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乘佛法治眾生病的藥方

 

 

 

 

 

    ”六度”在梵文稱為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生死的彼岸的方法,”六度”出自戒定慧”三學”,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由”六度”而繼續開展,大乘佛教的見解、行為、修法、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的法門很多,可歸納為六種,就是”六度”,佛法是對眾生與生俱來的病,提出治病的藥方,這個藥方也就是大乘佛教中所謂的”六度”,眾生與生俱來的病,歸納有「貪慳、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痴」,佛法對症下藥的”六度”藥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赤裸上身壯碩的相撲選手造型的人,氣定神閒直挺挺的站立在一列急駛前進載著乘客的火車鐵道前,火車列車長從窗外探出頭伸出手加以警示,在此將急駛前進載客的火車,比喻做載著眾生的病「貪慳、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痴」,氣定神閒赤裸上身強健的相撲選手,看做是將病停止息滅的藥,也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山洞階梯的旁邊寫著“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字。

    簡介「六度」:又名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多、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波羅蜜、波羅蜜多,”六度”為六種法門,大乘佛教的見解、行為、修法和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的法門很多,可歸納為六種,就是”六度”,菩薩從初住至六住位,以多修習善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六度萬行”為筏,度脫於生死苦海,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六度”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所攝,”六度萬行”意指其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具體行門很多,故以”萬行”稱之,”六度”法門是針對眾生諸多煩惱,不好的習性”貪、瞋、癡”等,”六度”把布施列在第一條,布施對治”貪慳”,貪是貪求,凡夫欲望沒有止境,對於世間名利、五欲六塵貪而無厭,連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貪圖,貪求是眾生的病根,煩惱業障、生死輪迴都是從它而來的,其後眾生的病惡業、瞋恚、愚痴,也都離不開貪慳,在佛教上將眾生的煩惱歸納分析為一百零八類,所謂的百八煩惱,《百法明門論》再歸納為二十六種,二十六種再歸納為六個根本煩惱,再濃縮歸納就是所謂的貪瞋痴三毒煩惱,因為有這三毒,果報就是生死輪迴,三毒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慳貪,所以菩薩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條對治人心的慳貪,”六度”分為:

    一、布施: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能捨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佈施有三種,除了財布施,還包括佛法的布施,和信心給予的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如果沒有把慳貪心斷掉,這個布施不能稱為波羅蜜,只是布施而已,分述如下:1.財布施:財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如金錢、物品等。內財是身體,譬如當義工,以勞力、智慧、技能,為社會大眾服務,這是內財布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有所需的眾生,稱為財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別人有需求,能捨,能夠供養別人,能夠贈與別人,心地清淨無有貪念。2.諸法布施:諸法包括世出世間法,自己知道的樂於教導別人,稱為諸法布施,有人就教,盡心盡力把所知的都教出去,不吝法,吝法,是慳貪心沒有斷。3.無畏布施:眾生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畏懼,你能夠幫助他,使他遠離恐怖,身心得到安穩,稱為無畏布施。修財物布施,所得福報是財物不缺乏,以錢財布施,得大富,世間富貴之人從修財布施而來。法布施得的福報是聰明智慧,世間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報,因過去修的法布施不一樣。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福報。反之,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痴的果報,不能行無畏布施,身體多病,壽命不長。佛菩薩能做到布施,因深知世界無所有、不可得、諸法皆空,眾生不布施,因執世界是真有,故貪得無厭、患得患失,只知為自己,不願為眾生。學佛法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斷慳貪之心,財布施不是求財富,法布施不是求智慧?無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長壽,求去除自己的病根,才算是”六度”。

    二、忍辱:包括生忍和法忍,其為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以及外界的寒熱飢渴等,能除去五毒中的”疑”,忍辱分為三大類:1.「人害」:別人想盡方法障礙你、傷害你,要能忍,為什麼障礙我、傷害我?為什麼不障礙別人、傷害別人?莫非前定,佛教是講因果業報的,他傷害你是果報,果之前有因,忍受當做還債,一筆債還了,就沒了,菩薩知道債是一定要還,躲不過的

2.「世苦」:世間的苦難要能忍受,飢寒之苦,物質環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這也是屬於自己的業力,財物缺乏是過去沒有修財布施的果報,樣樣缺乏,看到別人富足,前生修財布施,得財富,如今享受是應該的。如果想改善自己的命運,就去修因,要想得財用,多多修財布施。3.「修法」:修學佛法要有耐心、要有恆心,鍥而不捨才能有所成就,古人跟一個老師,至少都在十年以上,師友具足互相切磋,在老師指導下才能成就,有耐心、有忍辱心,就會成就。忍辱的功德有第一、「不失」:《金剛經》雖然講六度,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會讓它失掉。第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能成就,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夠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循序漸進,才能成就,忍辱是除「瞋恚」障,能夠做到除障,忍辱波羅蜜就成就,所以修學菩薩道的人,修忍辱度,度瞋恚這個障礙。

    三、精進:其中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修持其餘五度,意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精是得其精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精進分為三類:1.「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衝鋒陷陣,現代戰爭戰車列在第一線,也是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沒有畏懼,向前精進。外面的力量是沒有辦法障礙的,無論順境逆境都不能障礙,多是自己懈怠放逸。2.「攝善」精進:精進法的內涵,是要向一切善法努力追求,不向惡法趨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3.「利樂」精進:於一切眾生有利益,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樂受,這個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要努力修學,要把佛法發揚光大,介紹給一切眾生,幫助修學,這是精進波羅蜜。精進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長一切善法,使不退轉,這是所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轉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斷掉,懈怠懶惰是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煩惱,可說是先天的煩惱,不是後天學來的,使世出世間法的修學不能成就圓滿,懈怠是嚴重的障礙,要想方法對治。

    四、持戒:指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和施行善法,若真持戒清淨能除去身口意的三業,能除去三毒中的”慳貪”,持戒對治惡業,除惡業用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業,戒律,歸納為三大類:1.「律儀」戒:律,有條文規定,像法律一樣,譬如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有條文,儀是講威儀、儀態,戒律裡面關於威儀的地方非常多,威儀就是小節,連小節都不犯,這叫不犯威儀,也就是說,禮節、規律在生活當中要遵守的。2.「善法」戒:一切善法,對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長善根的,雖然戒律裡沒有,仍要遵守,也算是持戒。3.「益眾」戒:對於自己沒有好處,對於眾生有好處,是利益眾生的,菩薩也應該捨己為人,這是屬於菩薩戒,菩薩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持戒的功德是「清涼」、「解脫」能持戒的人,心地清涼、煩惱少,解脫是自在,戒律清淨,就得自在,戒律並非是為了約束人,而是教導如何得到自由,把一切無明、煩惱除掉。

    五、禪定: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除去散亂,能除去三毒的”瞋恨”,禪定對治散亂,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關鍵,前面四種都是為修禪定做前方便,放不下不能得定,有惡業不能忍辱、懈怠懶惰不能得定,前面所修都是為禪定做準備,禪定才是真正主要的修學。坐禪,《壇經》說:心不動,名為坐;心不執著,名為禪,散亂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這是障礙,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昇起,要用禪定的方法來斷除。

    六、般若:此六度修行完滿之相,稱為六度滿相,般若對治愚痴,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禪定是手段,前面四條是手段之手段,關鍵的手段是禪定,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就沒有智慧。般若有三種「實相」、「觀照」、「方便」:1.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2.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3.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般若的功德是「大覺」,大覺就是成佛,圓滿徹底的覺悟,自覺之後一定要「度他」,要幫助別人覺悟,愚痴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了,成了佛連菩薩也能度,度生圓滿,九法界有情眾生,都有能力教化,沒有障礙。

   簡介「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報障,佛教認為眾生因為有此三障,所以尚且不能信受佛法,皈依三寶,乃至開悟佛道,三障包括,煩惱障,如貪慾嗔恚愚痴等惑;業障,如五逆十惡報障又稱異熟障,包括六道中的苦報。

   簡介「煩惱」:三障之一,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報障又稱異熟障,「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因煩惱而導致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稱煩惱障,除了一般所謂的煩惱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稱為煩惱,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煩惱的種子藏在藏識如來藏)中,未顯現出來,稱為煩惱隨眠,煩惱的根源來自貪、嗔、癡三毒,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六個根本煩惱引起其他二十個隨煩惱,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與自我中心有關而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煩惱障在整個佛法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上,會障礙善根的增長,會減損原有的善根,障礙智慧,障礙解脫生死的煩惱障的意義,通於的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因此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捨報後不能入無餘涅槃,這是相對於只通大乘佛菩提道,而不通二乘解脫道的所知障而言,因為所知障不會障礙有情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卻因為對法界的實相不知不證,因而會障礙有情,不能在菩薩道上的次第修行、障礙有情不能成佛,經量部唯識學派認為,煩惱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隨著轉世輪迴到達下一世,稱為隨眠煩惱的分類:1.由煩惱是否顯現或隱藏的性質,可分成:煩惱現行、煩惱隨眠。2.由煩惱的粗重及分位的不同性質,可分成:根本煩惱隨煩惱。3.由煩惱的滅除的途徑及時期之不同性質,可分成:見所斷煩惱修所斷煩惱煩惱障的內涵可分為見惑思惑,也就見所斷煩惱,以及修所斷煩惱的內容,就是包含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及大中小的隨煩惱,以及種種百千萬的微細煩惱。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乘佛法治眾生病的藥方

CCF20140519_00001.jpg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乘佛法治眾生病的藥方

 

10456816_827764063902493_4920018955401620472_n.jpg 

 

"六度"內涵與對治之病

1216756402_5159296.jpg 

 

"六度"出自"三學"

images.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