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的五種慾望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眾生的五種慾望,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物件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物件,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

    創作構圖上,在畫面上有兩個場景,一個在室內,有三個人,一男一女在床上,小茶几上擺精緻的下午茶餐點,有另外一個男子在門邊窺伺著他們,另外一個在戶外的場景,有一個穿著入時的女子,正在跟一位坐在公園椅子上的小女孩搭訕,她們中間還出現一個小精靈,來湊熱鬧,旁邊寫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字樣。

    簡介慾望﹑欲望:慾望一詞專指五官之慾,尤指情慾,慾望是哲學家探討的題目,無論是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縱橫家佛教西方哲學經濟學管理學也有分析利用管理人類慾望,稱為動機,慾望跟欲望兩詞各有分工,界說不盡相同,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望指涉一般的不足感覺類似佛家說的求不得,以及想滿足這種不足感覺的想法。
 
  簡介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慾望,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物件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賢首品第十二,四偈別顯:”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大智度論》說“五欲無利益,如狗啃骨頭。”又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這都是說明五欲之於人,為害甚大,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物件,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五欲分別是:

(1)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捨。

(2)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3)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4)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饍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謂各種飲食肴等美味,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5)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的五種慾望

10402918_804232342922332_5323180437893676868_n.jpg  

五欲”財﹑色﹑名﹑食﹑睡”是眾生的五種慾望

10552561_828063667205866_3953663063893649646_n.jpg

佛教認為五欲指財、色、名、食、睡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是痛苦的根源

1495476551265749662.jpg

  imagesCAFJ4SM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