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與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海寧格,談「現在與當下」。

 

 

 

 

 

      仔細研究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Satir,19161988年)與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海寧格 (Hellinger,1925年),他們在思想觀念上的傳承有許多共同之處,除了各自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之外,在學術研究上都受到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薩提爾(Satir)的成長背景是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農莊長大,她的兩位祖母都是來自德國的移民,當地人篤信一位正向而寬容的上帝,她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科學派信徒,這些都相當深遠地影響薩提爾的一生,在她73年的人生歲月中。      

      家族治療的先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她是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她用學員演出家族中的情境,採象徵性的方式,剛開始她邀請案主的家族成員來進行,不過有一天某些家族成員沒來,不得不找陌生人來代表,發現到就算是別人站在這些人的位置上,也能夠確實感覺到家族成員本人會有的感覺。後來海寧格擷取薩提爾洞見中的精華,只用代表排列,代替家族成員本人,並讓代表在不受案主個人詮釋的影響下,自由遵循發自心中的感覺(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29~30) 

      海寧格(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他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薩提爾與海寧格在團體治療活動開始前,都會先帶默想(Meditation),透過沈思和默想,循序漸進地開啟內心世界,達到良好的自我溝通。薩提爾認為「在開始任何工作之前,單獨一人或是團體做一個簡短的靜默沉思,對鎮定情緒、集中意向、激勵精神都有很大的助益。」同時她也知道「在歷史上中國人提倡和練習默想已有多個世紀。」(薩提爾:《沉思靈想》(Meditations & Inspirations),p4)可說是最常用的,使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中,默想(Meditation)可說是最常用的,惟有透過沈思和默想,人們才能循序漸進地開啟內心世界,達到良好的自我溝通。

      海寧格也認為「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在此,就讓我們來欣賞,家族系統治療前後時期重要的人物,美國的薩提爾與德國的海寧格用詩的語言表達他們對「現在與當下」的看法:

薩提爾《沉思靈想》(Meditations & Inspirations) <新的現在>~

     我們對過去經驗的解釋,

     常常影響我們面對現在。

    「現在」的意思是尊重此刻,

    不在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下。

    你此刻的經驗很快就會變成你的歷史,

    成為新的現在及未來的根基,。

(薩提爾:《沉思靈想》(Meditations & Inspirations) ,p76)

 

海寧格《內在之旅》<與當下同行>(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

     請相信,我們當下所處的狀態,

     是我們在這片刻裡最適當的位置,

     從這裡,我們才能展開內在之旅,

     因為我們如實地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和整個外在世界,

     我不必擔憂,也沒有遺憾,一切與外界的抗爭,都平靜下來,

     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麼,外在似乎就會自動自發地發生改變。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4~5)。

     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與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海寧格,談「現在與當下」。這幅畫,家族系統心理治療權威人物美國薩提爾女士與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德國海寧格先生相遇,一起握手寒暄,相見歡。

     簡介薩提爾: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美國人,知名的社會工作者、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的工作成果後來成為了今時今日的身心語言學的三個根本模式之一,國際家庭治療機構AVANTA亦是由她所創立,以推動她的研究成果。維琴尼亞·薩提爾在1916年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農戶誕生,她的兩位祖母都是來自德國的移民,她排行在家裡五個小孩的老大,她五歲的時候曾患盲腸炎,在醫院住了幾個月,1988年,薩提爾突然猝逝,當時她仍在參與研究工作,她離世後遺下700多頁手寫和用打字機打好的筆記,維琴尼亞在一九八一年開辦了一個國際夏日機構,亦稱過程社區,她的第一本著作《聯合家族治療》已經對整個心理治療領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八五年於亞利桑那州所舉行的「心理治療的演變」研討會中,維琴尼亞薩提爾說道︰「我在過程中看到了宇宙;我們正處於更富全人性的過程中;我們正站在某些新事物的開端,而不是終點上」。

    薩提爾著作:

《家族治療模式》(Tht Satir Model ---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約翰貝曼(John Banmen),珍歌柏(Jane Gerber),瑪莉亞葛茉莉(Maria Goromi)著,譯者: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張老師文化出版, 1998/04/01。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Satir Step by Step: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維琴尼亞薩提爾,蜜雪兒鮑德溫,譯者:李瑞玲,黃繡,龔紅,社:張老師文化出版,2001/04/30。

 

      簡介薩提爾的理念與思想淵源:薩提爾是一位具革新性的、獨立的思想家及科學家,她相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薩提爾的精神力支撐著她的信念系統,這在她的晚年時更是表露無遺,而冥想則是最能展現其精髓的,她認為:整個生命即是以各種形式呈現的冥想,這是一種通往靈性意識的方式,冥想如同儀式的一種形式,可以是治療中一個強大的影響,她早期的冥想專注於呼吸、感受和集中注意力,將這些視為通往人們直覺的途徑,在她晚年的冥想,較專注於肯定、正向的觀點、合適的選擇、新的可能性和自我接納(《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Tht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336~337,張老師文化出版,1998/04/01。)她不僅提昇了當時的治療實務,並發展出兩個助人成長及健康的概念,並發展出兩個助人成長及健康的概念:

      第一個概念:她把舊有的亞里斯多德式、線性的、單一因果取向,轉向三位思想家:

(1)科日布斯基:美籍波蘭裔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18791950年),「普通語義學」創始人」。他提出了系統的「普通語義學理論」,這一理論使得語言和思維更加邏輯化,科日布斯基出生在波蘭華沙,在那裡學習后成為一名工程師,畢業後到國外工作,一戰期間,科日布斯基在俄國軍隊中服役,1920年科日布斯基被波蘭委員會任命為駐國家聯盟的秘書,同年他定居美國,1938年,科日布斯基在芝加哥成立普通語義學研究所,1940年成為美國公民。

(2)貝塔朗菲:美籍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和哲學家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一般系統論的創始人,20世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從生物學領域出發,涉獵醫學、心理學、行為科學、歷史學、哲學等諸多學科,以其淵博的知識、濃厚的人文科學修養,創立了本世紀具有深遠意義的一般系統論,使他的名字永久地與系統理論聯繫在一起,1972年,法國科學家委員會曾提名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但是在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討論這個提名之前,貝塔朗菲不幸辭世。

貝塔朗菲經歷

  1901年9月19日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的阿茨格斯多夫,

  1926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該校任教。

  1937年起,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阿爾貝塔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等處任教。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初步框架,

  1945年在《德國哲學周刊》 18 期上發表《關於一般系統論》的文章,但不久毀於戰火,未被人們注意。

  1947年在美國講學時再次提出系統論思想。

  1950年發表《物理學和生物學中的開放系統理論》。

  1954年,與A.拉波包特等人一起創建一般系統論研究會,出版《行為科學》雜誌和《一般系統年鑒》。貝塔朗菲的重要貢獻之一是建立關於生命組織的機體論,並由此發展成一般系統論。

  1955年專著《一般系統論》,成為該領域的奠基性著作。6070年代受到人們重視。1972年發表《一般系統論的歷史和現狀》,把一般系統論擴展到系統科學範疇。1972年6月12日卒於紐約州布法羅。

   (3)貝特森: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1904年5月9日1980年6月4日)是一位英國人類學家、社會科學家、語言學家、視覺人類學家、符號學家、控制論學者,他的著作還貫穿了許多其他學科。1940年代他幫助將系統論/控制論擴散至社會/行為科學領域,晚年致力於發展一種認識論的「元科學」,統一系統論的各種早期形式。他的主要言論包含在《邁向心智生態學之路》(1972)和《心靈與自然》(1979)中。《天使的恐懼》(1987年格雷戈里死後出版)是與女兒瑪麗·凱薩琳·貝特森合寫。

    第二個概念:根源自齊克果、馬丁·布伯、海德格的實證存在主義思想 

    索倫·奧貝·齊克果(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

    馬丁·布伯(1878年2月8日1965年6月13日)是一位奧地利-以色列-猶太人哲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集中於宗教有神論、人際關係和團體,他活躍於德國和以色列的猶太人團體和教育團體,贊同在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國後,建立一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地區性聯邦,影響遍及整個人文學科,特別是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哲學和宗教存在主義領域。

    馬丁·海德格(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存在主義(英語: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保羅·沙特和作家卡繆是其代表人物。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一種以「實際驗證」為中心的哲學思想。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求知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哲學,認為對現實之認識只有靠特定科學及對尋常事物的觀察才能獲得。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與家族系統排列創始人海寧格,談現在與當下。

20770243_1688024827876408_2861294628497722985_n  

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

VirginiaSatir  

 薩提爾著作:

getImage getage     tImage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