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尋夢

 

 

 

        原著《牡丹亭》共有55齣,其中尋夢是第12齣,內容是寫麗娘醒後回想夢境,縈思不已,第二天,獨自一人再到花園中,尋找夢中的情景,看見景色依然,而夢中的秀才遍尋不著,她越是追憶,越覺傷感,回來後竟一病不起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創作了這張尋夢,是以女主角杜麗娘一手拿著扇子,神情愉悅的追思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兩人相遇的浪漫景象,另一場景,是她溫情的背影,面對著門外垂柳,一旁寫著”尋夢”兩個大字。

         湯顯祖《牡丹亭》12尋夢》曲譜

【夜遊宮】(貼上)膩臉朝雲罷盥,倒犀簪斜插雙鬟。待香閨起早,睡意闌珊:衣桁前,妝閣畔,畫屏間。伏侍千金小姐,丫鬟一位春香。請過貓兒師父,不許老鼠放光。僥倖《毛詩》感動,小姐吉日時良。拖帶春香遣悶,後花園遊芳。誰知小姐瞌睡,恰遇著夫人問當,絮了小姐一會,要與春香一場。春香無言知罪,以後勸止娘行,夫人還是不放,少不得發咒禁當。(內介)春香姐,發箇甚咒來?(貼)敢再跟娘胡撞,教春香即世不見兒郎。雖然一時抵對,烏鴉管的鳳凰?一夜小姐焦躁,起來促水朝妝。由他自言自語,日高花影紗窗。(內介)快請小姐早膳。(貼)「報道官廚飯熟,且去傳遞茶湯。」(下)

【月兒高】(旦上)幾曲屏山展,殘眉黛深淺。為甚衾兒不住的柔腸轉?這憔悴非關愛月眠遲倦,可為惜花,朝起庭院?「忽忽花間起夢情,女兒心性未分明。無眠一夜燈明滅,分煞梅香喚不醒。」昨日偶爾春遊,何人見夢。綢繆顧盼,如遇平生。獨坐思量,情殊悵怳。真箇可憐人也。(悶介)(貼捧茶食上)「香飯盛來鸚鵡粒,清茶擎出鷓鴣斑。」小姐早膳哩。(旦)咱有甚心情也!

【前腔】梳洗了纔勻面,照臺兒未收展。睡起無滋味,茶飯怎生咽?(貼)夫人分付,早飯要早。(旦)你猛說夫人,則待把飢人勸。你說為人在世,怎生叫做喫飯?(貼)一日三餐。(旦)咳,甚甌兒氣力與擎拳!生生的了前件。你自拏去喫便了。(貼)「受用餘杯冷炙,勝如賸粉殘膏。」(下)(旦)春香已去。天呵,昨日所夢,池亭儼然。只圖舊夢重來,其奈新愁一段。尋思展轉,竟夜無眠。咱待乘此空閒,背卻春香,悄向花園尋看。(悲介)哎也,似咱這般,正是:「夢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行介)一逕行來,喜的園門洞開,守花的都不在。則這殘紅滿地呵!

【懶畫眉】(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元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絆介)哎,睡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這一灣流水呵!

【前腔】為甚呵,玉真重武陵源?也則為水點花飛在眼前。是天公不費買花錢,則咱人心上有啼紅怨。咳,辜負了春三二月天。(貼上)喫飯去,不見了小姐,則得一逕尋來。呀,小姐,你在這

【不是路】何意嬋娟,小立在垂垂花樹邊。纔朝,箇人無伴怎遊園?(旦)畫廊前,深深驀見銜泥燕,隨步名園是偶然。(貼)娘回轉,幽閨窣地教人見,「那些兒閒串?那些兒閒串?」

【前腔】(旦作惱介)唗,偶爾來前,道的咱偷閒學少年。(貼)咳,不偷閒,偷淡。(旦)欺奴善,把護春臺都猜做謊桃源。(貼)敢胡言,這是夫人命,道春多刺繡宜添線,潤逼鑪香好膩箋。(旦)還說甚來?(貼)這荒園塹,怕花妖木客尋常見。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旦)知道了。你好生答應夫人去,俺隨後便來。(貼)「閒花傍砌如依主,嬌鳥嫌籠會罵人。」(下)(旦)丫頭去了,正好尋夢。

【忒忒令】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似牡丹亭畔。嵌雕闌芍藥芽兒淺,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弔轉!呀,昨日那書生將柳枝要我題詠,強我歡會之時,好不話長!

【嘉慶子】是誰家少俊來近遠,敢迤逗這香閨去沁園?話到其間面。他這眼,奈煩也天;咱噷這口,待酬言。

【尹令】那書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愛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則道來生出現,乍便今生夢見。生就箇書生,恰恰生生抱咱去眠。那些好不動人春意也。

【品令】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煖玉生煙。捱過雕闌,轉過鞦韆,掯著裙花展。敢席著地,怕天瞧見。好一會分明,美滿幽香不可言。夢到正好時節,甚花片兒弔下來也!

【豆葉黃】他興心兒緊嚥嚥,嗚著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兒周旋。等閒間把一箇照人兒昏善,那般形現,那般輭緜。忑一片撒花心的紅影兒弔將來半天。敢是咱夢魂兒廝纏?咳,尋來尋去,都不見了。牡丹亭,芍藥闌,怎生這般悽涼冷落,杳無人跡?好不傷心也!

【玉交枝】(淚介)是這等荒涼地面,沒多半亭臺靠邊,好是咱瞇𥉐色眼尋難見。明放著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夢前。霎時間有如活現,打方旋再得俄延,呀,是這答兒壓黃金釧匾。要再見那書生呵,

【月上海棠】怎賺騙,依稀想像人兒見。那來時荏苒,去也遷延。非遠,那雨跡雲蹤纔一轉,敢依花傍柳還重現。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陽臺一座登時變。再消停一番。(望介)呀,無人之處,忽然大梅樹一株,梅子磊磊可愛。

【二犯麼令】偏則他暗香清遠,傘兒般蓋的周全。他趁這,他趁這春三月紅綻雨肥天,葉兒青,偏迸著苦仁兒撒圓。愛殺這晝陰,便再得到羅浮夢邊。罷了,這梅樹依依可人,我杜麗娘若死後,得葬於此,幸矣。

【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艸艸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箇梅根相見。(倦坐介)(貼上)「佳人拾翠春亭遠,侍女添香午院清。」咳,小姐走乏了,梅樹下盹。

【川撥棹】(貼)你遊花院,怎靠著梅樹偃?(旦)一時間望,一時間望眼連天,忽忽地傷心自憐。(泣介)(合)知怎生情悵然,知怎生淚暗懸?(貼)小姐甚意兒?

【前腔】(旦)春歸人面,整相看無一言,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兒問天,我如今悔,我如今悔不與題箋。(貼)這一句猜頭兒是怎言?(合前)(貼)去罷。(旦作行又住介)

【前腔】為我慢歸休,緩留連。(內鳥介)聽,聽這不如歸春暮天,難道我再,難道我再到這亭園,則掙的箇長眠和短眠!(合前)(貼)到了,和小姐瞧奶奶去。(旦)罷了。

【意不盡】咍咍剛扶到畫闌偏,報堂上夫人穩便。咱杜麗娘呵,少不得樓上花枝也則是照獨眠。

        簡介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繭翁,齋名玉茗堂,江西臨川人,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被譽為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湯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嚴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萬曆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萬曆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神宗皇帝,之後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湯顯祖曾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後又受李贄的思想影響;並和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滋長了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與沈璟過於講求聲律對立,湯顯祖贊賞李贄的學說,拒絕摹擬,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主張,認為佳作不應「步趨形似」,提倡表現個人直覺,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現,作品往往「怪怪奇奇」,不可預測,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出類拔萃,此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

        湯顯祖著有《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 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詩文《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牘》、《紅泉逸草》、《問棘郵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因《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玉茗堂四夢」都以「愛情」為主題,這四部戲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寫一個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 西廂記 》,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

戲劇

《紫簫記》,大約創作於1577年,卻因被認為影射時政而輟筆。 十年後又改為《 紫釵記 》。

  1598年棄官返鄉後作《還魂記》,即《 牡丹亭 》,描寫了少女杜麗娘與年輕書生柳夢梅在夢中相愛,醒後尋夢不得,抑鬱而終。 其後柳夢梅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與書生成婚。

  1600年? 作《 南柯記 》

  1601年? 作《 邯鄲記 》。

詩文

  《感事》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

《玉茗堂尺牘》

 《紅泉逸草》

 《問棘郵草》

小說

 《續虞初新志》

        簡介《牡丹亭》: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齣,由標目、言懷到肅苑、驚夢、到婚走、駭變、到最後的圓駕為止,經過了近代崑劇的改革,改編成十二齣的劇目,有遊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簡介崑曲:崑曲是發源自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山腔創始人是顧堅,金代和元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建炎南渡前後,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崑曲的行當,又稱家門,崑曲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簡介《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製作與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以推廣崑曲為目標,由年青演員擔綱主演的大型崑曲舞台公演,製作人白先勇自己曾經談到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他說: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一方面儘量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但我們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昆曲的古典精神,我們集合了臺灣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襄盛舉,一同投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術總監、服裝設計)、林克華(舞臺、燈光設計)、吳素君(舞蹈指導)、董陽孜(書法藝術)。連劇中杜麗娘那幅寫真,我也邀請畫家朋友奚淞繪製了一幅粉彩美人圖,在舞臺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文化人智慧的結果。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員如下:

總製作:白先勇。改編劇本:白先勇、華瑋、張淑香、辛意雲,改編湯顯祖原著劇本。

藝術總監:張繼青(中國國家1級演員)。

總導演:汪世瑜(中國國家1級演員)。

執行導演:翁國生。

編腔作曲:周雪華(中國國家1級作曲)。美術總監:王童。服裝設計:王童、曾詠霓。

書法藝術:董陽孜。

舞蹈設計:吳素君。唱腔整理、音樂設計:周友良。

舞臺、燈光設計:林克華。演出群:中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主要演員:沈豐英/飾杜麗娘,俞玖林/飾柳夢梅。

        2004年,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白先勇先生對此曾發表感言,他說: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齣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九折,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遊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詡為崑曲義工。

白先勇推廣崑曲編著、主編的崑曲推廣讀物:

《白先勇說崑曲》(2004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2004年)

《牡丹還魂》(2004年)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2005年)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2005年)

《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2009年)

崑曲大型舞台公演製作: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世界首演,台灣公視錄製全程實況多次轉播,巡迴公演已超過200場,涵蓋英國、美國等全球多國)

《新版玉簪記》(2008年11月8日世界首演)

《崑曲走進校園2009台灣行》(《西廂記》、《爛柯山》、《長生殿》、新版《玉簪記》2009年台灣首演,2009年DVD發行製作)

        簡介白先勇先生:1937年7月11日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臺灣旅美文學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生於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香港著名電台主持人白韻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日本投降後,1946年遷至上海和金陵,小學曾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不久之後隨著國民黨國共內戰的失敗,在1952年移居臺灣。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大學部3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灣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裡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氣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崑曲(如《牡丹亭》),對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他為了推廣崑曲而領導創作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家乃是本奉回教的回族,但白崇禧對教內比較嚴厲的教條一向都不贊同,而白先勇更脫離了伊斯蘭教,白家雖是回教出身,但白先勇接觸過不同宗教(包括回教、天主教)後,則對佛教更有認同感,而篤信佛教。

出版作品:

2012年,《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分上下冊)》,時報出版。

2010年,《白先勇與符立中對談:從台北人到紐約客》(台北:九歌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2年,《臺北人》出版30週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皇冠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

1971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

1968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主要著作: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收錄於《紐約客》。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收錄於《台北人》。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謫仙記》──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紐約客》首篇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豔》──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台北人》首篇。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of two》──收錄於《紐約客》。

 

 

 

 

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尋夢

11696442_1023995924279305_4740357707733213235_o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尋夢》曲譜

p12____1  

e5b08be5a4a2e7b0a1e5b7a5e5b0ba_e9a081e99da2_01  

《牡丹亭》創作於1598年,是明湯顯祖的代表作。

images-1  

20141204143746334633_ZYCH  

青春版《牡丹亭·尋夢》劇照

mask9_kun_qu_peony_pavilion_2   11174990_990821890930042_2829455766677303112_n  

11174839_990821650930066_2220373535628532978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