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一多相容不同門為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意即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一個觀念也可以被包括在許多觀念內,而所有涉及的觀念依然可以保有原來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觀念的體性如此,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起。

    創作構圖上,在多彩繽紛的空間中,有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各自擺動自己的身軀在運動著,在牠們中間有一個太極的圖形,導引著運動中的五種動物,一旁寫著“一多相容不同門”的字樣。

    簡介一多相容不同門:十玄門之一,即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一個觀念也可以被包括在許多觀念內,而所有涉及的觀念依然可以保有原來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觀念的體性如此。

    簡介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玄者奧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能通蓮華藏世界海,唐朝的智儼法師根據其師杜順和尚的說法而寫作了〈華嚴一乘十玄門〉,以說明《華嚴經》的宗旨乃在於教示「法界緣起」」的觀點,此係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法藏繼之,而立於別教一乘之圓頓教義,故有「古十玄」與「新十玄」之分,兩者在十門中有八門大致相同,其餘兩門內容與名詞全然相異,古十玄的「諸藏純雜具德」,於新十玄變為「廣狹自在無礙門」,古十玄有「唯心迴轉善成門」,新十玄卻改為「主伴圓明其德門」,十玄義理分述如下: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即無前後,具足為無遺漏,相應即不相違背。闡明十方三世一切諸法,任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同時圓滿相應,成一緣起。依時間言,三世諸法,相依相資,相續顯現,互攝互收;依空間言,一切諸法同時同虛,相即相入,無礙自在。如大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如金與諸器,相應成立,世主妙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此門又為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又復具其後九門,攝盡諸法,無礙無盡。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屬於空間領域。謂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名狹。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二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餘。如於二微塵廣偏法界;法界萬有,在於一塵。如一尺之鏡,可見千里之影。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如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彼妙光明,入我身來。我身爾時,超出世間,等於虛空,亦不過人身,悉能受容十方菩薩莊嚴宮殿。」此即顯事事無礙之特相,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以作用立場註明奪事無礙之真理特性,闡述萬物遞互相容之關係。如一偏於多時,多必容一,多偏於一時,一能容多;又如一室千燈。光光互攝,不妨照明,無所障礙。舍那品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戶亦無餘;世相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爾然。」此言一佛土與十方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以諸法體性,言其融通,相即自在,不相妨礙。又分同體相即與異體相即兩種。前者指一或一切,攝一切或一,而不否認別體之存在,如金與金色,舉體相即,不相捨離;後者指與法體並存,由一容多時,多便就於一,一遍於多時,一便就於多中。如一月當空,千江印影,對月即為一,對影則為多,一多無礙,相即相容。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彰顯即同即異、即多即一、即有即無、即始即終之理。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謂依因緣關係註明事物之表裏關係,令一切諸法互攝無礙,如一法攝多法,則一法顯而多法隱;如多法攝一法,則多法顯而一法隱。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名為俱成。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為祕密。宇宙萬法,隱顯互異。如海與波,波顯則全海為波;海顯則全波為海。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互,體無前後,互攝無礙,俱時成位。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一能含多叫相容,一多不雜叫安立。萬法重重相攝,而達不可再分析叫微細。諸法各住其位,彼此各不相壞,才能共成一緣起,此為自然宛然,同時齊顯。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古德云:「納須彌於芥子,於微塵見大千。」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焚語因陀羅,華言天珠,天為帝釋天,即指掛在帝釋天宮之珠網,網上有一明珠,珠兩萬像俱現光明,眾珠盡然,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遞互交光,重重無盡。故此門係以譬喻彰顯法界之無盡緣起,一一法中,一一位中,一一世界,互相交參,重重無盡。如不思議品云:「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世界,無有餘。」

(八)託事顯法主解門:謂寄託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如「人身是個小天地,宇宙是個大天地」。華嚴疏云:「法雲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節是般若」是也。故有「擎拳豎臂,觸目皆道」。又如「一葉隨風忽報秋,紅杏一枝春意鬧」。都是隨拈一事一物,便具見無量法界。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謂三世各三為別,一念為總,總則相合,故名「十世」。十世、三世不相雜亂,名為隔法。三世互在,遞相成立,乃稱異成。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恰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如來所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故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淨空明月,列星圍繞,淨器百川,近遠炳現,名為主伴圓明,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具足眾德,名為其德。

  如來現相品云:「如是等佛剎塵數,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法藏之「華嚴經探玄記」云:「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餘方亦爾」。(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

,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CCF20140718_00010.jpg  

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是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10449465_831648490180717_863859502164486200_n.jpg

 

華嚴宗十玄門

859006_0.jpg 

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

80_131120113049_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