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菩提心、出離心~一切佛法的種子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邁向超越輪迴解脫之路,是我第6個插畫創作部落格網站,自2008年開始至今2014年陸續成立了:(1)芳的奧修禪卡插畫創作(2)芳的偉特塔羅插畫創作(3)芳的彩油塔羅插畫創作(4)芳的托特塔羅插畫創作(5)芳的《聖經》(THE HOLY BIBLE)故事插畫創作(6)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邁向超越輪迴解脫之路。

    因緣俱足下,剎那間,有關佛教生命哲學藝術的部落格”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邁向超越輪迴解脫之路”,就在昨天誕生了,而5月6日下週二,也就是農曆4月初8,就是佛陀誕辰紀念日,乃佛教界的盛事,佛教是我最早接觸的宗教,雖然從去年中我開始鑽研西方基督教思想體系,然而今年4月又恭逢其盛,聆聽了來自大陸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副院長慈誠羅珠堪布在台灣的系列演講,讓我對東西方宗教的差異性,有了更深刻認識與對照。

    佛陀,是人類意識發展的高峰,超越了輪迴之苦,達到了生脫死境界之完人,這是歷史大家所公認的,凡是追求解脫之道者,都應向祂學習。

    人生無常,成壞住空,究竟是苦,是佛教對世界本質的認識與證悟,在這個認識論和宇宙論的基礎下, 為徹底地解決人類的生老病死,死亡無常之苦,發展出許多對治解除眾生痛苦的法門,而菩提心和出離心,就是佛教求道修法之路的基礎,沒有這二個心,再怎麼求道修法,都是偏離主軸,也就無法達到最終解脫之道,所以,我們就從佛法的菩提心和出離心做為開場談起。

    佛教所謂菩提心(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就是成的心,菩提梵文 बोध(bodhi),為覺之意,在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之意,故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為發菩提心之意,《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然而,菩提心又需要以出離心為基礎,所謂出離心,就是從所有的執著裏出離,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才能獲得自由,出離心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解脫,證得阿羅漢果;另一個是以出離心為基礎,引發菩提心,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出離心不僅是成就解脫最基本的條件,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礎。

    在創作構圖上,一個面帶笑容的小女孩,一手拿著心形的玩具,置身於豔麗的花叢中,身旁有一個大咖啡杯,從上方有個盛滿牛奶的杯子正傾注而下,在杯中拉出了一個心形的美麗圖案,上方垂下二個綠樹枝條中間,出現了刻有菩提心與出離心的二塊板子。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陀」:為佛教創始人,約出生於B.C.565~486年,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誕生在北印度,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為淨飯王太子古印度著名思想家,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等,漢地稱佛教祖師即佛祖。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大國,有傳說稱剎帝利種姓的共同祖先是劫初時諸有情公選的大同意王(摩訶三末多王),釋迦族屬剎帝利種姓,統治了東北部邊緣的一些城邦及聚落,這些小國以憍薩羅為宗主國,釋迦牟尼即出生於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釋迦牟尼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他先後娶天示城善悟王小女「大幻化」和長女「幻化」為妻,釋迦牟尼為「大幻化夫人」所生。根據《八十誦律》等記載,佛陀入胎時摩訶摩耶夫人做了四種夢:一者、見六牙白象來處胎中。二者、見其自身飛騰虛空。三者、見上高山。四者、見多人眾頂禮圍繞。摩訶摩耶夫人將此事奏告淨飯王,淨飯王召集了些相師婆羅門,請他們解夢,他們回答:「王大夫人必當生男,具足三十二丈夫之相,莊嚴其身,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根據《八十誦律》、巴利文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經》和《長部·大本經》記載,摩耶夫人在其父王的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站立生下了釋迦牟尼,《中阿含經·未曾有法經》和《長阿含經·大本經》有佛從母右脇出生的說法。釋迦牟尼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撫養成人,即「乳母」撫養,大乘佛教佛陀傳記說大愛道·瞿曇彌是佛陀的姨母,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在宮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第一夫人是釋種女耶輸陀羅瞿夷,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在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過著舒適豪華的生活,29歲那年,他的兒子羅睺羅出生,有一天他走遍迦毗羅衛國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稱四門之遊,接觸到許多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看到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讓他體會到生命無常,就在29歲時的夜晚,騎著馬出家修道,決定追求人生真諦,救渡眾生,解脫人生之苦。出家修行的前六年,他四處拜師求道,接著又與五比丘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飢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依南傳大藏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種禪,得三明,現觀四諦十二緣起而成無上正等正覺,北傳佛教說,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終於悟道修成正果,悟得三明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佛陀果位,在印度恆河兩岸說法,建立僧團。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簡介「菩提心」:即成之心,菩提梵文बोध(bodhi),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菩薩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立誓願要為眾生利益不入涅槃寂天菩薩所造《入菩薩行論》中解釋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

    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發菩提心者,應具備三種心:1.大智心:不著我相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2. 大願心:廣修善行。3. 大悲心:救眾生苦。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菩提心、出離心~一切佛法的種子

CCF20140503_00006.jpg 

 

菩提心、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種子

 

10516713_828063867205846_106785660018048972_n[1].jpg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為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

361px-Gandhara_Buddha_(tnm).jpg 

印度北部菩提迦耶,是佛陀坐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之處

,今摩訶菩提寺是佛教徒朝聖之地

18739_2013061222570614Z39.jpg   

大陸五明佛學院副院長慈誠羅珠堪布在台灣弘法演講

e5055db4b9fa11e3a83122000a7d0526.jpg 

10308195_784445121567721_8690346947412245371_n.jpg 

10271467_784453074900259_160084725597945491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