北京,創建了輔仁大學,不久移交給聖言會負責,還在河南開封傳教,1930年代退出中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南非人生經驗:完全融入工作,樂在其中,我也在那個時期認識了團體動力,讓我的內在成長得到無限的發展。

41748658_237529643777541_5587896818831720448_o  

南非當地的土著祖魯人

33215407  a9493952dc8af937e3b62ddc05933b51  

團體動力學

5140001045_L_5140001045_250x350  

 

伯特·海寧格著:《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2979885_1uadd5_l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修行生活及其所屬教派:天主教的隱修會本篤會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曾在他80歲的《海寧格自傳訪談錄》談到自己的修行生活及其所屬天主教隱修會本篤會,對他這一生的影響:我就讀大學主修哲學及宗教學期間,還是在修道院維持著我的修行,每天的晨間慣例進行靜思及共禱,然後我才去學校上課聽講座,對於修行訓練很多人都懷抱著狹隘的看法,其實,上的修行訓練都是遵循古法傳統,有其精神所在,許多人已經忘記了基督精神的根源,這個精神根源是合乎所有宗教精神的核心,對我個人而言,那段修行的生活階段十足珍貴,我總是懷抱著感謝的心情回首那段時光,我到南非之後才知道傳教士是怎麼一回事,馬利安西勒爾傳教士的修行教育都是出自特拉普派修道院,特拉普教派遵循神聖的本篤教義,最重要的教義即是:Ora et labora,意思是祈禱及工作。(海寧格:《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p5962)。 

     創作海寧格的修行生活及其所屬教派:天主教的隱修會本篤會這幅畫,在義大利的修道院山上,有一個修士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拿著義大利的綠白紅國旗,下方還有一個義大利的冰淇淋。

      簡介聖本篤: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又譯聖本尼狄克或聖本德,義大利天主教隱修士,本篤會的會祖,他被譽為西方隱修制度的始祖,於1220年被封為聖人,本篤出生於義大利貴族家庭其青年時赴羅馬讀書因社會風氣不好離開羅馬,在蘇比亞科的山窟里過徹底的隱修生活後被一位神父發現,於是不斷有人前來請教靈修事務當時維可瓦羅的一個隱修院,院長去世後無人替理眾修士遂請本篤去主理院務但因其嚴厲的院規而遭修士不容修士們起意謀害他他們指派修士手持毒酒請他祝福,當聖本篤抬手在杯上劃十字聖號時,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此事件後他離開了這個修院,回到蘇皮亞的洞窟由於許多失志隱修的志士前來求教,他欣然地收留他們,把他們分組成小型的靈修團體其後本篤依此形式在蘇皮亞陸續建立了十二座隱修院。529年,本篤在卡西諾山感化當時信奉異教的民眾,搗毀其神廟,並在神廟遺址上創建修道院(該修院曾在二戰期間被炸毀,於戰後重建)聖本篤529年於卡西諾山的會院中以拉丁文撰寫《聖本篤會規》(Rule of St. Benedict),平衡了敬虔的追求靈命及兼顧人性的軟弱會規十分嚴厲,重視體力勞動,但反對過分的形式上的苦修這部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為「西方隱修始祖」他是西方修道主義的改革者他的修道院規條合乎中庸之道修道生活著重祈禱、工作與研讀,其制度為義大利英國德國法國等地的修道院所遵行。

      簡介本篤會:(拉丁語: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於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是在529年由義大利人聖本篤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所創,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篤會隱修院的象徵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聖本篤所訂的會規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顧到祈禱、求知、勞動各方面,並提倡適度的靈修,會規規定會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此為「發三願」,本篤會會士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後來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本篤會傳統重視教會音樂,今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等國的本篤會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本篤會規是要建立一種生活方式,就是借著基督、在基督內、靠著聖靈回歸到上帝面前,這樣規律的生活結構是為了要隨時隨地意識到上帝的臨在,而在團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內在的改變,才能持守對基督的誓約,並借著對地方和人的恆常關係,來達成這個永久的盟約,9世紀本篤會漸漸興起,9世紀後,許多修院會規鬆弛。10世紀時,法國克呂尼隱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修本篤會」,11世紀初在法國第戎附近的熙篤曠野又有熙篤會產生,在法國查爾特勒山聖勃路諾創辦有加多森會,15世紀-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逐漸消失。本篤會產生過24位教宗,4600主教,五千多位聖人, 1925年美國本篤會的神父來到中國北京,創建了輔仁大學,不久移交給聖言會負責,還在河南開封傳教,1930年代退出中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修行生活及其所屬教派:天主教的隱修會本篤會

41861120_238310083699497_4339252961487093760_o  

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本篤會的會祖,西方隱修制度的始祖。

 220px-Frari_(Venice)_-_Sacristy_-_triptych_by_Giovanni_Bellini_-_Saint_Benedict_of_Nursia_and_Saint_Mark  

本篤會修道院,位於意大利中部山上,由聖本篤在529年建立的。

600px-Monte_Cassino_Opactwo_1  

伯特·海寧格著:《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2979885_1uadd5_l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嚴厲」Die Strenge:如果懷疑別人,把他們排拒在內心之外,這些領悟和力量就會來管教我們,嚴厲教訓一番。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12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在旅途上,神性般的力量牽引著我們,所經驗過的和諧一致及從內在之旅得到的領悟,都不會再鬆開,如果懷疑別人,把他們排拒在內心之外,這些領悟和力量就會來管教我們,嚴厲教訓我們一番,那強度甚至連我們的身體都可以感受到,這股力量不只掌握我們,也同時掌握一切,但這是愛的教訓,一點都不能逃避,這份愛是嚴厲的,因為它全然純淨~唯有如此,它才能涵蓋一切,而且,如一般遼闊(《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82~183)。

     創作「嚴厲」Die Strenge:如果懷疑別人,把他們排拒在內心之外,這些領悟和力量就會來管教我們,嚴厲教訓一番這幅畫,畫面上有一個戴著大墨鏡表情嚴肅的人,頭頂的上方綻放著一朵桃紅色美麗愛的花朵。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1216-),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48日-19384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嚴厲」Die Strenge:如果懷疑別人,把他們排拒在內心之外,這些領悟和力量就會來管教我們,嚴厲教訓一番。

41628861_236491543881351_4622843823771353088_o

海寧格: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3內在之旅final1223-1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

 

 

 

 

       越南的一行禪師在他的《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一書中,介紹禪修的呼吸法,提出「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的禪修法門,他說道:我很確定,如果你在困難時刻能進行這個練習,你的痛苦將得以紓解,練習的方法是:

     「吸氣 我知道 我正在吸氣吐氣 我知道 我正在吐氣

        吸氣,我發現 我吸進的氣息越來越深 吐氣,我發現 我吐出的氣息越來越慢

        吸氣,我平靜下來 吐氣,我感到自在

        吸氣,我微笑 吐氣,我釋放自己

        吸氣,我活在當下 吐氣,我感受到這是個美妙時刻

      隨著吸氣,我們說「深」隨著吐氣,我們說「慢」,當我們有意識地呼吸,呼吸就會變得更深沉緩慢,也更平靜愉悅,持續練習「吸氣吐氣慢」直到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平靜自在」,便能超越生與死的觀念。 (《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p81~85,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譯者:顏和正,天下雜誌出版,2011/04/01)

      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這幅畫構圖上,很簡單的八個大字,上面「平靜自在」下面「吸氣吐氣」

      簡介一行禪師:越南語Thích Nht Hnh,1926年10月11日,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 16歲出家,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一行禪師從中越「報國寺佛學院」修學畢業,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在越戰期間,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梅村禪修中心」,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著作等身,已出版上百本書,包括40多本英文書。

      1966年5月1日,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停止越戰的十日前,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1956年,一行禪師被提名為「越南統一佛教會」出版刊物《越南佛教》的總編輯,隨後幾年,他陸續成立了Lá Bi出版社、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縮寫為SYSS),越戰時,旨在於進入鄉間建立學校、醫療診所、協助重建村莊,一行禪師此時被認證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足以擔當慈孝寺住寺,1966年5月1日,他在慈孝寺從真寔禪師手中收下「傳燈」,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越戰期間1960年一行禪師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獎學金,赴美攻讀宗教比較學,之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並持續呼籲反戰,希望美軍能退出越南,那段期間他也精讀了法文、中文、梵文、巴利文和英文,1963年他回到越南協助他的同胞僧眾推動非暴力和平運動,一行禪師同時也在萬行佛教大學教授佛教心理學和般若,1965年4月的一場會議中,萬行聯盟的學生發表了和平籲求聲明,宣稱:「為幫助所有越南人民實踐和平生活、互相尊重,現在是南北越尋求停戰的時候了。」不久,一行禪師前往美國,留下真空法師主理SYSS,萬行佛教大學則被一名不希望與一行禪師及SYSS再有任何瓜葛的校長接管,他甚至還指控真空法師是共產黨員,至此,SYSS除面臨了資金短缺,還得面對來自成員的攻擊,儘管困難重重,SYSS仍堅持在不選邊站的前提下協助因戰爭流離失所的越南村民重建家園,1966年一行禪師飛回美國主持康乃爾大學的越南佛教座談會,一邊接續他的反戰工作,1965年他寫了一封信給馬丁·路德·金恩,標題是「尋找人類的敵人」,待在美國這段期間,一行禪師實際求見了金恩博士,催促他公開譴責美國干涉越戰,1967年金恩博士在紐約市的河濱教堂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首次公開質疑美國涉入越南事務,隔年金恩博士提名一行禪師為196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說:「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沒認識其他比這位溫和的越南僧人更配得這個獎項的人。若運用了他的和平理念,將可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為四海之內的兄弟情誼、為人性建立起一座紀念碑。」,雖然金恩博士公開為一行禪師站台,並「強力要求」委員會頒獎給他,但此舉實際上違反了諾貝爾的傳統和協議,委員會那年未頒出和平獎,1969年一行禪師代表佛教和平使節參與巴黎和平對談,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約,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護照,拒絕讓他回到越南,一行禪師流亡法國,此後長期在海外活動,無法回國,1976年到1977年間,大量越南船民流亡海外,一行禪師曾率領學生參與難民救援,盼能幫助那些流亡至泰國灣的越南船民。

      簡介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佛教研究者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

 41575490_236460727217766_8271175712862371840_o  

越南的一行禪師

c13e399ce8f34c8eb3ae55ee5c76ad2b_th  

一行禪師的著作《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

Unknown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無相觀照」的禪修法門,是用「無相」觀深入觀照,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貪欲、絕望的大門。

 

 

 

 

 

      越南的一行禪師在回答信眾有關於死亡問題時,提出「無相觀照」的禪修法門,開示信眾說道:訓練自己摒除既有的感官形式,能用眼睛觀照實相,這將會開啟讓我們免於恐懼、貪欲、絕望的大門,「無相」觀深入觀照,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當他們外形消失,你便不會感到悲痛,即便是外形消失,仍存在於某個所在,即便是我們沒有這個形體,還會用另一種形式存在,你的身體、你的存在、你的意識相互重疊,佔據了所有的時間與空間,從這個意義來看,我們死亡「之前」與死亡「之後」的問題並不存在,有了這樣的認知,便能超越生與死的觀念,。 (《會心》(Anwers From The Heart),p190~192,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譯者:顏和正,天下雜誌出版,2011/03/30)

      創作「無相觀照」的禪修法門,是用「無相」觀深入觀照,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貪欲、絕望的大門這幅畫構圖上,在許多漂浮有的雲中,出現「無相觀照」四個字

      簡介一行禪師:越南語Thích Nht Hnh,1926年10月11日,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 16歲出家,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一行禪師從中越「報國寺佛學院」修學畢業,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在越戰期間,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梅村禪修中心」,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著作等身,已出版上百本書,包括40多本英文書。

       1966年5月1日,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停止越戰的十日前,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1956年,一行禪師被提名為「越南統一佛教會」出版刊物《越南佛教》的總編輯,隨後幾年,他陸續成立了Lá Bi出版社、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縮寫為SYSS),越戰時,旨在於進入鄉間建立學校、醫療診所、協助重建村莊,一行禪師此時被認證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足以擔當慈孝寺住寺,1966年5月1日,他在慈孝寺從真寔禪師手中收下「傳燈」,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越戰期間1960年一行禪師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獎學金,赴美攻讀宗教比較學,之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並持續呼籲反戰,希望美軍能退出越南,那段期間他也精讀了法文、中文、梵文、巴利文和英文,1963年他回到越南協助他的同胞僧眾推動非暴力和平運動,一行禪師同時也在萬行佛教大學教授佛教心理學和般若,1965年4月的一場會議中,萬行聯盟的學生發表了和平籲求聲明,宣稱:「為幫助所有越南人民實踐和平生活、互相尊重,現在是南北越尋求停戰的時候了。」不久,一行禪師前往美國,留下真空法師主理SYSS,萬行佛教大學則被一名不希望與一行禪師及SYSS再有任何瓜葛的校長接管,他甚至還指控真空法師是共產黨員,至此,SYSS除面臨了資金短缺,還得面對來自成員的攻擊,儘管困難重重,SYSS仍堅持在不選邊站的前提下協助因戰爭流離失所的越南村民重建家園,1966年一行禪師飛回美國主持康乃爾大學的越南佛教座談會,一邊接續他的反戰工作,1965年他寫了一封信給馬丁·路德·金恩,標題是「尋找人類的敵人」,待在美國這段期間,一行禪師實際求見了金恩博士,催促他公開譴責美國干涉越戰,1967年金恩博士在紐約市的河濱教堂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首次公開質疑美國涉入越南事務,隔年金恩博士提名一行禪師為196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說:「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沒認識其他比這位溫和的越南僧人更配得這個獎項的人。若運用了他的和平理念,將可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為四海之內的兄弟情誼、為人性建立起一座紀念碑。」,雖然金恩博士公開為一行禪師站台,並「強力要求」委員會頒獎給他,但此舉實際上違反了諾貝爾的傳統和協議,委員會那年未頒出和平獎,1969年一行禪師代表佛教和平使節參與巴黎和平對談,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約,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護照,拒絕讓他回到越南,一行禪師流亡法國,此後長期在海外活動,無法回國,1976年到1977年間,大量越南船民流亡海外,一行禪師曾率領學生參與難民救援,盼能幫助那些流亡至泰國灣的越南船民。

      簡介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佛教研究者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無相觀照」的禪修法門,是用「無相」觀深入觀照,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貪欲、絕望的大門。

37531332_215384039325435_5424327584978567168_o  

越南的一行禪師

c13e399ce8f34c8eb3ae55ee5c76ad2b_th  

一行禪師的著作《會心》(Anwers From The Heart)

getImage 

台灣的禪宗寺廟

IMG_3805  

禪宗特色

a4f4a9dfab324831944c3b5b567dc8ac_th IMG_3835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正念修行」的禪修法門「正念」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不論是正面或負面。

 

 

 

 

 

      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正念修行」的禪修法門,他說:「當你一開始接觸到正念修行時,你可能會有數百個疑惑,在你從他人那邊尋求答案前,先把這些疑惑放下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只要透過深入觀察並深深地接觸我們的內心,你自己就能回答大部分的問題,正念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不論是正面或負面,讓人愉快或讓人不舒服的,接著,如果我們正念夠強的話,便能知道這一切的本質,並知道如何轉化能量,將其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會心》(Anwers From The Heart),p13、p37~38,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譯者:顏和正,天下雜誌出版,2011/03/30)

      創作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正念修行」的禪修法門「正念」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這幅畫構圖上,在好的環境中一株小草從土壤中長出嫩芽來,上方還寫著「正念修行」四個字

      簡介一行禪師:越南語Thích Nht Hnh,1926年10月11日,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 16歲出家,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一行禪師從中越「報國寺佛學院」修學畢業,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在越戰期間,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梅村禪修中心」,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著作等身,已出版上百本書,包括40多本英文書。1966年5月1日,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停止越戰的十日前,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1956年,一行禪師被提名為「越南統一佛教會」出版刊物《越南佛教》的總編輯,隨後幾年,他陸續成立了Lá Bi出版社、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縮寫為SYSS),越戰時,旨在於進入鄉間建立學校、醫療診所、協助重建村莊,一行禪師此時被認證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足以擔當慈孝寺住寺,1966年5月1日,他在慈孝寺從真寔禪師手中收下「傳燈」,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越戰期間1960年一行禪師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獎學金,赴美攻讀宗教比較學,之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並持續呼籲反戰,希望美軍能退出越南,那段期間他也精讀了法文、中文、梵文、巴利文和英文,1963年他回到越南協助他的同胞僧眾推動非暴力和平運動,一行禪師同時也在萬行佛教大學教授佛教心理學和般若,1965年4月的一場會議中,萬行聯盟的學生發表了和平籲求聲明,宣稱:「為幫助所有越南人民實踐和平生活、互相尊重,現在是南北越尋求停戰的時候了。」不久,一行禪師前往美國,留下真空法師主理SYSS,萬行佛教大學則被一名不希望與一行禪師及SYSS再有任何瓜葛的校長接管,他甚至還指控真空法師是共產黨員,至此,SYSS除面臨了資金短缺,還得面對來自成員的攻擊,儘管困難重重,SYSS仍堅持在不選邊站的前提下協助因戰爭流離失所的越南村民重建家園,1966年一行禪師飛回美國主持康乃爾大學的越南佛教座談會,一邊接續他的反戰工作,1965年他寫了一封信給馬丁·路德·金恩,標題是「尋找人類的敵人」,待在美國這段期間,一行禪師實際求見了金恩博士,催促他公開譴責美國干涉越戰,1967年金恩博士在紐約市的河濱教堂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首次公開質疑美國涉入越南事務,隔年金恩博士提名一行禪師為196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說:「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沒認識其他比這位溫和的越南僧人更配得這個獎項的人。若運用了他的和平理念,將可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為四海之內的兄弟情誼、為人性建立起一座紀念碑。」,雖然金恩博士公開為一行禪師站台,並「強力要求」委員會頒獎給他,但此舉實際上違反了諾貝爾的傳統和協議,委員會那年未頒出和平獎,1969年一行禪師代表佛教和平使節參與巴黎和平對談,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約,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護照,拒絕讓他回到越南,一行禪師流亡法國,此後長期在海外活動,無法回國,1976年到1977年間,大量越南船民流亡海外,一行禪師曾率領學生參與難民救援,盼能幫助那些流亡至泰國灣的越南船民。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 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正念修行」的禪修法門「正念」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不論是正面或負面。

39298757_214992739364565_4056247026503909376_o  

 越南的一行禪師

c13e399ce8f34c8eb3ae55ee5c76ad2b_th  

一行禪師的著作《會心》(Anwers From The Heart)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強調可以獲得知識的辯證法,不應只是提出異議,抨擊假設,而是要有新的見解,才是辯證最終的意義。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強調可以獲得知識的辯證法,有三個步驟:首先有個假設,接者提出反假設,假設與反假設二者連在一起產生一個新組合,新組合又成為另一項假設,在運作中反假設不應只是異議,而是要有新的見解才可創立新意,達到辯證的最終意義,提出異議抨擊假設不能成為反假設,其特徵是用一句「但是」,在剎那間得到的洞見就被這一句「但是」給消解了,有時提出異議可以帶給當事人權力感,因為在提出異議時不需要努力和忍耐,而認知是需要耐心等待,只有思想而沒有感知,只不過是在熟悉的東西中打轉,只有思想不會產生新的認知,當人放棄所有的異議時,他在思想領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全心全意的隨著所感知的真相作出行動反應,可是他在行動中獲得更多機會。(《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45)。 

     創作海寧格強調可以獲得知識的辯證法,不應只是提出異議,抨擊假設,而是要有新的見解,才是辯證最終的意義這幅畫,有一個紅唇張著嘴不斷的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簡介辯證法:dialectic,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論證方法,它是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目的是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辯證法以問答進行,是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也用來指和形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自古以來就在印度與歐洲哲學佔有中心地位,此詞彙應用於多種不同領域,包括哲學、自然科學與史學,辯證法源自於古希臘的邏輯辯證過程,並因柏拉圖對蘇格拉底對話錄的記載而為人所熟知,蘇格拉底認為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惟有基於理性,類似於邏輯,而不是感情,才是說服別人以及發現真理的正確方法,並且,是一個人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真理能夠在討論所使用的推理和邏輯中被發現。自古而來,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辯證推理在古印度和西方出現,其三種基本形式為:蘇格拉底反詰法,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其它還包括:印度教辯證法、佛教辯證法、中世紀辯證法、猶太教塔爾穆德辯證法,以及新教辯證法等。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強調可以獲得知識的辯證法,不應只是提出異議,抨擊假設,而是要有新的見解,才是辯證最終的意義。

39137746_213356922861480_2265811981279690752_o  

辯證法 

images   getImage  Unknown  

-31-638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創立家族系統排列的西方專業知識學習的對象:(一)團體動力(二)精神分析(三)原始創傷治療(四)分析治療(五)催眠治療(六)身心語法程式學(NLP)。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創立家族系統排列的西方專業知識學習的對象:(一)團體動力(二)精神分析(三)原始創傷治療(四)分析治療(五)催眠治療(六)身心語法程式學(NLP),分述如下:

(一)團體動力:當團體沒受到外來權威壓力,只有人與人之間接觸時,相互承認對方的不同,平等看待對方,使相互分歧的需求和

          價值可以達到和諧。

(二)精神分析:針對個人內心世界,使被壓抑、分割的潛意識,得到承認,與意識世界中的東西,得到同等地位。

(三)原始創傷治療:協助求助者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宣洩被禁止的悲傷和痛苦的感覺。

(四)分析治療:分析神話和故事,使個人秘密的生命藍圖呈現出來,後來當我在《愛的序位》獲得某些認知後可以看到很多生命藍

          圖,都呈現出一些牽連糾葛,那是人們受家族良知的影響,意圖追隨其中一個家族成員的命運。

(五)催眠治療:米爾頓(Milton Erickson)的催眠治療法。

(六)身心語法程式學(NLP)。(《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VIIVIII)。 

     創作海寧格創立家族系統排列的西方專業知識學習的對象:(一)團體動力(二)精神分析(三)原始創傷治療(四)分析治療(五)催眠治療(六)身心語法程式學(NLP)這幅畫,有許多人的影像一個連著一個的出現。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創立家族系統排列的西方專業知識學習的對象:(一)團體動力(二)精神分析(三)原始創傷治療(四)分析治療(五)催眠治療(六)身心語法程式學(NLP)。

39210609_212148436315662_51439865526484992_o  

家族系統排列的西方專業知識學習的對象 

getage    getImage    68301936  Unknown  59e96e13Neec5261c  unnamed  nlp-0927-8-638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回答對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質疑:真相不是我建構的,我只是看見它而已。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在2009年在台灣出版的《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一書,是記錄1992~2004年間針對真實個案的回應,他被質問到:「在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是他建構出來的」,對此,海寧格堅定的說道:「真相不是我建構的,而是呈現在剎那之間,我只是看見它而已」人為的建構總是會出錯,建構出來的現象只會打動腦袋,無法觸及心靈,當我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某些東西便會呈現出來,當我將真相講出來之後,我只需觀看對方的臉,就可以感覺其心靈是否被感動,從頭腦建構出來的念頭,是不會引起反應的,因為這種念頭根本無法觸及心靈,而運用家族排列應有的基本態度是:(1)不帶目的性的行動(2)對不認識的事物持開放的心態(3)承認眼前所呈現的一切,儘管這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VIII~p3)。 

     創作海寧格回答對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質疑:真相不是我建構的,我只是看見它而已這幅畫,有一張如神父般的臉,耐著性子,露出無奈的表情。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回答對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質疑:真相不是我建構的,我只是看見它而已。

38872327_208874196643086_7492862505648128000_o  

家族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不是被建構出來的,而是呈現在剎那之間,它只是被看見,建構出來的只會打動腦袋,無法觸及心靈。

38867360_209344173262755_2404203257850232832_n  37961345_430807720745489_1676279341392068608_n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中文版。

getImage  7b5d83b0-42d5-45cc-b505-dfc46be9d34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陀提出的無我」概念是屬於「緣起法,認為宇宙沒有一個實體的我存在,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

 

 

 

 

 

 

      在原始佛教時代,也就是早期佛陀的時代,佛陀提出無我」概念是屬於「緣起法,認為宇宙沒有一個實體的我存在,而我們所認知的這個身心的我,事實上,只是因為不同機緣所組合而成,現在這個我的狀態,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一般的一神教或多人神教,都是創始概念,而非緣起概念,認為「萬物皆為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之間會產生一個傳承關係,就有的概念被傳續承接下去,西方宗教講死後回到神的身邊,東方印度講梵我合一都是有我說,都是有創始、起源的概念,佛陀談無我」概念,提出一切皆是因緣組成的,由不同元素、形態形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沒有所謂的這個主體(《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The Treasure of Tathāgata: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s Thought on Tathāgatagarbha),p30~32,作者:杜正民,法鼓出版,2018/06/01) 。

      創作佛陀提出的無我」概念是屬於「緣起法,認為宇宙沒有一個實體的我存在,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這幅畫構圖上,在雲淡風輕的虛空中,寫著無我之境」四個字

      簡介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佛教研究者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簡介如來藏梵語: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即「如來藏乃法身在纏。」之意,認為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也是大乘佛教三大派別:中觀、唯識、如來藏之一,名稱由來梵語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與garbha組成,如來(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佛性的同義字,garbha,其字根來自動詞garh或grabh,意為懷孕、生產,由此動詞衍生出的名詞garbha意為子宮,也有包涵、隱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如來藏的經典中稱如來藏乃實相第一義諦,等同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實際、圓覺等,皆與聖諦如來藏同義異名,而「阿賴耶識、第八識、含藏識」等等,皆是有漏法,不可與如來藏第一義諦相提並論,禪宗稱為真如心,真心,《大乘密嚴經》將如來藏比喻為元素(黃金)。

      簡介《梨俱吠陀》梵語:ऋग्वेदgveda,由梵語中c「歌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吠陀經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是除了西臺語的文獻外,在印歐語系語言中最古老的書籍,與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獻不同,它是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的,《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詩有58節,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兩岸,對神的讚歌,雅利安人將宇宙分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個神,三界共33個神,天界的神有帝奧斯、婆樓那、蘇利耶、烏莎、羅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羅、阿邦那波陀、魯陀羅;地界之神有潑利提韋、阿耆尼、蘇摩,這些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思維體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對於先智慧開導者們的崇拜與嚮往,因陀羅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領,驍勇善戰,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詩人為了歌頌他而創作出200餘首神曲。《梨俱吠陀》中所記載的妖魔,後人推斷為古代印度的奴隸,西來的雅利安人又以「瓦爾那」來分別其階級,最後再轉義為「種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梨俱吠陀》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甚至是賭博為內容的神曲,例如第六章俗諦神曲序《賭徒懺悔錄》,描寫擲骰子的迷人之處,一位教徒賭輸後跪在神像前懺悔,哀號淒切,以及家中母親和妻子的憂傷。這些作品都反映著吠陀時期人民的生活習俗。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陀提出的無我」概念是屬於「緣起法,認為宇宙沒有一個實體的我存在,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

 38481919_202128067317699_327691569299718144_o  

原始佛教時期

7730340173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作者:杜正民 

getImage          1-150G522223Q26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如來藏之功用一、起信二、平等觀

 

 

 

 

     如來藏」信仰「一切眾生皆有本來清淨的如來智慧功德法身,它的功用二:()深信自信本具清淨的佛性~生起信心()能接受一切順逆菩薩因緣~建立個人與他人之間的平等觀,產生社會人心淨化的功能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The Treasure of Tathāgata: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s Thought on Tathāgatagarbha),p213~215,作者:杜正民,法鼓出版,2018/06/01) 。

      創作如來藏之功用一、起信二、平等觀這幅畫構圖上,二個如來佛掌,搖相呼應著 

      簡介如來藏梵語: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即「如來藏乃法身在纏。」之意,認為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也是大乘佛教三大派別:中觀、唯識、如來藏之一,名稱由來梵語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與garbha組成,如來(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佛性的同義字,garbha,其字根來自動詞garh或grabh,意為懷孕、生產,由此動詞衍生出的名詞garbha意為子宮,也有包涵、隱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如來藏的經典中稱如來藏乃實相第一義諦,等同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實際、圓覺等,皆與聖諦如來藏同義異名,而「阿賴耶識、第八識、含藏識」等等,皆是有漏法,不可與如來藏第一義諦相提並論,禪宗稱為真如心,真心,《大乘密嚴經》將如來藏比喻為元素(黃金)。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如來藏之功用一、起信二、平等觀

38665654_202424320621407_7642909215358451712_o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作者:杜正民 

getImage   FT201601121711050204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比較

112901569   1-150G522223Q26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如來藏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指一切眾生本是如來,都藏有如來的覺性,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

 

 

 

 

      如來藏」是大乘佛教術語,指一切眾生本是如來,都藏有如來的覺性,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語源出於印度婆羅門教(Bramanism)聖典中的《梨俱吠陀》第十卷〈生主歌〉( PrAjApatya sUkta)的「金胎」(HiraNya-garbha,指太陽)神話

如來藏」指眾生身中,皆有如來,或可說一切眾生本是如來,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在一切眾生心中,藏有如來的覺性,若能除去一切無明煩惱即是清淨的佛心,即見本淨的如來覺性,是故如來藏」與「佛性」是異名同義(《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The Treasure of Tathāgata: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s Thought on Tathāgatagarbha),p102~104,作者:杜正民,法鼓出版,2018/06/01) 。

       就如同西方的基督教(Christian)源自於猶太教(Judaism),東方的佛教(Buddhism)則是源自於印度的婆羅門教(Bramanism) ,都是一種批判式的繼承發展關係,基督教的創始者是猶太人的耶穌(Jesus),而佛教的創始者是出身屬於印度四大種姓之一的帝利王族階級(ksatriya) ,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 Siddhartha)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釋迦牟尼雖然反叛婆羅門祭司階級(Brahmana)的權威,卻也批判吸收了印度婆羅門教與耆那教的「業力」、「輪回」、「不可說第一義諦」等教義觀點,但佛教與其他宗教世界觀最大的區別,就是不贊同「天啟」、「世界有一個起頭、神創造宇宙萬物」說。

     如來藏」的名稱由來梵語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與garbha組合而成,如來(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是佛性的同義字,garbha意為懷孕、生產,由此衍生出子宮、子宮中的嬰兒,以及包涵、隱覆、胎藏之意,認為人類是從子宮出生,世界也是由一個胚胎所開始,在胎中蘊藏了世界的一切。

      創作如來藏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指一切眾生本是如來,都藏有如來的覺性,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這幅畫構圖上,如來藏」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中誕生 

      簡介如來藏梵語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即「如來藏乃法身在纏。」之意,認為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也是大乘佛教三大派別:中觀、唯識、如來藏之一,名稱由來梵語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與garbha組成,如來(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佛性的同義字,garbha,其字根來自動詞garh或grabh,意為懷孕、生產,由此動詞衍生出的名詞garbha意為子宮,也有包涵、隱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如來藏的經典中稱如來藏乃實相第一義諦,等同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實際、圓覺等,皆與聖諦如來藏同義異名,而「阿賴耶識、第八識、含藏識」等等,皆是有漏法,不可與如來藏第一義諦相提並論,禪宗稱為真如心,真心,《大乘密嚴經》將如來藏比喻為元素(黃金)。

      簡介《梨俱吠陀》梵語:ऋग्वेदgveda,由梵語中c「歌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吠陀經中最早出現的一卷,成文於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是除了西臺語的文獻外,在印歐語系語言中最古老的書籍,與其他文明的古老文獻不同,它是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的,《梨俱吠陀》分十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詩有58節,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兩岸,對神的讚歌,雅利安人將宇宙分為三界:天界、空界和地界,每一界有11個神,三界共33個神,天界的神有帝奧斯、婆樓那、蘇利耶、烏莎、羅底利;空界的神有因陀羅、阿邦那波陀、魯陀羅;地界之神有潑利提韋、阿耆尼、蘇摩,這些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思維體系,反映出雅利安人對於先智慧開導者們的崇拜與嚮往,因陀羅是古印度人部落的首領,驍勇善戰,在公元前2000年征服印度,古印度人的詩人為了歌頌他而創作出200餘首神曲。

     《梨俱吠陀》中所記載的妖魔,後人推斷為古代印度的奴隸,西來的雅利安人又以「瓦爾那」來分別其階級,最後再轉義為「種姓」,《梨俱吠陀》末卷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梨俱吠陀》除頌神的詩歌外,還有世俗詩歌,有一些以婚禮、愛情、巫術甚至是賭博為內容的神曲,例如第六章俗諦神曲序《賭徒懺悔錄》,描寫擲骰子的迷人之處,一位教徒賭輸後跪在神像前懺悔,哀號淒切,以及家中母親和妻子的憂傷。這些作品都反映著吠陀時期人民的生活習俗。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如來藏梵文是Tathāgatagarbha,指一切眾生本是如來,都藏有如來的覺性,只是尚在胎內沒有誕生。

38542138_204253437105162_6843506176827588608_o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作者:杜正民

getImage   6869-photo-1527748197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就是禪修重要基礎

 

 

 

 

      佛陀曾經在《四十二章經》中說過:「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如果能把我們的心專注、置放在一個點,把心先安定收攝,讓散亂的心得到對治,妄念現前不受干擾,心凝聚了,就有很強的力量,想要做的事情,都能夠承辦,「置心一處」是根本,接下來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用頓悟的法門、觀想的法門、解脫的法門,這是禪修很重要的次第和程序。(《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44~145,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就是禪修重要基礎這幅畫構圖上,映入眼簾的一幅寧靜的山水大地,專注地觀望,讓心非常的安定。 

      簡介《佛說四十二章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據說是東漢攝摩騰、竺法蘭共譯,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重要佛教經典著作,也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釋迦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據傳永平七年(一說永平三年),漢明帝夜夢金人,召群臣解夢說金人為佛,於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於月支國遇攝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並獲畫像,永平十年,使者攜攝摩騰和竺法蘭返國,獲漢明帝接見,後於雒陽立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經序》說:「遣使者張騫、羽林中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惟張騫當時早逝世許久,此說有誤,呂澂認為「四十二」為其章數與某些經論的記載均以四十二之數有關,而印順認為「四十二」在印度為根本數,為佛教眾所熟悉,因而用以敘述菩薩行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為四十二位,象徵成佛的四十二個階段),民間講經則傳有:「佛成道後,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將他們所不懂的、疑難的,說出來請佛解釋,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說「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就是禪修重要基礎

38600790_203646010499238_184384775673348096_o  

佛陀《四十二章經》

images    4a35000a215b0ab580e3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話頭禪」是中國式的頓悟法門,是往內問自己去引動對生命的疑惑,如問自己父母未生我前,我的本來面目是誰?」。

 

 

 

 

       話頭禪又稱看話禪,禪宗術語,這種禪修方式最早始於南宋大慧宗杲禪師,由公案發展而成,盛行於臨濟宗之中,與曹洞宗的默照禪法並稱,在運作話頭禪的方法上也是要採用「默照禪」的安定、專注、覺照、清明的方式,話頭是指說話的前頭,亦即是在動念要說話、未說話之前的那個念頭,把念頭集中在一句話,或一個問句上,觀察自己內心,使自己升起對生命的疑問、疑情,在打破疑情之後,由此來得到開悟,是所謂中國式的頓悟法門,是往內問自己去引動對生命的疑惑,好比問自己父母未生我前,我的本來面目是誰?」之類對生命本質的疑惑話頭禪這種修行方法,稱為看話頭、參話頭,最早可以追蹤到黃蘗希運,在文獻上,最早有記錄教人看話頭的是黃龍慧南與五祖法演,把這個方法發揚光大的則是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宗杲提倡學者參究趙州禪師的無字公案(《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37~143,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話頭禪」是中國式的頓悟法門,是往內問自己去引動對生命的疑惑,如問自己父母未生我前,我的本來面目是誰?這幅畫構圖上,一顆清淨的心被光所照耀,伴隨著一個自由流暢的線條。 

      簡介大慧宗杲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公元1089年—1163年),俗姓奚,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諡號普覺禪師,南宋著名禪宗大師,為臨濟楊岐派第五代傳人,提倡看話禪,是南宋前期對金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大慧宗杲提倡所謂的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參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他鼓勵學者起疑情,以疑情參究公案,而得到開悟,宗杲認為,修行必須在生活之中,反對遠離塵世,獨自修行,因此他大力排斥當時流行的默照邪禪,認為它會造成學者終日只知靜坐,是在「斷佛慧命」、「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有默無照,是邪禪,但是他與默照禪的主要倡導者宏智正覺禪師卻是好友,禪宗楊岐派在他手上推至最高峰,他的禪法,對後世禪宗形成深遠的影響,南宋理學也深受他的影響。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

  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話頭禪」是中國式的頓悟法門,是往內問自己去引動對生命的疑惑,如問自己父母未生我前,我的本來面目是誰?」。

IMG_1792  

南宋禪宗大師大慧宗杲,為臨濟楊岐派第五代傳人,提倡看話禪

002amFnugy6XH1FM2rCe8&690   8ad4b31c8701a18b479475329c2f07082838fe54  

禪宗要旨

488676130_m   f4VuOrqbzjQCQXiuK5lAa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開悟就是轉染成淨,是一種內心轉化的過程,直接的體驗,而非感覺與感受

 

 

 

 

      佛教修行的目標是開悟開悟就是唯識宗所講的轉染成淨,對治我們原本清淨卻被世俗雜染的心,開悟只是一種內心轉化的過程,直接的體驗,而非只是一種感覺與感受,並非是什麼與眾不同神祕的經驗,而只是將雜染的心所做出的錯誤判斷,導致不好的行為,捨棄掉,轉化為清淨心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行為上所做的都是以利益眾生為主要考量的,所謂利他就是利己,自己也是眾生之一,沒有分別之心。

      然而如何做到內心轉染成淨達到開悟的境地呢?首先就是要對治內心長久以來積累的習氣,運用禪修的方法,把心調柔,讓心安定,下工夫學習禪修的法門,對於禪修學習的方法、次第、原則、技巧要有所認識掌握,只要持續地用對方法不斷用功,因緣具足時,開悟的果報自然會顯現。(《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75~183,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開悟就是轉染成淨,是一種內心轉化的過程,直接的體驗,而非感覺與感受這幅畫構圖上,在一條清澈的溪流上,有個堅硬的大石頭,石頭上佈滿了被染成紫紅色的青苔。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

  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 開悟就是轉染成淨,是一種內心轉化的過程,直接的體驗,而非感覺與感受

IMG_1791  

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

20150527024616188   cg415  

馬來西亞繼程法師著: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

4092-10086-1-1418714443       nknown  4fbe32d72bce6c727ddd1d47f1043790_715__2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所吸取的心理治療理論與超越心理治療的部份。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在2009年在台灣出版的《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No Waves without the Ocean: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德文:Die Quelle braucht nicht nach dem Weg zu fragen)一書中提到自己在創立家族系統排列的過程中所吸取的心理治療理論與超越心理治療的部份,分別為:

(一)心理治療部分:

(1)團體動力研究(2)精神分析(3)原始創傷治療法(4)分析治療分析神話和故事(5)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的催眠治療法(6)身心語法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為NLP,又譯作神經語言程式學)(7)家庭治療

(二)超越心理治療部分:

(1)良知的影響(2)伴侶的秩序(3)父母子女的秩序(4)宗教行為對人們的影響(5)與死亡和去世的人接觸(6)帶動和解與和平的方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VIIVIII)。 

     創作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所吸取的心理治療理論與超越心理治療的部份這幅畫,有一條被光環繞著流動的活水。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所吸取的心理治療理論與超越心理治療的部份。

38168676_196165207913985_1897060855342694400_o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中文版。

getImage  7b5d83b0-42d5-45cc-b505-dfc46be9d34e  

《No Waves without the Ocean: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英文版。

41uRwJPI8iL._SX313_BO1,204,203,200_  

《Die Quelle braucht nicht nach dem Weg zu fragen》,德文版。

41onroEOiYL._SX313_BO1,204,203,200_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教能解生死迷妄,乃究竟之道,而儒家只是世間法葯。

 

 

 

 

 

         儒、釋、道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份,然而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宇宙整體的觀點,佛教能解生死迷妄,乃究竟之道,而儒家只是世間法葯,強調入世功名,儒家的荀子在《解蔽篇》中批評道家說道:「老子有見於屈 ,無見於伸;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主要是認為老莊崇法自然,貶抑人智,老子提倡守柔處下,不為天下先的處世態度,是不知人定勝天、積極進取的道理,只有儒家「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此不蔽之福也。」

        傳承自佛教臨濟宗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禪師,強調若要出世就要參禪,對於儒、佛、道三教曾提出了他的見解:「嘗言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學要說》,卷三十九)

        創作佛教能解生死迷妄,乃究竟之道,而儒家只是世間法葯這幅畫構圖上有一個覺悟的佛正在打坐。 

  簡介憨山禪師:即憨山德清,生於明世宗嘉靖25年10月12日(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十二歲時出家,投南京報恩寺,住持西林永寧禪師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四個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延師教讀四書、《易經》及古文詩賦,培養了他深厚的佛學、儒學、道家的文化基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冬從無極(明信)處聽講《華嚴玄談》,至「十玄門」一段時,對華嚴所說的的海印森羅常住處感悟頗深,悟到法界圓融無盡之旨,並受具足戒,萬曆元年(1573年)游五台山,見北台憨山風景奇秀,取山為自號,19歲時謁見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讀《中峰廣錄》,決心參禪,返回報恩寺剃髮出家,因讀《華嚴玄談》,崇拜清涼澄觀法師為人,自字澄印。 憨山禪師傳承臨濟宗,為明代禪宗復興的重要人物,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禪師1586年,致信紫柏真可,兩人在即墨相遇,相談一晚,從此成為一生至交,萬曆二十三年(1594年),明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遷罪於憨山禪師,捕其下獄,以私創寺院罪名充軍去廣東雷州,流放廣東雷州時,紫柏真可在北京奔走,企圖為他平反,引起朝野議論,在搭救憨山禪師的過程,陷入第二次妖書案,遭東廠錦衣衛拷打,傷重圓寂,憨山禪師為紫柏真可主持火化儀式,萬曆二十八年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這時南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後,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一年之間,全寺百廢俱興,萬曆三十一年,達觀在京師因「妖書」一事,被捕入獄,累及憨山禪師,仍被遣還雷州,萬曆三十四年,明朝廷大赦,憨山禪師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往端州採運大木,有僧人誣他私用凈財,將他告官,憨山禪師住在芙蓉江的船上二年,大病幾死,真相大白之後,他辭去南華寺的住持,天啟二年(1622年)十二月憨山禪師受請回到曹溪,為眾說戒講經,次年十月十一日是圓寂於南華寺,世壽七十八歲,崇禎十三年(1640年),弟子們將憨山禪師的遺骸用漆布裹後升座,安放在塔院,即今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憨山禪師的全身舍利收藏在韶關曲江曹溪寺(今南華寺),他的主要著作有:《觀楞伽經記》、《楞伽補遺》、《華嚴經綱要》、《法華擊節》、《金剛經決疑》、《圓覺經直解》、《般若心經直說》、《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觀老莊影響論》、《莊子內篇注》、《大學決疑》、《春秋左氏心法》等,憨山禪師圓寂後,他的門人將其著作編輯刊行《憨山老人夢遊集》,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續藏》內。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 佛教能解生死迷妄,乃究竟之道,而儒家只是世間法葯。

    37849238_191630671700772_3500691683916382208_o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禪師

Unknown    2733-photo-1407077983

明朝憨山禪師貫通儒、釋、道三教

30444f79797272634571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