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修行者最根本的戒律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不只出家眾,連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也應該遵守,受戒的目的,是約束自己的行為,培養高尚完美的品德,並且為其他眾生帶來快樂和幸福,皈依三寶後,便應該受持五戒,五戒的內容是: 1.不殺生,即不害眾生的生命,眾生都害怕死亡,信佛的人既要有救度眾生的慈悲心,親自殺生固然不可,即使是間接的也不可。2.不偷盜,自己不應得的東西,不論是一針一線,都不可以任意拿取,不偷盜的範圍應推廣到不能欺騙顧客,不能隱瞞賦稅,不能拾遺不報,不能協助劫盜等。3.不邪淫,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式的配偶,過正常的夫婦生活,除此之外,都算是邪淫,凡是助長或助成邪淫發生的地方如妓館娼寮,都一律嚴禁進入。4.不妄語,所說的話要誠實,有根據,否則是犯戒,因此欺騙別人,如沒有聽到的說聽到,沒有看到的說看到,任意顛倒是非,都犯妄語戒。5.不飲酒,酒精會使人精神和意志迷亂,所以佛陀不許弟子飲酒,有防範過失的作用,一個平時操行嚴謹的人,只要醉酒也會失態,做出不當的行為,所以不但不許自飲,亦不許勸他人飲酒,更不許做有關的買賣。上述的五戒,前四戒叫做「根本戒」,第五戒有防範的作用,故稱為「護戒」。

    創作構圖上,在遼闊的天空中,一個女子戴著一個降落傘,身上被五條繩子綑綁牽制著,站立在一片大樹葉上,在那一片大樹葉旁寫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字。

    簡介「五戒」:佛陀菩提樹下悟道後,即開始教導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不只出家眾,連在家優婆塞、優婆夷也應該遵守,五戒的內容為:
  一、不殺生戒:即不害眾生的生命,眾生都害怕死亡,信佛的人既要有救度眾生的慈悲心,親自殺生不可,即使是間接的也不可,所謂間接殺生,範圍很廣心存殺害的動機,發明或裝置殺害的器械,教唆別人進行殺害,甚至令到別人不想生存等等,都包括在內,不殺生有五個條件構成違犯離殺生戒:
對像是有生命者;知道是有生命者;存有殺意;致力去殺;對象被殺死。

    二、不偷盜戒:自己不應得的東西,不論是一針一線,一分一角,都不可以任意拿取,不偷盜戒的範圍應推廣到不能欺騙顧客,不能隱瞞賦稅,不能拾遺不報,不能協助劫盜等等,不偷盜有五個條件構成違犯離不與取戒:有主之物;明知是有主之物;存有盜心;以各種方法取;該物被取離原處。  

    三、不邪淫戒: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式的配偶,過正常的夫婦生活,除此之外,都算是邪淫,構成違犯不邪淫戒的四種條件:行淫的對象,其中包括男人與二十種女人行不淨法(其中包括母親守護女、父親守護女、父母親守護女、兄弟守護女、姐妹守護女、親戚守護女、家系守護女、法守護女、有丈夫守護女、買得婦、樂住婦、雇住婦、衣物住婦、水得婦、鐶得婦、婢取婦、執作婦、俘虜婦、暫住婦、罰護女)和女人與十二種男人中的一種男人行不淨法(其中包括母親守護男、父親守護男、父母親守護男、兄弟守護男、姐妹守護男、親戚守護男、家系守護男、法守護男、有妻子守護男、兩種已婚的男人、罰護男);清醒地覺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種女(男)人行不淨法;以種種方法行不淨法;如果男人與女人的口、生殖道或肛門這三道中的任何一道行事。如果女人與男人的口、男根和肛門這三道中的任何一道行事。一般而言,「邪淫」是超過社會善良習俗之外的性關係,此一戒律依據時空背景不同會有部分的偏移,是不允許強姦、嫖妓、性氾濫、重婚、外遇等情事,此外,凡是助長或助成邪淫發生的地方如妓館娼寮,都一律嚴禁進入。
    四、不妄語戒:所說的話要誠實,有根據否則是犯戒,欺騙別人,如沒有聽到的說聽到,沒有看到的說看到,任意顛倒是非,都犯妄語戒,所謂妄語包括說謊、顛倒是非、是說成不是、不是說成是、誇大、兩舌、搬弄是非、對某人如此說對另一人又那般說、惡口、罵人、毀謗中傷人、綺語、有動機、有私心地說好話、或說無用的廢話、不妄言。妄語也分三種程度: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運用傳教的方式來說謊、得利等於利用他人的惻隱之心,是最大的罪過,稱為大妄語,而一般生活中因利害關係而說謊則為小妄語,至於方便妄語的程度最輕,即是一般所謂的善意的謊言,為他人著想而說的謊,如醫生顧及絕症病人的接受性而選擇隱瞞真實病情。
  五、不飲酒戒:酒精會使人精神和意志迷亂,所以佛陀不許弟子飲酒,有防範過失的作用,一個平時操行嚴謹的人,只要醉酒也會大失常態,做出不正當的行為,所以不但不許自飲,亦不許勸他人飲酒,更不許做有關的買賣。
  上述的五戒,前四戒叫做「根本戒」,第五戒有防範的作用,故稱為「護戒」。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不飲酒」~佛教修行者最根本的戒律

10307366_799426026736297_6660929907099249688_n.jpg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修行者最根本的戒律

10374068_828063927205840_1168752303879592561_n.jpg 

五戒與十善

未命名.png 

佛教非常重視戒律

imagesCACDFYC9.jpg  imagesCACKG7A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