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的壇城”是佛國世界~佛教密宗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

 

 

 

 

 

    佛教密宗認為”萬法皆為佛的壇城”,佛的壇城」亦可稱為「壇城」、「聚集」、曼荼羅(曼陀羅、慢怛羅、滿拏囉、曼達拉,梵文: मण्डलMandala,意為圓形),原是印度教中為修行而建立的一個小土台,後來也用繪圖方式製作,這個傳統被密宗吸收,形成許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羅,是密教傳統修持能量的中心,壇城源於印度佛教密宗、是密宗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一種物件就是佛的家藏語中稱”集闊”,中輪、輪圓之意,漢譯時,壇城還稱曼陀羅、壇場據佛經記載,印度密教修法時,為防止外道魔眾侵入,在修法處劃定界線或修建土壇,並在上面設置諸佛像,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後來,修法時設置的壇和劃定的界線被稱為壇城或曼陀羅壇城以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形塑繪神像法器,表現諸神的壇場和宮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結構壇城是治的象徵,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變亂為治,壇城是藏傳佛教修煉者不可少的工具,它蘊涵著世界的所有原理壇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喚鬼神由於密教修法的內容不同,壇城的設置形式和內容(陳設品)也各不相同,極其複雜為便於人們修行,後人據其內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繪畫方式分別製成樣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壇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陳設於佛堂,以供觀想。

    在佛教密宗認為,除了我們的感知以外,不可能存在什麼外面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一切現象,就像夢境中的一切都不存在,都是我們的幻覺一樣,現實生活同樣也是我們的感知,因為夢境與現實的習氣和因緣有點不一樣,現實生活中的習氣種子比較穩定,所以感受到的外境不像夢境那麼虛幻,現實與夢境之間的差別,只是阿賴耶識上的種子是否穩定的差別,除此以外,二者完全一致。

    在創作構圖上,有一個留著長鬍子已經成道的人,寧靜祥和的出現在寺廟壇城的上方,祂的頭上有太陽昇起,一旁有個僧侶在山中行禪,長鬍子的成道者旁邊寫著“佛的壇城”四個字。

    簡介「佛教密宗」:又名金剛乘(梵文वज्रयानVajrayāna藏文རྡོ་རྗེ་ཐེག་པ་),「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東西的一種器具,有「負載」的意思,佛教認為,它能運載芸芸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佛教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支派,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印度的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非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和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又被稱為密教,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如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其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密教流傳在日本西藏最興盛,日本密教傳承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西藏密教則是傳承印度的後期密教,東密的道場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藏密在西藏與蒙古。佛教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可追蹤到印度宗教傳統,密教真正興盛的時間,是印度笈多王朝時期,性力派修行者吸納了婆羅門教和某些沙門教派的部份理論和修行方法,發展出怛特羅密教,其特色是充滿神秘色彩,重視神通、鬼神、瑜伽,及神秘體驗,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佛教經論中對密意契經最早引述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無著集論》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秘密抉擇,金剛乘在見地上認為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並融會了許多大乘佛教空宗有宗的理論學說,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不可輕易示人,需秘密傳授,因此稱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宗」,現代密宗又分為東密台密藏密。密宗發展階段,在印度和西藏有的採用經典分類法,依密宗經典的內容來區分,有的以密宗經典完成的先後順序來考量,把《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完成的時期,視為印度的「中期密宗」,在此之前,稱為「初期密宗」,其後稱為「後期密宗」。

   《長阿含經》之《大會經》記載:釋迦牟尼說出很多具有保護功能的偈語,為天、神、鬼、阿修羅、五通仙人降伏幻偽虛妄之心,龍樹大智度論》稱得陀羅尼等功德者名為菩薩摩訶薩,並略有五百種陀羅尼,各種陀羅尼及咒術儀軌等後來集結為「持明呪藏」,以《陀羅尼集經》和《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為代表,多為儀軌、咒語,火祭,講究神通與驅使鬼神等內容,不涉及高深的義理,當被稱為純密的胎藏界金剛界密續出現之後,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日本空海將其稱為雜密,藏傳佛教稱呼它為事續,因為它需要倚靠外部的儀軌及咒語,才能夠得到相應。

    佛教密宗與印度教中的怛特羅密教有相似性,密宗也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與性力派一樣強調世界萬物分陰陽,互相依存,無事物孤立存在,佛教界稱密教緣自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所說的秘密教門,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胎藏界密法是以密續大日經》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密宗流派,它與金剛界合稱二部純密,《大日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三句義為根本,宣說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並將行者初發的一切智心比喻為處在「胎藏」,胎藏界密法結合了方便學處真言手印、和曼荼羅觀想。藏傳佛教稱胎藏界密法為行續、行怛特羅、或二俱續、事二俱瑜伽,視它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行續外在的真言儀軌,與內在的禪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稱為行續,它與事續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它也重視咒語儀軌,但是它已經進入理論層次,更為重視般若智慧的層面,因此,它可以被視為是事續的進一步發展。

    金剛界密法是以密續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的密宗流派。它與胎藏界合稱二部純密,它略晚於胎藏界傳承,但幾乎是同時間出現,藏傳佛教稱金剛界密法為瑜伽續、瑜伽怛特羅,視它為下三部瑜伽之首,修習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稱之為瑜伽續是,因為他們重視內在的禪定體驗。

    無上瑜伽續(Anuttarayoga Tantra)是在大乘佛教晚期所發展出的密宗流派,晚於金剛界胎藏界密法等密宗派別,但認為自身地位高於之前的密宗教派,自稱為無上瑜伽,無上瑜伽續與之前的密宗流派,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重視修練人的內在明點拙火,使它導入中脈,以求快速成佛,他們修練內在氣脈的方式有許多,其中最受爭議的是引進雙身法的修行,以男女間的性行為,做為禪定的一種,無上瑜伽續後來傳入西藏成為西藏密宗的主流,大瑜伽怛特羅被譯為父續,瑜伽母怛特羅被稱為母續,而時輪金剛續則自稱為無二續,地位高於父續與母續之上,無上瑜伽部有時專指時輪續,稱為時輪金剛乘。流傳在西藏地區的密宗派別,來自印度佛教,始於蓮花生寂護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密宗傳承,它包含了四部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但是以無上瑜伽續為主,又可分成舊譯派的大圓滿傳承,與新譯派的大手印,形成兩大主流。佛教自印度和尼泊爾大規模傳入西藏時,正值印度金剛乘佛教發展期,金剛乘得以在藏傳佛教獲得發揚光大,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力的一隻傳承,公元八世紀,西藏便有「金剛乘」或「果金剛乘」的名稱,作為密宗的別名,果金剛乘全名「果秘密金剛乘」,「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標,密教特指通過各種特殊的方法和途徑,相對於佛教顯教,顯教是因相法,講求理論,密教是果法,著重探討實踐方法和輔助修煉的各種儀軌、咒語等,實踐以理論為指導,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証,兩者互為增益,在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當時的傳法阿闍梨收編為護法神,印度教一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編於護法之列(如象鼻天、地天)。密宗經典被稱為「持明藏」或「續部。」持明的「明」原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義譯,以後逐漸轉為聖典,此處的「明」專指本尊咒語大樂,用極其深奧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誦行咒語,聚集資糧,獲得持明果,密宗是通過布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金剛乘著重講述從佛的思想意趣,所產生的各種真言咒語及其儀軌道,是方便和智慧雙運的金剛菩薩的瑜伽,最終証得金剛身。

    密教世界觀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六大」所造,故稱「密宗六大」,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識」為「心法」,屬金剛界,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為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城、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手印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婆羅門教火祭的儀式,稱為火供,梵語「護摩」,譯為中文是「焚燒」、「燃燒」。護摩的作用是,藉由火焚供品,供養諸天聖眾,以便達到息災、祈福與超度的目的,其祭祀,包括四郊五嶽諸天,婆羅門教有四十四種的外道火供方法, 然而 《大日經疏》曰:外典淨行吠陀,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然者,為攝伏外道火祀者也。又曰:佛陀所以如此說,欲伏諸外道,分別邪正,令彼知有真護摩故。佛成正覺,復說十二種火供法,能除盡一切垢障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 《大日經疏》曰:「護摩是如來慧火,能燒因緣所生之災橫。」又曰:「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飯,令諸弟子食。」 所以佛法之護摩有二:一、外護摩──以世火燒供品(設壇),二、內護摩──以如來之智火,燒煩惱之薪(自身為壇)。

    簡介「藏傳密宗」:佛教宗派之一,是流傳在西藏地區的密宗派別,來自印度佛教,它始於蓮花生寂護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密宗傳承,它包含了四部密續(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但是以無上瑜伽續為主,又可分成舊譯派的大圓滿傳承,與新譯派的大手印,形成兩大主流,藏傳佛教中的密宗傳承,依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分為四部:事續行續瑜伽續以及無上瑜伽續,藏傳佛教屬密教,有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更以上師為最重要的皈依,與漢傳佛教不同,也與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純密為主的東密唐密不盡相同,因藏傳佛教是先傳入前三部密續,後傳入無上瑜伽續無上瑜伽續是藏傳佛教最高極的修行法門,西藏傳統上稱前三部為老密,而無上瑜伽續則稱為新密。

    在佛教進入西藏之前,西藏原本就有苯教的傳統,苯教近於蒙古的薩滿教,以役使鬼神為主,蓮華生進入西藏之後,帶入的密宗,其中有許多部份與苯教類似,因此易於被西藏人所接受,苯教的神靈與咒語,也部份被融入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事續的一部份,蓮華生寂護傳入西藏的密法,在朗達瑪滅佛之後,多數已喪失傳承,無法了解它的面貌,以時間上來說,他們相當於開元三大士來到中國的時間,因此,他們所傳授的密法,很有可能是行續瑜伽續,在朗達瑪滅佛後,西藏再度派人至印度取回佛教經典,此時印度盛行無上瑜伽續,新譯派皆以無上瑜伽續為主要的密宗傳承,新譯派形成,先有噶舉派與噶當派,後有薩迦派,但它們皆源自於那洛巴那爛陀寺大手印傳承,寧瑪派雖然據說是傳承自蓮華生大士,但他們的九乘判教,認為無上瑜伽續才是最高的密宗,很明顯的受到了後來新起的無上瑜伽續影響,最終形成了大圓滿傳承,據說佛教傳入西藏,大約開始於西元5世紀,吐蕃贊普佗土度時期,據說當時從天而降「百拜懺悔經」、「舍利寶塔」、「六字真言」、「法教軌則」等四寶,佛教較大規模地傳入則是在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當時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尼婆羅尺尊公主聯姻,佛教自中國與印度兩個方向傳入西藏,與漢傳佛教相同,最初進入西藏的密教,是被稱為雜密的一些咒語儀軌。到了西元770年左右,贊普赤松德贊邀請印度高僧寂護蓮花生大師入蕃傳教,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寂護是一位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蓮花生則是一位精通密咒的大宗師,蓮花生大師來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降伏許多魔障,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此外,赤松德贊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蕃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到了開成會昌年間,贊普朗達瑪卻大肆摧毀佛教。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在這個百年間,佛教僧團在西藏絕跡,教理散失,但是佛教咒語與密法仍然留傳在西藏民間,因此蓮華生的地位逐漸提高,寂護與蓮華生傳入西藏的密法,至西元970年左右,佛教在西藏開始復興,為了彌補先前的損毀,於是西藏民間再次前往印度學習佛典或迎請高僧入藏,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以仁欽桑布譯師、阿底峽尊者、卓彌譯師、瑪爾巴譯師為主。在仁欽桑布之前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舊譯派」與「舊密咒」,而於此之後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新譯派」與「新密咒」,由於有了新、舊之分後,故教派也形成了有舊譯派及新譯派,在此時,無上瑜伽續在印度興起,成為密宗的主流,那爛陀寺為其中心,由那洛巴傳承的密法,進入西藏,形成大手印傳承,新譯派皆以此為主流,舊譯派在吸收無上瑜伽續之後,與先前舊有的密法整合,形成了大圓滿傳承。接著,至中統元年(西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薩迦派法王八思巴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西藏),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隸屬於宣政院的吐蕃政治與宗教領袖,雖然往後由於元朝的衰敗,薩迦的政治勢力也逐次漸縮,但至現今,薩迦王室在藏人的心目中仍有皇族的象徵,到了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明成祖冊封噶舉派「噶瑪噶舉」第五世法王德行謝巴為「大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歷代法王所專用,此時格魯派在宗喀巴的領導之下,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善自在佛統領天下釋教」。

    簡介佛教「曼荼羅」:為圓形之意,又稱為曼陀羅、慢怛羅、滿拏囉、曼達拉等,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藏語譯為 དཀྱིལ་འཁོར།(dkyil-vkhor),音譯「吉廓」,意譯為「中圍」,曼荼羅是佛教密乘的重要名相,佛教曼荼羅在具體的密法、密乘的事相運用中,築起一方或圓的土壇,將觀修之諸天諸尊,按照一定的規則安置其中,這就是曼荼羅的基本構成。原是印度教中,為修行所需要而建立的一個小土台,後來也用繪圖方式製作,這個傳統被密宗吸收,形成許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羅,它是密教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依照曼荼羅的各種含意,它就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顯現其宗教所見之宇宙的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用以表達宇宙真實「萬象森列,融通內攝的禪圓」,曼荼羅是梵文字的意思是「本質」+「有」或「遏制」,也意為「圓圈周長」或「完成」。根據《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密教在諸尊集會場所的佈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經為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頂經為金剛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分別呈顯「原本是佛子的每個宗教人才都在上師祖佛保護栽培之中」,和「金剛而不染的無上宗教成就需要教眾學人自立自強以求」的涵義,密教「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徵的形式藏在這些曼荼羅之中。

    曼荼羅有固定的象徵模式,主要是印度教密宗與佛教密宗,在舉行宗教儀式和修行禪定時,所用的象徵性圖形,在象徵著宇宙的曼荼羅中,有四面牆壁,牆上的四扇大門通向外部的世界,四面牆壁內的中心部坐著大日如來,或是觀自在菩薩,處於世界之主的位置,四面牆壁的外部有一圈火焰光環,能起到驅散旁觀者的不潔與邪氣、保護內部的作用,外圍的一圈金剛表示著啟迪的不滅,蓮花瓣則代表著淨土的本性。

    曼荼羅是古印度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被廣泛地運用於古印度的許多宗教的「密學」,其中包括被佛教稱之為外道的,這些外道之中的「密學」,密學是許多宗教用於探索宇宙奧秘的,不為人知的秘密學問,許多宗教運用密學,來構建他們的宇宙模型,這些宇宙模型被通稱為「曼荼羅」,在傳統的漢傳密教和現在的藏傳佛教西藏,都建築有立體的供作事相儀規的曼荼羅,佛教密宗修習有關「秘密法事」,各種事相儀規,進入有關時空時,特別是進入各種中陰時空時,為防止「諸天魔眾」侵入,在修法時空劃一圓圈或建以土壇,有時還在曼荼羅各個介面彩繪佛、菩薩等諸天諸尊、諸明王、明妃、空行像。一般把劃為圓形或方形的修法壇場稱為方便曼荼羅。認為此處充滿諸天諸佛與諸菩薩,所以曼荼羅法界亦稱「聚集」或「輪圓具足」。

    依佛教十二乘教判,外三密乘曼荼羅有,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合稱「四種曼荼羅」為佛教密乘的最基本、最初級的曼荼羅,分述如下。:

「大曼荼羅」(Maha Mandala)即總聚諸尊之壇場及諸尊之形體,並圖畫壇場之全體及每一諸尊;其色黃白赤黑青,相配於地水火風空五大,而遍於一切處。大曼荼羅欲呈顯的要義在於「妙理遍於一切處」。所以大曼荼羅就是「為呈顯『妙理遍於一切處』,所做之『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

「三昧耶曼荼羅」(Samaya Mandala)描繪象徵諸尊的「器杖」(如刀劍蓮華等)和「印契」(手式);諸尊所持刀劍輪等,體為五大,五大普遍有情非情而平等。三昧耶曼荼羅欲呈顯的要義在於「萬法平等」。所以三昧耶曼荼羅就是「為呈顯『萬法平等』,所做之『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

「法曼荼羅」(Dharma Mandala)也稱種子曼荼羅,表示諸尊種子真言及一切經之文字義理(以梵、藏字為佛菩薩象徵,如胎藏界大日如來的種子是阿(A)字)的曼荼羅。諸尊種子有軌,則軌持義,故云法曼荼羅也。法曼荼羅欲呈顯的的要義在於「追隨明師,則軌持義」。所以法曼荼羅就是「為告訴學人『追隨明師,則軌持義』,所做之『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

「羯磨曼荼羅」(Karma Mandala)描繪諸尊的威儀(儀表)事業的曼荼羅,以及佛、菩薩的鑄像、畫像、土捏像等。隨如來事業差別而威儀各別,故名事業威儀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欲呈顯的的要義在於「瞻仰如來事業威儀」。所以羯磨曼荼羅就是「為『瞻仰如來事業威儀』,所做之『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的壇城”是佛國世界~佛教密宗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

CCF20140520_00005.jpg 

 

佛的壇城”是佛國世界,佛教密宗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

 

10414486_827370410608525_4573144241187175077_n.jpg 

印度曼陀羅

 

印度曼陀羅

800px-Mandala.jpg 

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台八葉院內的佛像

520px-Mandala1_detail.jpg 

不丹所繪畫的藥師佛與波若經的曼荼羅

434px-Medicine_Buddha_painted_mandala_with_goddess_Prajnaparamita_in_center,_19th_century,_Rubin.jpg   

西藏僧侶在繪製曼陀羅

W020120906606312996049.jpg 

台灣靈修課程也喜彩繪曼陀羅~芳的曼陀羅作品

10364031_799983360013897_4278595956547676407_n - 複製.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