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斷執迷愚癡,唯用智慧~佛教求解脫之法

 

 

 

 

 

 

    在佛教看來,眾生因為對世間無常與生命真相的不瞭解,稱之無明,無所了知,產生種種煩惱未能斷盡,輾轉生死輪迴之中,主因就是執迷,具體分析有3種執迷,第一是常執,與無常相違的常執,第二是樂執,與痛苦相反的樂執,第三是我執,與無我相抵觸的我執,有了這三種執著,就會造作善惡之業,造善業就流轉於人天等善趣,造惡業就投生於地獄等惡趣,始終無法超越輪迴得解脫的原因,不在於外而是來自於自身的思想精神,唯有推翻破除三種執著,才能徹底解決精神的束縛,若不斷除摧毀三種執著,就永不得解脫。唯一推翻三種執著病的藥方,就是智慧,這三種執著歸根結底是無明、無知、愚蠢的行為展現,只能採用無明、無知、愚蠢相反的對策即智慧來對治,這種智慧就是精通無常、痛苦、無我的智慧,靠這三種智慧,就能推翻輪迴三種根源。

    在創作構圖上,有一個男子拿著個斧頭,使盡全身的力氣,去砍一棵根扎的很深的樹,樹旁有個執字,中間端坐著個佛祖旁有個慧字,前方有三位在燒香、拜佛、磕頭的信眾,他們的旁邊有個迷字,整張畫面就是要呈現出,斷除執著、迷惘、無知,唯有效法佛陀,用智慧一途,才是解脫痛苦根本之道。

    簡介「我執」: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補特伽羅),為二執之一,對應的是「法執」, 我執按三界境界相,可分為:執取見聞嗅嚐觸知等自性,於欲界中所觸之境界,以如是知覺性為不壞之我。執取見聞觸知等自性,於色界中所觸之境界,以如是知覺性為不壞之我。執取了知定境之自性,於無色界中所住之定境相或執取恆審思量心為常住不壞之我。我執在《成唯識論》中,分為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是指出生即有,分別我執是指後天薰習而得,俱生我執來自深層意識,很難切斷,分別我執只在表層意識中有,即因為後天外界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執,因為不是與生俱來的,故較容易斬斷。

    簡介「慧」:也稱為智、智慧,音譯為bōrě般若,佛教術語,意為智慧洞識,為三無漏學之一,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大地法,為心所之一,大乘佛教將它列為六度(波羅密)之一,因此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Prajñāpāramitā)。在梵文中,jñā 可以譯為知覺、知識或了解,Pra 是比較級,代表更高、更大、超過、超越的意思,因此,慧(Prajñā)有一種高級的知覺能力,分辨是非、於簡擇的能力,有情眾生都擁有這種能力,具備慧的人,可依自己的觀察力,來選擇正確的道路,缺少智慧,即是愚癡無明。慧可分為世間慧與出世間慧二者,所謂出世間慧,是能夠了解緣起、斷除結縛、止息煩惱的能力,要得到這種智慧,需要依的幫助。(闍那)與慧的定義接近,差別在於,智的範圍較小,主要指出世間慧,有能抉擇、決斷之意,慧的範圍較大。

   慧也稱為智慧、般若,而般若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高僧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般若在中國多指為智慧,《世說新語·文學》載:「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佛教認為,般若智慧跟世間的智慧不同,「智慧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是經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因證得金剛性如來藏空性心,而生起實相智慧,般若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為智慧,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所以譯經家不直接漢譯為「智慧」,而以音譯。《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佛教稱之為勝義智或實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樹下體驗真理的智慧,不究竟的智、不完滿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方便智。

    簡介「愚癡」:指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鈍,迷惘於事理,對事理顛倒,因果迷亂,也稱無明,無明為十二因緣之首,為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即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也即是愚痴。大乘佛教認為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成,虛而不實,性空乃生命最根本的真實本質,眾生之愚癡有三:不信三世因果、不知諸法緣起性空,不明諸法實相、佛性本具之理。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斷執迷愚癡,唯用智慧~佛教求解脫之法

CCF20140503_00010.jpg 

斷執迷愚癡,唯用智慧佛教求解脫之法

1512576_828063953872504_5880263780431912910_n.jpg 

《般若蜜多心經》是佛陀非常重視的經典,以論述空性為主

thCAOG1Z12.jpg 

thCA9PXRXS.jpg 

這家位於台北的飯店裡,都是以佛像為主要設計風格

10306624_792130977465802_9128048795612330999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