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

 

 

 

 

      佛教的名相非常之多,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五塵:色、聲、香、味、觸等等,盡管如此,我們只要抓住佛法的本意:就是要眾生開智慧、離苦得樂、得到解脫,進而找到一個最便捷究竟的修習法,去深入的下工夫,達到安頓身心的目的,也就足已,佛法中的禪定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習方法,強調意識的轉化作用,我們所有的意識都由於外物的存在,透過相對應的器官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是經由器官去感知外物而產生的意識,禪修就是將我們所經驗的知覺轉化純淨神聖的(遇見藥師佛MEDICINE BUDDHA TEACHINGS by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p26~27,作者:堪千創古仁波切橡樹林出版2005/09/11,  

      在佛教的淨土宗法門主張念佛至一心不亂,往生時可至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以意識為所緣境(方法),佛念成為意識的主流,因為我們的意識藏著正念與妄念持名念佛直接進去我們的意根就能將妄念轉成正念達到禪修之境,在誦念佛號時不論是口念或心念,在佛號前加上南無,就是梵文、巴利文音的皈依,即是表恭敬的心,比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可以讓心保持正念(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25~126,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這幅畫,在構圖上一個人的頭腦線條帶出心中意識流轉與變化,一旁寫著正念二字 

      簡介第九世創古仁波切:誕生於西元1933年11月27日,是藏歷第十六個丁卯周期的水雞年(西元1933年11月27日),生產過程十分順利,四歲時,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和八蚌寺的錫杜仁波切找到他,被認為是第八世創古仁波切的轉世者,藏歷火牛年(1937),仁波切的坐床典禮在創古札西確林本寺隆重舉行,札列仁波切為其剃度並授予居士戒,認證他為第九世創古仁波切。

   在他七歲至十六歲這段期間,創古仁波切專注於學習讀、寫、文法、詩歌、星象以及記誦與修持法會儀軌,同時完成了兩個加行修持,十六歲以後,他開始研習《二乘佛法》,對修行及閉關都十分精進,二十二歲,他與宗巴仁波切、蘇曼嘉旺仁波切一起接受十六世大寶法王施予「比丘戒」,二十七歲,他到達印度,立刻被徵召到大寶法王駐錫地隆德寺,三十五歲,他參加在印度巴薩舉行的格西考試,當時各派前來參加的僧侶多達一千五百名之多,創古仁波切順利通過考試,由達賴喇嘛授予格西學位,回到隆德寺後,獲大寶法王封為「三藏總持師」,為隆德寺及所有噶舉派之「堪布」,而且成為那瀾陀學院及隆德寺的住持。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三十五歲,榮獲格西學位的博學修行人,同時也是噶舉傳承大禪師之一,亦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著作:《快樂轉心法》《成佛的藍圖》《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遇見藥師佛》《止觀禪修》《尋找來世的居所》《一生所衷》《密勒日巴的老師說》《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等。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

  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

《阿彌陀經》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彌陀佛,行是持名念佛。如果我們先弄明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部經典的真義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就可以得到西方極樂的真味了;我們依此修行就不會有偏差,而得真實利益了。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37631210_186660998864406_1161285060062609408_o  

堪千創古仁波切著:遇見藥師佛MEDICINE BUDDHA TEACHINGS by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getImage  IMG_2729  

《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CH50-03-01_b Unknown  

馬來西亞繼程法師著: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

4092-10086-1-1418714443       nknown  4fbe32d72bce6c727ddd1d47f1043790_715__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