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四種資糧為”福德、智德、先世、現法”~《瑜伽師地論》舉出修行所具備四種必需的資本

 

 

 

 

 

    四種資糧為”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資糧為必需品之意,佛教將資糧一詞引申為趨向菩提之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四種資糧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舉出修行的四種資糧:(一)福德資糧,謂由宿世修諸福德,於今生獲得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二)智慧資糧,謂由宿世修習智慧,而於今生聰慧明敏,解了法義。(三)先世資糧,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生諸根完具,家財富足。(四)現法資糧,乃今世修習之福智資糧,謂於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儀。

    創作構圖上,有一隻可愛的小老鼠,手上拿著一根長長的棍棒,連接到天上的月亮,在月明星稀的山坡上,有兩棵枯木佇立著,在牠旁邊有一塊用美麗孔雀羽毛組成的田地,另外一旁有個愛心圖樣,在牠的旁寫著“四種資糧:福德、智德、先世、現法” 。

    簡介四種資糧:資糧為必需品之意,佛教將資糧一詞引申為趨向菩提之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四種資糧出自《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修行必須儲備四種資糧:
一、福德資糧:是由宿世修行各種福德,在今生獲得豐饒財寶,遇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二、智慧資糧:是由宿世修習智慧,而在今生得到聰慧明敏,解了法義。
三、先世資糧:是由宿世積集善根,在今生諸根完具,家財富足。
四、現法資糧:是今世修習之福智資糧,於今世有善法,因而善根成熟。

    簡介《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也是佛教行者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即「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瑜伽師地論》作者,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漢傳譯本中最完善完整的是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間,在東都弘福寺翻譯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蘭陀寺,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是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就無相關記載時間,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1.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十卷2.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本地分•菩薩地》。3.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本地分•菩薩地•戒品》。4.陳朝真諦譯《十七地論》,共五卷,相當於瑜伽師地論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5.《決定藏論》相當於玄奘譯《攝抉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佛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生起善巧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全面、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如此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範圍函蓋「害怕生死轉迴、急於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 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都在內,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能夠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這條道路。
    簡介瑜伽行唯識學派:又稱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時,加入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法相宗,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其中中觀學派被稱為「空宗」、「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印順法師稱唯識學派為虛妄唯識系,藏傳佛教稱唯識學派為廣見派、廣大行派,瑜伽意為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根據《薄伽梵歌》,瑜伽是一種個人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一(梵我)的修行方法,在古印度宗教中,由奧義書與薄伽梵歌傳統,發展出瑜伽派、勝論派與數論派等,佛教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唯識學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中,出現被稱為瑜伽師的流派,隨後出現了瑜伽行派,瑜伽行派的創始祖師相傳為彌勒,隨後為無著繼承,創立唯識學派,無著與彌勒之間的傳承情況並不清楚,古代相傳彌勒即是彌勒菩薩,無著在禪定中上升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學,回世間後,著《瑜伽師地論》,此論也被認為是瑜伽行唯識派建立的根本論,唯識學派的主要理論有阿賴耶識、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相無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等。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四種資糧為”福德、智德、先世、現法”~《瑜伽師地論》舉出修行所具備四種必需的資本

10362831_808561839156049_524080090962222932_n.jpg 

四種資糧為”福德、智德、先世、現法”~《瑜伽師地論》舉出修行所具備四種必需的資本

10342994_831041913574708_7441264919214368744_n - 複製.jpg 

佛教將必需品之資糧,引申為趨向菩提之資本

未命名.png 2012200198539b.jpg

藏傳佛教有所謂供養上師的資糧田

art-fom-osg.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