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懶畫眉>

 

 

 

 

      崑曲的發展,經明代魏良輔將民間通俗戲曲的音樂改良,使崑曲流利婉轉的特點,更適合文人的審美趣味,進而促進了文人的戲曲創作,明、清兩朝文人對戲曲的積極參與崑曲的發展、崑曲的特性分不開,在他們戲曲創作中,將詩的精神和語言融入曲中,形成中國戲曲「詩劇」的特徵,崑曲文辭美,意境深,加上情感化的唱腔,文詞化的身段,配合了含蓄傳神的詞句,優雅動人的音樂,把劇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無比的感人。

        湯顯祖原著《牡丹亭》共有55齣,其中”懶畫眉”是第12齣《尋夢》之一折,《尋夢》曲譜共有:【夜遊宮】、【月兒高】、【前腔】、【懶畫眉】、【前腔】、【不是路】、【前腔】、【忒忒令】、【嘉慶子】、【尹令】、【品令】、【豆葉黃】、【玉交枝】、【月上海棠】、【二犯麼令】、【江兒水】、【川撥棹】、【前腔】、【前腔】、【意不盡】。《尋夢》內容是寫麗娘醒後回想夢境,縈思不已,第二天,獨自一人再到花園中,尋找夢中的情景,看見景色依然,而夢中的秀才遍尋不著,她越是追憶,越覺傷感,回來後竟一病不起。

【懶畫眉】曲譜為:

(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元來春心無處不飛懸。(絆介)哎,睡荼抓住裙衩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好處牽。這一灣流水呵!

        創作了這張《尋夢》的”懶畫眉”,是以女主角杜麗娘一手拿眉筆梳妝化眉,身旁有丫環打點陪伴,另一場景,是她慵懶的搖擺著身軀,神情愉悅的追思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遇的浪漫景象,在”懶畫眉”字旁有牡丹花襯托,還有二撇恣意飛舞的線條。

      簡介《牡丹亭》: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齣,由標目、言懷到肅苑、驚夢、到婚走、駭變、到最後的圓駕為止,經過了近代崑劇的改革,改編成十二齣的劇目,有遊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簡介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繭翁,齋名玉茗堂,江西臨川人,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被譽為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湯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嚴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萬曆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萬曆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神宗皇帝,之後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湯顯祖曾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後又受李贄的思想影響;並和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滋長了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與沈璟過於講求聲律對立,湯顯祖贊賞李贄的學說,拒絕摹擬,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主張,認為佳作不應「步趨形似」,提倡表現個人直覺,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現,作品往往「怪怪奇奇」,不可預測,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出類拔萃,此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湯顯祖著有《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 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詩文《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牘》、《紅泉逸草》、《問棘郵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因《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玉茗堂四夢」都以「愛情」為主題,這四部戲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寫一個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 西廂記 》,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

戲劇

•《紫簫記》,大約創作於1577年,卻因被認為影射時政而輟筆。 十年後又改為《 紫釵記 》。

  1598年棄官返鄉後作《還魂記》,即《 牡丹亭 》,描寫了少女杜麗娘與年輕書生柳夢梅在夢中相愛,醒後尋夢不得,抑鬱而終。 其後柳夢梅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與書生成婚。

  1600年? 作《 南柯記 》

  1601年? 作《 邯鄲記 》。

詩文

  《感事》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

•《玉茗堂尺牘》

 《紅泉逸草》

 《問棘郵草》

小說

 《續虞初新志》

        簡介崑曲:崑曲是發源自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山腔創始人是顧堅,金代和元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建炎南渡前後,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崑曲的行當,又稱家門,崑曲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簡介《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製作與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以推廣崑曲為目標,由年青演員擔綱主演的大型崑曲舞台公演,製作人白先勇自己曾經談到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他說: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一方面儘量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但我們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昆曲的古典精神,我們集合了臺灣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襄盛舉,一同投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術總監、服裝設計)、林克華(舞臺、燈光設計)、吳素君(舞蹈指導)、董陽孜(書法藝術)。連劇中杜麗娘那幅寫真,我也邀請畫家朋友奚淞繪製了一幅粉彩美人圖,在舞臺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文化人智慧的結果。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員如下:

總製作:白先勇。改編劇本:白先勇、華瑋、張淑香、辛意雲,改編湯顯祖原著劇本。

藝術總監:張繼青(中國國家1級演員)。

總導演:汪世瑜(中國國家1級演員)。

執行導演:翁國生。

編腔作曲:周雪華(中國國家1級作曲)。美術總監:王童。服裝設計:王童、曾詠霓。

書法藝術:董陽孜。

舞蹈設計:吳素君。唱腔整理、音樂設計:周友良。

舞臺、燈光設計:林克華。演出群:中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主要演員:沈豐英/飾杜麗娘,俞玖林/飾柳夢梅。

         2004年,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白先勇先生對此曾發表感言,他說: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齣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九折,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遊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詡為崑曲義工。

白先勇推廣崑曲編著、主編的崑曲推廣讀物:

《白先勇說崑曲》(2004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2004年)

《牡丹還魂》(2004年)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2005年)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2005年)

《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2009年)

崑曲大型舞台公演製作: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世界首演,台灣公視錄製全程實況多次轉播,巡迴公演已超過200場,涵蓋英國、美國等全球多國)

《新版玉簪記》(2008年11月8日世界首演)

《崑曲走進校園2009台灣行》(《西廂記》、《爛柯山》、《長生殿》、新版《玉簪記》2009年台灣首演,2009年DVD發行製作)

        簡介白先勇先生:1937年7月11日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臺灣旅美文學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生於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香港著名電台主持人白韻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日本投降後,1946年遷至上海和金陵,小學曾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不久之後隨著國民黨國共內戰的失敗,在1952年移居臺灣。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大學部3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灣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裡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氣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崑曲(如《牡丹亭》),對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他為了推廣崑曲而領導創作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家乃是本奉回教的回族,但白崇禧對教內比較嚴厲的教條一向都不贊同,而白先勇更脫離了伊斯蘭教,白家雖是回教出身,但白先勇接觸過不同宗教(包括回教、天主教)後,則對佛教更有認同感,而篤信佛教。 

 

 

 

 

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懶畫眉>

11059320_1027816927230538_7620445070772057907_n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尋夢》之<懶畫眉>曲譜

p12____1  

《牡丹亭》創作於1598年,是明湯顯祖的代表作。

images-3  images-1  20141204143746334633_ZYCH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001plzubgy6OOqcuAWYe8&690  60b5841dtw1e2qf0oj02yj

崑曲的舞台妝是非常講究的

988565_1019761781369386_6314018427919862701_n  images-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