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荼羅、上師相應法」~是藏傳佛教必修的法

 

 

 

 

 

 

   “五加行”是藏傳佛教自我修練入門的步驟,只有完成了”五加行”才可以正式開始學習藏傳佛教的內容,練習”五加行”有其前提,就是已經皈依佛教,皈依被看作進門,藏傳佛教是佛教的分支中,唯一宣言可以即身成就的分支,而學習一切即身成就的解脫方法,有一個前提,就是先完成“五加行”,由此可見“五加行”在藏傳佛教當中的重要地位。

   “五加行”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出離心、菩提心,出離心生起後,就會生起想要找個其他的去處,輪迴不是我們的依處,解脫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五加行”修法分為”外四加行”也叫”共同前行”和”五內加行” ,也叫”不共內加行”兩部分,其中”外四加行”包括: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五內加行”包括: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垛,供曼荼羅(獻曼達),上師瑜伽(上師相應法),在”四外加行”與”五內加行”中間還有”解脫利益”和”依止上師”兩個修法,這些就是“五加行”修法中的內容,“五加行”中“加行”的意思就是對於密宗正行而言,在修這些正行修法前要修前行,也就是“五加行”,也有的教派稱為”四加行”,名稱不一,所修的內容基本相同,對於一個密宗修行人來說,“五加行”是必須修的法,在漢傳佛教雖然沒有“五加行”的修法,但“五加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出離心、菩提心、積資淨障,也是修每個法門都需要具備的條件。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男子,伸出一隻手,張開他的五個手指,眼睛盯著伸直的四個手指認真察看著,有五條水紋將他環繞住,在他的四個手指上頭,寫著“五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荼羅、上師相應法”等字。

    簡介「五加行」:即「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荼羅、上師相應法」五加行中“加行” ,就是對於密宗正行而言,正行修法就是修無我,可分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修法,在修這些正行修法前要修前行,也就是五加行,也有的教派稱為四加行,名稱不一,所修的內容基本相同,對於一個密宗修行人來說,五加行是必須修的法,在漢傳佛教雖然沒有五加行的修法,但五加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出離心、菩提心、積資淨障,也是修每個法門都需要具備的條件,當我們的心相續還不夠成熟,各種煩惱罪障都沒有清除,福慧資糧都不夠,這時去修大圓滿等正行法,自然不會有成果的,因此,修正行前,一定要先將心相續修練到適合修正行的條件才行,五加行的修持就是為達到調節心相續,使之適宜修正行的目的,調節要經過次第首先是要轉變心念,一般世間人都是把時間精力投入在追求健康、財富、地位等等上面,沒有出離心,任何的貪戀都象鉤子一樣把我們鉤在輪迴中不得解脫,因此,首先要轉變這顆貪欲心,生起出離心,要想解脫輪迴,首先要有出離心,放下貪欲心,出離心就生起,放不下貪欲心出離心就沒辦法生起,它們兩個不可能同時存在,就象黑天與白天不能同時存在一樣。五加行中五內加行的內容:

    第一、皈依:就是皈依三寶,依靠三寶之意,在藏文來說,皈依就是”趨向請求救護”之意,需要皈依乃因六道輪迴就像是痛苦的大海,痛苦是無量無邊的,六道的流轉也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應想辦法從輪迴的大海中超脫,尋求救護的對象,應該是本身已經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痛苦與束縛,並且具有救拔眾生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能力,弘願與慈悲,沒有人我親疏的分別,才是值得皈依的對象,唯一具有能力可以的對象,只有佛陀,佛陀所說能夠解脫痛苦的方法就是正法,持守並且延續教法之人,即是所謂的三寶,解脫唯一只有依靠三寶,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礎,皈依了以後,所做的一切斷惡行善,聞思修行,才能真正成為菩提之因,五加行的第一個不共同內加行修法就是歸依,走上解脫成佛之路。
  第二、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應先生起悲心,悲心從能夠了解其他眾生的痛苦,進一步能夠體會其他眾生的痛苦,甚至能夠感受到,設身處地的明白其他眾生的痛苦,產生極為想要幫助對方脫離痛苦的意願,然後在此基礎上,希望不僅是消除其他眾生的痛苦,更希望能夠根本消除其他眾生的痛苦,要達成此目地,必須成佛,決心修持菩薩道,以利眾生,就是所謂的發菩提心。在佛教看來,每一個眾生無一不做過我們的母親,而且是無數次的做過自己的母親,當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不會只想自己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會想要讓所有的如母親的眾生都能解脫,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就是通過五加行中的菩提心的修法生起的,發菩提心具有兩方面特質:一為以眾生為對象,體會眾生的痛苦,而生起菩提心;另一方面是為了拔除眾生痛苦之故,志求佛果而生起菩提心,有此追求之後,當授菩提心戒,受完菩提心戒後,應當守持菩提心戒,菩提心的共通學處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願菩提心之學處為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第三、金剛薩埵:菩提心修好後,還要修金剛薩埵百字明修法,消除罪業,自無始以來,我們造了很多罪業,要想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必須要先將這些罪業透過懺悔清除乾淨,眾生本具有佛性的,但罪業把佛性的智慧給遮障住了,通過五加行中金剛薩埵百字明修法來清淨這些罪業,淨除罪障的方法,可分為共通與不共兩種,共通的淨除罪障方法,像是頂禮、繞行寺廟或佛塔、向三寶陳述罪過,並且懺悔所做,或者向上師、善知識發露懺悔、唸誦經典等,不共的淨除罪障方法,在密乘中主要是為金剛薩埵觀誦,金剛薩埵是具有能夠消除一切眾生罪業,任何人觀修金剛薩埵的形象,唸誦其咒語,都能夠得到金剛薩埵的願力加持,在自己的頂上觀想有一朵蓮花,花上有月輪,月輪墊上安住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的心間有極為圓滿的月輪,月輪的中央有「吽」字,「吽」字的周圍環繞百字明的咒幔,觀修金剛薩埵的形象時,應當了知金剛薩埵之身如水月一般,沒有實體,卻內外明淨,猶如水晶,是光蘊之身;不可觀想為如同繪畫、雕塑的形象,亦非為血肉之軀。然後在這樣的觀想狀態中,唸誦百字明咒,在唸誦百字明咒時,也要觀想金剛薩埵身中的百字明咒幔旋轉,專注在如是的觀想中做唸誦,在思惟方面,也要保持著後悔前世今生所做的一切罪業,並且悔過今生至今所做的過錯,為了淨除罪障,祈請金剛薩埵賜予加持與成就。
一般而言,懺悔應當具足四力。四力中的第一項就是依止力,上述觀修金剛薩埵就是極為殊勝的依止力;四力懺悔的第二項就是拔除力,也就是如上所說看待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如同服食毒藥一樣,以強烈的後悔之念來懺除罪孽;觀修本尊心間的咒幔,並且唸誦百字明咒,即是四力懺悔的第三項,也就是所謂的對治力;四力懺悔的第四項就是誓不再犯力,也就是內心承諾立誓不再重犯過去所造的罪業。懺悔時應具足四力而作懺悔。四力懺悔不只是應用在密乘懺罪的法門中,顯宗經部的懺罪法門也必須具足四力而懺悔,像是對於佛像、佛塔或是如同金剛座的偉大聖地,作為對象來進行懺悔,是為依止力;頂禮、繞行塔廟等等,是為對治力;對於無論是記得或忘失的罪業,心生後悔,是為拔除力;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誓不再犯,是為永不再犯力。罪業本身沒有任何的優點,唯一的好處是罪業可以懺除,因此,我們應了解自己的罪業和過患,如是真切懺悔。別解脫戒、菩提心戒、密乘戒的違犯,各有不同的懺悔還淨之儀規和方法,應依照個別律儀所說而懺悔還淨。然而能夠淨除上述三種律儀的違犯罪業之殊勝法門,即是此中所說金剛薩埵的觀誦儀軌。
  第四、供曼荼羅: 五不共加行之四是供曼荼羅,清淨完罪業就需要資糧,資糧不足也不具備因緣證悟,就象要去一個地方,沒帶夠食物,半路就倒了,到不了目的地,要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也需要圓滿資糧,五加行中曼查羅的修法,就能達到積累資糧的目的,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法,福德都極為重要,有福德的話,世間法或出世法都能夠成就,沒有福德即使勤苦的去求取,也不能成功,因此,福德資糧十分重要,福德是由善行而來,佛教中,善行包括虔敬供養三寶,對下慈悲布施眾生等善行,上述所說是屬於共通性的積聚福德資糧,佛教的顯宗和密乘都有各種不同積聚福德資糧的法門,而供曼荼羅法門,主要是以自己澄淨的心意,發自肺腑,運用觀想,納取三千大千數目之世界,每一世界以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為主的一切器世間與情世間之美好供養上師、三寶,以澄淨的心意納取三千大千世界,要以整體的宇宙觀奉獻世界、宇宙中的一切美好,曼荼羅可使用任一材質的曼荼羅盤,無論是任何材質所擺設的堆聚,都只是我們獻曼達時的觀想代表,對於這些材料器具,都要整潔、美觀,在擺設堆聚時就要以佛教的宇宙觀,廣大的奉獻宇宙一切美好,而一般所說的宇宙觀範圍只在於佛教所說的南瞻部洲之內,獻曼荼羅的方式分別有三十七供與三身曼荼羅等等的不同,三十七供主要是在曼荼羅盤上擺設三十七個堆聚,必要時使用代表鐵圍山的鐵圈來實地進行,以供獻三十七個堆聚為整體的曼荼羅計數為一次,如果累積遍數成千上萬,視為三十七供,三身曼荼羅分為化身曼荼羅、報身曼荼羅及法身曼荼羅,一般來說,三十七供曼荼羅是口誦一個世間的結構與妙好,範圍從單獨一個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皆可觀想圍供。但是在化身曼荼羅時,必須特別觀想所供養的範圍含攝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供養,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化身佛,是在曼荼羅盤上擺設須彌山、四大部洲、日及月為表徵的七個堆聚,稱為化身曼荼羅,報身曼荼羅是以觀想緣取毘盧遮那佛為主的不可思議且超越思量的五方佛淨土,然後在曼荼羅盤上擺設五個堆聚作為表徵而奉獻,法身的境界超越形象、顏色、方位、範圍、高低、大小等等,所以在獻法身曼荼羅時,只在曼荼羅盤表面擺設一個堆聚作為表徵,內心思惟這就是向法身佛作供獻,稱之為法身曼荼羅。在奉獻上述所說三身曼荼羅時,首先,左手持曼荼羅盤,內心觀想以三千大千世界作為供養,然後在曼荼羅盤表面擺設七個堆聚;接著供獻報身曼荼羅時,內心觀想五方佛淨土作為供養,在曼荼羅盤上擺設五個堆聚;供獻法身曼荼羅時,內心觀想法身境界作為供養,在曼荼羅盤表面擺設一個堆聚。最後思惟作為供獻之故,向前方傾倒,完成三身曼荼羅一遍,如是累積遍數。

    第五、上師相應法: 五不共加行之五是上師相應法,以上這些因緣都具足後,修密法還有金剛上師的加持,密法的修持中,沒有上師的加持是沒有辦法證悟的,五加行中第五個加行就是上師瑜珈的修法,通過這個修法就能得到上師的加持,如果從人身難得一直到曼荼羅的修法都修圓滿了,修上師瑜珈就可能開悟的,在修到上師瑜珈中間剛好往生了,修得好的人,可以往生到蓮師的刹土,在那裡可以得到密法的灌頂傳承繼續修密法,很快就能成就,上師相應法是密咒金剛乘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正法妙道的功德,都是依於弟子對於上師的虔信,以及上師對於弟子的悲心攝受,才能產生如是功德。因此,如何依止上師,觀修上師,祈請上師是很重要的,諸佛菩薩雖然存在,但是我們沒有能力親自見到,無法產生關聯,所以必須要有一位代表諸佛菩薩的上師給予指引,這樣的上師,對我們來說,就像是諸佛菩薩示現成為具有人身的代表,如果身為弟子的人可以完全虔信依止自己的上師,上師也能夠如是悲憫攝受這位弟子,也就是藉由依止上師,使上師的功德在自己心緒中產生,所謂依止上師,為寄望上師,所謂依止,因為寄望所以虔誠依止,具德的上師都是發心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的,因弟子對上師心存虔誠信心的緣故,上師較為能夠利益救拔對親近的弟子,過去不論是印度、西藏、漢地的一切密咒金剛乘的成就者,都是依於上師得到加持而成就,所以應當明白密咒金剛乘的修持上,師徒的關係不可隨便地正式成立,務必謹慎,一旦正式成立上師與弟子的師徒關係後,就要如理如法的依止遵循,也就是一旦正式依止後,一旦自己依止了「具足三恩根本上師」之後,就應當恭敬承事,與上師保持良好的互動,在與上師和諧一心之上,密乘的法門修持也包括有以上師作為心意相應練習的對象,這樣的方式稱為上師相應法。

  以上這些就是五加行的全部修法了,五加行的修法全部修行圓滿,修無我空性智慧的因緣就基本具足了,到時修大圓滿,大手印或者禪宗等等修法就能很容易修起來了。

  簡介「四不共加行」:是指「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上師相應法」,四不共加行簡稱「四加行」,是金剛乘一切大法的基礎,是必備的基本功,「加行」就是將進入佛法之流,轉凡心向道的先前準備,「四加行」分為「四共加行」與「四不共加行」,進入不共加行之前,必須先修四共加行:「人身難得」、「諸法無常」(生命無常)、「因果業力」(因果不虛)、「輪迴過患」(輪迴是苦)--此乃三乘共有,即小乘、大乘、金剛乘共同奉行的教理,四共加行旨在改變顛倒的想法、糾正扭曲的認知,進而堅固學佛的信心,不共加行依序為「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獻曼達」以及「上師相應法」,這是藏傳金剛乘要求弟子做的特殊基本功,皈依發心,淨除罪障,累積資糧,增益信心,從法王、仁波切、出家男女眾到在家居士,依傳統是實修一切密乘大法前必備的基礎,藏傳四大教派,都有各自傳承的「四不共加行」,項目、精神都相同,但儀軌和觀想內容則有別。

    簡介「三乘四共加行」:是”人身難得、生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這是佛家對生命本質的四種知見,是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佛法共同的基礎,分述如下:

  一、人身難得:輪迴乃根據業力因果,生而為人並不表示來世繼續為人,人身之難得,寂天菩薩說:「人身珍貴難得,色身似法舟,可渡生死苦海,若未用在見道上,一旦失去想再獲得就不容易了。」雖然眾生皆具成佛覺性,但六道之中唯有人道可以成就佛果,人身之可貴在於此乃成佛之基,善加珍惜精進,可解脫輪迴,若用來追求名利物慾,則無珍貴可言。

  二、生命無常:生命是一種現象,它必隨因緣聚散而生滅,因此無常非永恆,眾生輪迴亦然,各種條件因緣聚合,便投胎受生,只要有生必定有死,萬物成住壞空皆非永恆,無常如影隨形,既然已是必然不可免的事實,則如何超越無常,體察一切現象背後的究竟真理,進而了悟諸法實相,達到心之永恆境界,正是學佛的目的。

  三、輪迴是苦:輪迴皆苦,除了地獄道、畜牲道,生而為人,眾苦不勝枚舉,生的苦,帶業受生,此生的禍福窮通,與宿業因果息息相關,生是迷惑,輪迴的開始,更是滅亡的因,老的苦,雞皮鶴髮,臉皮枯皺,身體各部機能退化,每過一天,就接近死亡一步,病的苦,病痛折磨,死的苦,被迫與所愛至親骨肉分離,經歷無數次生死輪迴,受制於隔陰之迷,人們都忘記死亡經驗,無法轉為智慧,還有求不得苦,夢寐以求的,總是落空,即使求得又豈可免去患失之苦,男歡女愛,天倫親情的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即所謂冤家路窄,惡緣交迫之下,飽受嫉妒,瞋恨的煎熬,還有七情六慾熾盛的苦,明知如夢幻泡影,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唯有了解空性、超越輪迴,才是永恆的究竟大樂。

  四、因果不虛:行為的結果稱為業,可分善業、惡業、無記業(非善非惡),惡業略分十種,身業有三:殺、盜、邪淫;語業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三:貪、瞋、邪見。就殺生而言,一切眾生均為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或眷屬,就因果業報而言,殺人罪業之深,足墮地獄,刻意殺害一隻螞蟻,也將墮為蟻身五百世,除了殺害眾生色身外,貽誤眾生法身慧命,則是更嚴重的殺生。就偷盜而言,指竊取他人財物,而在金剛乘最應戒慎的偷盜便是盜法,未經上師傳法而修,未得上師允許自行翻閱法本,未經上師允許而妄自傳法,此罪業果報十分嚴重。就邪淫而言,在家居士不得與配偶外之異性有染,亦不應非時,非地,非處行淫,亦不應縱慾過度,情欲是欲望能量的展現,可透過修持,轉化為智慧。就妄語而言,未證果而妄言已證,是為大妄語,其他如謊言欺騙等,亦屬妄語。就兩舌而言,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就惡口而言,以惡毒之言傷人,毀謗佛法僧三寶,尤其嚴重。就綺語而言,講不合禮的話取悅人,譬如黃色笑話,最大的綺語就是不尊敬三寶的話。就貪欲而言,眾生因無明,不瞭解空性,而執著「我」這主體,與萬物客體皆為實有,為滿足無始來的貪欲習氣故造惡業,貪欲人皆有之,但切莫習以為常。就瞋恨而言,憤怒往往與嫉妒相生,與慈悲相違,且具傷害性,行菩薩道者應戒除此過。就愚癡邪見而言,對佛法抱持錯誤認知,或與佛法有所抵觸,與真理相違背的見解,都稱為邪見。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荼羅、上師相應法」~是藏傳佛教必修的法

CCF20140522_00001.jpg 

五加行「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供曼荼羅、上師相應法」是藏傳佛教必修的法

 

CCF20140708_00003.jpg 

上師相應法是藏傳佛教的特色之一

images.jpg imagesCAHYL4TN.jpg

藏傳佛教非常重視學習的次第步驟

imagesCASSTYRS.jpg 

藏傳佛教舉行的大型法會

20140105_N58A4828ok_s.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