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水墨創作忘世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屬禪宗臨濟宗的憨山大師,在其著作《憨山老人夢遊集》廣為後人所流傳的名言,即”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

       舉凡修習中國傳統思想者,都逃不掉儒、道、佛這三個思想,首先是儒家,求取功名,當人經歷過挫折以後,就想出世,這是道家思想,到了老年悟道,是佛家。

      中國的書法藝術和淡雅抽象的水墨畫,就是進入內在,陶養性情的最佳媒介,這種舞文弄墨的傳統藝術歷久而彌新,非常據有中國文人風範與禪風意趣,一杯茶,一片落葉,只要心念灌注於當下,剎那就是永恆,不再把意識、思蓄搖寄天邊的彩霞。

       這幅剛出爐,命名為"忘世"的水墨創作,是一位中國古代遺世而獨立的文人雅士,站在一葉孤舟之上,迎風眺望著遠方,在他的上方有一大片鮮活的綠葉,綠葉之上寫著"忘世"二字,"忘世"旁邊有老莊的落款,呈現出道家無為的精神思想,這也是明憨山大師所謂的為學三要之一。

      簡介憨山大師:又稱德清禪師、憨山德清(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謚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比丘,傳承臨濟宗,為明代禪宗復興的重要人物,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法師生於1546年(明世宗嘉靖25年)10月12日,幼年懷出家之志,11歲時至報恩寺西林永寧法師門下,誦習佛經,兼通儒學、道家。19歲時謁見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讀《中峰廣錄》,決心參禪,返回報恩寺剃髮出家。因讀《華嚴玄談》,崇拜清涼澄觀法師為人,自字澄印。1586年,致信紫柏真可,兩人在即墨相遇,相談一晚,從此成為一生至交。1595年(萬曆23年),因涉入朝廷政爭,以私修廟宇之罪入獄,流放廣東雷州。紫柏真可在北京奔走,企圖為他平反,引起朝野議論。憨山德清的全身舍利收藏在韶關曲江曹溪寺(今南華寺)。

著作:

門人收集他的著作,編為《憨山老人夢遊集》共五十五卷。

   卷一:含錢謙益之序文、憨山老人自贊等四篇文章。

   卷二至卷十二:為憨山對當時佛門緇素所開示之法語。

   卷十三至卷十八:書信。

   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序文。

   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記。為佛寺記文,及遊記等。

   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塔銘、傳記二十餘篇。

   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八:題跋、讚頌等。

    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仿世學之古文、疏文、祭文等。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為《楞嚴》、《法華》等經之疏釋。

    卷四十四至卷四十六:為作者對《大學》、老莊及佛教淨土教義之論說與義理發揮。

    卷四十七至卷四十九:詩集。

    卷五十至卷五十二:曹溪中興錄及其他開示。

    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自序年譜。

    卷五十五:含吳應賓、錢謙益等人所撰之憨山塔銘、傳記、輓詩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通議》明南嶽沙門憨山釋德清述。

        簡介明末四大高僧:即明朝末年四位佛教僧人為 :蓮池祩宏(1535年-1615年)、紫柏真可(1543年-1603年)、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明朝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復興,佛教中名僧輩出,尤其以此四大名僧為世所共知,分別為:

蓮池祩宏(1535年-1615年),俗姓沈,字佛慧,別號蓮池,常被稱為蓮池大師,浙江省杭州府仁和縣人,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被稱為雲棲蓮池,是中國佛教凈土宗的第八代祖師,他提倡禪、淨兩者兼修的理論。

紫柏真可(1543-1603),俗姓沈,名真可,號紫柏,原名達觀,常被稱為達觀大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屬江蘇)人,立志復興禪宗,同時又對儒釋道三教以及教內各宗持調和的態度,和當時佛教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合拍而動。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常被稱為憨山大師,謚弘覺,安徽省滁州府全椒縣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鍾,字智旭,號蕅益,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瀆川人,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餘杭的靈峯,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峯大師。

         簡介老子莊子思想: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道家雖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中國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老子莊子的啟發。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家」一詞來概括由老子學派是由漢初開始,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司馬遷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司馬談也是道家思想,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長,同時避免其短處,用來治國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漢代淮南王因謀反而自殺,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受到了嚴重挑戰,道家思想走向沒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不再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之後道家思想影響中國文化各個方面,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思潮。

        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楊朱莊子黃老學派,此外楊朱思潮也受老子和莊子影響。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道」為本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宇宙運動的法則,這一觀點成為道家最基礎核心。

         簡介《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認為所有中國文獻中最難以解讀,的文本之一,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最初的《老子》並沒有分章節,到了漢代河上公將其分為81章,至此,遂成定論,《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之所傳,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並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此經為《道德真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芳的水墨創作忘世

 11216480_1023768340968730_2729812139734066210_o.jpg  

憨山大師

螢幕快照 2015-07-07 下午8.23.33  

老子

U3349P28T3D3055336F329DT20100818092439  

莊子

1242793090  

<道德經>

DaoDej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