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大圓滿法~佛教最高的佛法、藏傳佛教最高層次的法

 

 

 

 

 

    藏傳佛教有四種不同層次的修行方法,“大圓滿法”是最高層次的法,是普賢王如來的教法,是最高的佛法,密法的精髓,成佛的訣竅,藏語叫做”佐巴欽波“,“大圓滿法”主要講見自己的本心,“大圓滿法”認為輪迴、涅槃、外面的世界、一切眾生等萬事萬物,都是心的現象,輪迴涅槃、生和死、佛和眾生,就在心中。

大圓滿是寧瑪派的核心法門,特指無上阿底瑜伽口訣部的教法,

寧瑪派認為大圓滿傳承由蓮華生與無垢友傳入西藏,大圓滿是指心靈的一種自然、原生的狀態,以及能夠透徹認識這種狀態的一種思維體系,依據關於大圓滿的文獻,它是達到解脫境界的最高及最具決定性的途徑,大圓滿法門可分為心部、界部、要門部幾種。

西藏地區的苯教也有吸收了佛教的概念後,最高法門亦稱為大圓滿,內容與寧瑪派的大圓滿完全不同,詳情請見大圓滿(苯教)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戴著帽子的女士,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站在湖光山色的山丘上,神情虔敬自若地看著遠方,身旁邊有兩棵小樹伴隨著,旁寫著“大圓滿法”的字樣。

    簡介大圓滿法:藏傳佛教有四種不同層次的修行方法,“大圓滿法”是無上密的法,是最高層次的法,大圓滿法這個詞在藏文中的原意即為『偉大的完美』,它所指的是每一個體的本初狀態,而非一種超越現實的境界,一旦俱備了關於自身真實本性的認知,我們便可不再受到牽制,隨之而產生的一切體驗都是我們原始狀態的本體莊嚴,有關自解脫的認知是修行“大圓滿法”的基礎,所謂『大圓滿修行者入非禪定之禪定』,“大圓滿法”跟空性是通的,“大圓滿法”是心的層次,心要非常沉靜沒有任何雜念,並得如來加持,教“大圓滿法”的根本知見佛性、空性如來藏。“大圓滿法”是普賢王如來的教法、是最高的佛法、密法的精髓、圓滿成佛的訣竅,“大圓滿法”藏語叫做”佐巴欽波“,是佛教的最高法門,“大圓滿法”並不認為佛高眾生低,「 」和「眾生」的不同處只在於「覺」和「迷」,行者其實離佛境非常接近,每一刻都有機會明心見性,眾生只是不識實相,自迷自縛而枉受輪迴,依據《法海》記載:想見自心本來面目的人,必要修“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主要講見自己的本心,就是心的本性 ,由於我們凡夫的心從無始以來被俱生無明所遮蔽,被煩惱擾亂、痛苦折磨,所以才見不到自心,按照“大圓滿法”來講:輪迴、涅槃、外面的世界、一切眾生等萬事萬物都是心的現象,輪迴涅槃、生和死、佛和眾生就在心中。大圓滿法歷史悠久,于唐代傳入西藏,歷經滅佛劫難,其心髓又由掘藏師從岩洞中掘出,18世紀,在龍欽巴尊者的加持下,晉美林巴尊者打開了《龍欽寧提》的意伏藏,從此《龍欽甯提》成為最受歡迎的寧提法本,在藏地得到廣泛傳播,大圓滿法囊括了佛陀所說的所有教言,而寧提更是大圓滿的精髓,是最便捷、最徹底的成佛之法,寧提分徹卻和妥噶兩大主修法門,徹卻在頓悟中成佛,使心獲得解脫,妥噶則使身化虹光,成就不死虹身。

   大圓滿法修習方法有:

一、大圓滿瑜珈:

   1.生起次第:內容有麻哈瑜珈(屬生起次第)與阿努瑜珈(屬圓滿次第)。目的是要修本尊生起(生起次第),因修到本尊生起就比較接近賓士車等級,有好的條件可以修行,且本尊可以做很多渡生的工作,福報(資糧)就慢慢增加。修大圓滿法是本尊在修行,先觀自己是本尊,再用本尊修大圓滿法,屬於資糧位的修行,觀本尊生起最重要還是要得佛加持利益。

   2.圓滿次第:即修氣、脈、明點。主要是修身,人有身(所用)、心(功用)二部份。身有很多障礙,包括精神身、氣身、肉身、介面,是過去累生以來的記憶,眾生是因為身不一樣而有六道不同的眾生。密教因為要修神通所以要把身修好,沒有身則無法修神通。修好圓滿次第要很多金剛、護法幫忙及佛菩薩、如來加持,身心修好則清淨心就越好,修行就很容易了。在生起次第本尊只有精神身,到圓滿次第精神身與肉身結合,肉身可以顯現神通,不需要非常深入的禪定,可以渡生做很多事。藏傳佛教的修行法,都是先修生起次第,接著修本尊法,以本尊法渡生,再修圓滿次第,有這些次第後再去修大圓滿法。大圓滿法是正行法,生起及圓滿次第則是前行法,是預備工作。  

二、「三種禪定的教導」:目的是要放下萬緣雜念修禪定,才有辦法修大圓滿法:

   1.大樂禪定之教授:教導如何氣入中脈生起大樂(妙樂)。觀中脈底下生火宮(火大),類似神道教觀丹田,觀火苗滋長,火發很久之後熱氣會到頂上(水大),火大上升碰到水上會產生清涼的意識心,會傳遍全身,此時什麼都不要想,安住在清涼快樂之中,這叫「大樂教授」。這需學很久且需佛力加持,火大才升得起來。拙火上升有的人會很熱,會受不了滾來滾去,但消業障會很快,有的人只像生病發燒一樣。藏傳佛教很多都是佛菩薩教導,為何如此做,只能說「法爾如是」。

   2.光明教授:教導如何得光明,修火大、虹身虹化都與光明有關,觀自身的中脈、左右脈,人有三脈五輪,氣脈的數目(微細脈)與細胞差不多,左右脈的頂端接鼻孔,底部在會陰與中脈交會,中脈頂端像喇叭,另外觀鼻孔吸五色氣(紅綠白黃藍),這在修虹身是很重要的,他代表五智,是要把凡夫的氣脈轉為智慧氣,即觀氣(五色氣)入中脈,經佛力加持將凡夫的氣轉為智慧氣,氣入中脈會顯現成就相(十如幻相:晴空、明點、雲霧、星光、月光、煙氣、螢火、燭光之相),十幻相只要有一種即可,再觀五色光照遍全身,這叫做光明教授。

   3.無念教授:沒有念頭(意識心)的教導,月輪的出現,「無念」是最重要的,先觀想中脈頂上「阿」字放光,即先吸一口氣呼「哈」幾十聲,然後跟著哈觀氣往上走,身心放鬆跟著往上走到很遠的地方,到無念開悟裏去,也可觀山河大地或月亮(類似觀月輪)。    

   三、修大圓滿心髓:是真正的大圓滿法,是紅教的二個主要修行方法:

   1.修虹光身:生命無限、觸之無物,是五色彩虹的身體,轉化身體變虹光身,可以百千萬年長存,像蓮花生大士,西藏有很多虹身成就者,達摩也是虹身,

   2.修虹化:「虹化」-往生時靠火大的力量現高溫把身體燒掉,只剩下頭髮與指甲,「虹化身」-往生時靠火大的力量,把身體水份都蒸發掉,類似烤乾縮得很小,是處理往生很好的方式。  

   簡介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由於該派的僧人均戴紅色僧帽,俗稱為「紅帽派」或「紅教」,寧瑪派吸收了許多苯教神祇宗教儀式,寧瑪藏語音譯,是古、舊的意思,在各派中歷史最久,教理從公元8世紀時傳下來,形成於公元11世紀,寧瑪派與西藏本土的苯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尊奉蓮花生大士為其始祖,其教義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謂「大圓滿法」,認為人的心體本質上是純潔的,通過修法把心體安置於一個理想的境界,就成佛了,它所傳承的教法主要是前弘期傳譯的密法,故稱為「舊派」,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裏,九乘包括:

1.顯三乘〈一聲聞,二縁覺,三菩薩〉、顯密也必須學習的共三乘。

2.外密三乘(四事乘,五行乘,六瑜伽)和3.內密三乘(七大瑜伽乘,八無比瑜伽,九無上瑜伽) ,在以上諸傳承教法中,寧瑪派最注重的教法是大圓滿,特指無上阿底瑜伽口訣部

    大圓滿傳承歷史中,大圓滿的傳承是:

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報身佛金剛薩埵五方佛等。

噶拉多傑 (Garab Dorje-義為勝喜金剛),將大圓滿法由佛界帶到俗世。

文殊友 (Manjushrimitra-又翻譯為妙吉祥友、藏音蔣巴些)。

詩列星哈 (Sri Singha-義為吉祥獅子)。

蓮華生大士無垢友 (Vimalamitra),將大圓滿法帶入西藏,流傳至今。

龍欽巴尊者之前的藏地祖師:

赤松德贊

伊喜嘉措

噶瓦白澤

覺若魯伊堅參

相益西德

三素爾素爾波且素爾瓊喜饒札巴素爾釋迦桑格

毗盧遮那

榮素班智達 (Rongzom Mahapandita,1012–1088)。

龍欽巴 (Longchen Rabjampa ,1308-1364)。

當代人物因中國宗教政策的緣故,除喇榮五明佛學院外,多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傳法:

敏林赤千仁波切 (Minling Trichen Rinpoche)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Mindrolling Kenchen Rinpoche)

敏卓林闊千仁波切(Mindrolling khochen Rinpoche)

白瑪曲英喬達爾仁波切 (1920—1997)。

祖古烏金仁波切 (Tulku Urgyen Rinpoche,1920-1996)。

楚西仁波切 (Trulshik Rinpoche,1924-2011/09)。

達龍哲珠仁波切 (Taklung Tsetrul Rinpoche,Shedrup Trinlé Nyinjé Zangpo,1926-)。

四世多竹千仁波切 (Fourth Dodrupchen Rinpoche,Tubten Trinlé Pal Zangpo,1927-)。

晉美彭措 (1933-2004)。

白玉貝諾仁波切 (卓望貝瑪諾布圖登諾布卻吉劄揚,Penor Rinpoche,1932-2009)。

白玉拉祝仁波切 (拉祝貝瑪噶旺滇津),Lhathl Ripoche,1968-)。

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西藏生死書》作者,1947-)。

索達吉 (1962-)。

卓千仁波切 (Dzogchen Rinpoche,1964-)。

竹慶本樂仁波切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1965-)。

雪謙冉江仁波切 (Shechen Rabjam Rinpoche,1966-)。

    簡介佛法共法:共法者又作共功德,指佛所具有之無量功德中,與其他聖者、異生所共通之功德法,稱為共法,如佛無量功德中之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三法,阿羅漢等亦可得之,而五通、四靜慮等法,凡夫亦可得之,然此等功德法,雖與其他聖者等所共通,但以佛之功德最為殊勝自在,此外,一般共通之法則,亦稱共法,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共法?」佛告善現:「謂世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善現!此等名共法。何以故?共異生故。」

    簡介佛法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薩所具足,而凡夫與二乘所無之殊勝特質,在大小乘諸經論中,於此不共法頗有異同之說,一般係將佛之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稱為「十八不共法」。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大圓滿法~佛教最高的佛法、藏傳佛教最高層次的法

CCF20140512_00009.jpg 

大圓滿法~佛教最高的佛法、藏傳佛教最高層次的法

CCF20140716_00009.jpg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流派之一,其最特別的就是”大圓滿法

TC001.jpg  imagesCA23DDOT.jpg

大圓滿法在藏文中為『偉大的完美』之意,指每一個體的本初狀態

imagesCAQTVPD9.jpg    3079_P_1263779964496.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種自在”觀境自在、作用自在”~菩薩所有的兩種自在

 

 

 

 

 

    二種自在指觀境自在、作用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載:(一)觀境自在,指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二)作用自在,指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而得自在。自在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稱自在人。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戴著眼鏡的男士,神情自若地,一手托著腮,一手放在胸口上,旁邊有株蓮花根部朝上,被澆著水灌溉著,旁寫著“二種自在:觀境自在、作用自在”的字樣。
    簡介二種自在:指觀境自在、作用自在,菩薩所有的兩種自在: 觀境自在、作用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載:(一)觀境自在:指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二)作用自在:指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而得自在。

    簡介自在: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稱自在人,所具之自在力有下列不同種類:

(一)菩薩所有的兩種自在:1.觀境自在2.作用自在

(二)第八不動地以上菩薩所具有的四種自在:1.無分別自在2.剎土自在(亦作淨土自在)3.智自在(第九善慧地)4.業自在(第十法雲地)另說戒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慧自在。

(三)五種自在:1.壽命自在2.生自在3.業自在4.覺觀自在5.眾具果報自在。

(四)如來法身具足八自在:1.能示現一身為多身2.示現一塵身而充滿大千世界3.大身輕舉遠到4.於一土而化現無數不同之身5.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6.得一切法而如無法想7.說一偈義而經無量劫8.身遍諸處而猶如虛空。

(五)行六波羅蜜可成就十種自在:1.命自在2.心自在3.財自在4.業自在5.生自在6.願自在7.信解自在8.如意自在9.智自在10.法自在。

    簡介十種自在:

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

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

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

四、業自在,菩薩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礙也。

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

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

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

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

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

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內無障無礙也,見華嚴經三十八,又,此十自在名為十明,以十自在之作用明了故也,故別譯之本業瓔珞經中為十明。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二種自在觀境自在、作用自在”~菩薩所有的兩種自在

CCF20140703_00003.jpg 

二種自在:觀境自在、作用自在

  CCF20140714_00000.jpg 

做任何事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為諸佛及菩薩所具之功德

hf134pic3-1.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無常”念念無常、相續無常”~一切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

 

 

 

 

 

    ”二無常”即”念念無常”和”相續無常”,念念無常是指一切有為之法,念念生滅而不停住也,相續無常是指若干期限中相續之法,終必壞滅也,如人命之死,燈火之滅,《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謂無常有”念念無常”、 ”相續無常”二種︰(1)念念無常︰指念念剎那具生、住、異、滅四相,變化不斷。(2)相續無常︰指一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上,有生、住、異、滅四相之生滅遷流。

    創作構圖上,在一座廟宇旁有一個小和尚盤腿坐在地上,正在掩面大哭,遠方有個出家行者,擺著手正離他而去,旁寫著“二無常:念念無常、相續無常”的字樣。
    簡介二無常:即念念無常和相續無常,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於壞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燈火的熄滅是,《阿含經》中記載,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必須藉緣而生,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之法,在部派佛教時期,對於無常有一種解說,強調必須透過剎那生滅中知無常,對此稱之為「剎那無常」,從其相續不斷,稱之為「相續無常」。

    簡介無常: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有生、住、異、滅的過程,世間萬物及一切有為之法,終將變異,無常存者,從因緣法的角度,說明諸法是因緣生,由於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無常”為佛教三法印之一,指一切有為法即世間所有的事相,都是因緣假合而成,有生、住、異、滅四相,均為剎那生滅,流變不住,所以稱為無常,《大智度論》卷二十三雲:「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涅槃經》卷一雲:「身是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又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三雲有兩種無常:一為念念無常,指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一為相續無常,指一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上的生滅,如人壽命有時而盡《另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六則言有十二種無常之相: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等《顯揚聖教論‧無常品》則雲有無性無常、失壞無常、轉異無常、別離無常、得無常、當有無常六種;另則有剎那門、相續門、病門、老門、死門、心門、器門、受用門等八種無常。總之,從有為法的性相加以分析,其本質都是遷滅不住的。佛教認為,只有出離生死的輪迴,才能擺脫無常之苦而達到涅槃的寂靜《辯中邊論》曾就三性而有種種無常之分別:即依照遍計所執性,而有無性無常、無物無常;依他起性,而有生滅無常、起盡無常;圓成實性,而有垢盡無常、有垢無垢無常。案遍計所執性是隨心識分別之作用而生;依他起性則是本無自性,不能作主,只能依條件制約而生。凡此都是緣生的有為法,只有圓成實性,將緣生不住的現象轉化為無取無分別的對象,才能證得一切法空,不為無常所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就記載佛陀入滅時,告誡弟子的無常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只有超越生滅流轉的世界,才能獲得寂靜永恆的真理。

   《阿含經》中記載,與法為緣,而生意識,意識必須藉緣而生,有生之法終必壞滅,是無常之法,在部派佛教時期,對於無常產生了一種解說,強調必須透過剎那生滅中知無常,對此稱之為「剎那無常」;或從其相續不斷,稱之為「相續無常」,大乘佛教闡述,《金剛經》的「無常」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對於「無常」的描述是有設定範圍的,指的是「現象界的一切有為法」,將一切法執為無常者,即墮斷見,「一切法」有二種: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無為法”指的是涅槃,涅槃「非常非非常」,一切有為法都有生滅變化,它甚至無法在短暫的剎那間保持同一個狀態,有為法呈現生住異滅的四個相,隨著時間的遷流而幻化出不同的樣子,一切現行諸法都只是短暫停留,立刻壞滅,人的思緒受想行識遇境,則執取為有,並與執取的對象緊密相連,然而生命現像是剎那生滅相,眾生顛倒夢想,將“無常執常,苦執為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即所謂的“常樂我淨”。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無常”念念無常、相續無常”~一切因緣會變異,而終將滅壞

CCF20140703_00000.jpg 

二無常:念念無常、相續無常

CCF20140713_00000.jpg 

 

四念處中也有無常之說

A01-024.jpg 

無常是人生的本質

1014068_687074277997621_617719249_n.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瑜伽師地論》是印度佛教論書,又称《瑜伽论》、《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取经法之最大原因。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論書,也是佛教行者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瑜伽師是自作修行,講述傳授瑜伽法之師,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後釋其義於印度阿瑜陀國說法堂,約七世紀中,玄奘大師歷險,赴那爛陀寺,受教於戒賢論師,嗣後譯為百卷之論,本論統攝大、小乘教義,亦為大乘唯識學派重要典籍,結構分五:〈本地分〉、〈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以〈本地分〉為主體,後四分攝屬之,今此所出即〈本地分〉,百卷論文中之前五十卷,內含十七地,詳釋三乘境、行、果,修道資糧及次第,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漢傳佛教以此經為彌勒所造慈氏五經之一,藏傳佛教傳統上認定此論的作者為無著。
    創作構圖上,在山頂上有一個女子,用手抓住自己一條後翻的腿,金雞獨立的正在練著瑜伽,天空上有一朵雲,雲的旁邊出現了一張大大的佛陀閉著眼睛的臉,,旁寫著“瑜伽師地論”的字樣。
    簡介《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也是佛教行者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即「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瑜伽師地論》作者,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漢傳譯本中最完善完整的是玄奘法師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間,在東都弘福寺翻譯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蘭陀寺,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是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就無相關記載時間,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1.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十卷2.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本地分•菩薩地》。3.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本地分•菩薩地•戒品》。4.陳朝真諦譯《十七地論》,共五卷,相當於瑜伽師地論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5.《決定藏論》相當於玄奘譯《攝抉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本論的組織,共有五分,以本地分為中心所在,其餘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補充說明,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佛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生起善巧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全面、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如此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範圍函蓋「害怕生死轉迴、急於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 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都在內,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能夠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這條道路。
    簡介瑜伽行唯識學派:又稱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時,加入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法相宗,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其中中觀學派被稱為「空宗」、「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印順法師稱唯識學派為虛妄唯識系,藏傳佛教稱唯識學派為廣見派、廣大行派,瑜伽意為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是印度教中修行方法之一,根據《薄伽梵歌》,瑜伽是一種個人靈魂與宇宙靈魂合一(梵我)的修行方法,在古印度宗教中,由奧義書與薄伽梵歌傳統,發展出瑜伽派、勝論派與數論派等,佛教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唯識學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中,出現被稱為瑜伽師的流派,隨後出現了瑜伽行派,瑜伽行派的創始祖師相傳為彌勒,隨後為無著繼承,創立唯識學派,無著與彌勒之間的傳承情況並不清楚,古代相傳彌勒即是彌勒菩薩,無著在禪定中上升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學,回世間後,著《瑜伽師地論》,此論也被認為是瑜伽行唯識派建立的根本論,唯識學派的主要理論有阿賴耶識、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相無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等。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

根本大論~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CCF20140703_00002.jpg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CCF20140716_00000.jpg 

《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修行成佛之道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2306-13061Q0025V08.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

 

 

 

 

 

   “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在佛教每一位本尊都有其應化之因緣由來,有千手千眼表示其救渡眾生,觀察眾生痛苦的德性,觀世音已是一位發心度盡眾生苦難的菩薩,在救度眾生之苦經過若干劫後,觀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淨土上,觀視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眾生恆久地受種種之痛苦的折磨,觀音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隔了一段長的時間後,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減,觀音又再繼續度苦,如是者三次觀視,不見成效,觀世音大士的決心,在那剎那動搖了,他的頭就碎為十塊,身體裂為千片,此時,觀世音的上師阿彌陀佛化現在他面前,以神通力把裂為千片之身,變化成為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為十片的頭,化為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現忿目相的面容,在十面的頂上再化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這就是觀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眾生的緣起由來。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女子盤腿坐在蓮花上,蓮花下有朵朵雲海,她的雙手擺出一上一下美麗的姿勢,頭上有一個高高的髮髻,身穿中國服露出手臂與腰部,表情慈悲和善,在她的身後散開了24個手臂,每個長長的手臂上都有一隻眼睛,在她旁寫著“千手觀音”的字樣。

    簡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是中國漢傳佛教中被常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之一,其中有千手千眼表示其救渡眾生,觀察眾生痛苦的性德,依據民間工藝流傳表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頭上有28法相,代表28護法,流通於淨土宗,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頭上有11法相,代表11面觀音,流通於密宗

    簡介「千手觀音」:在佛教每一位本尊都有其應化之因緣由來,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這個化相的故事是:在無量劫之前,觀世音已經是一位發心度盡眾生苦難的一位菩薩。在救度眾生之苦經過若干劫後,觀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淨土上觀視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之痛苦的折磨,經歷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觀音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觀音大士又繼續度苦,隔了一段長的時間後,他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減,如是者,觀音又再精進地繼續度苦之工作,如是者三次觀視,不見到成效,觀世音大士發心度盡眾生痛苦的決心,在那剎那動搖了,他的頭即時碎為十塊,身體裂為千片,彼時,觀世音的上師阿彌陀佛即化現了在他的面前,以神通力把裂為千片之身變化成為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為十片的頭化為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現忿目相的面容,在十面的頂上再化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這就是觀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眾生的緣起由來,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另一個故事記述:觀音曾在千光王靜住如來前得受大悲咒之傳承,即時由初地之境界証至八地之境界,並發願:「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是發願後,他果真化成了千手千眼之相,這是起因於的無上慈悲宏願之緣故。 觀世音菩薩曾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前發願:「設若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前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

    簡介「觀世音菩薩」: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另一種出自《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通,修成正果,觀世音菩薩它形象是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宋朝以前,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佛教人士稱道教的慈航真人與觀世音菩薩乃同一神明而出現,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中國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財尊者、龍女尊者,兩神祇服侍在菩薩左右兩旁。善財尊者是佛弟子,經過五十三參之後,終於悟道。龍女尊者則是娑竭羅龍王之女,已於法華會上成佛,又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觀世音菩薩也被當做送子觀音,許多不孕婦女,皆向觀音菩薩求禱,希望能有子嗣,廟宇也以觀音菩薩懷抱幼童作為造像,是為送子觀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記載祈求觀音大士,「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誠皆有感應。觀世音菩薩又有「千手千眼」觀世的形象,因其發願救苦救難一切眾生”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提到了觀世音菩薩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馬頭明王是他忿怒相,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還賜他五穀種子),是為藏族人的祖先,西藏國王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一出生則有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白度母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佛祖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往,救濟離苦得樂,故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知名的大菩薩,故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譽。在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出家,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簡介「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即教主阿彌陀佛,和他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造像上,三者皆在蓮座上,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於一真法界而能應化在十法界,阿彌陀佛居中,觀音菩薩脅侍在左,大勢至菩薩脅侍在右,三者塑像或畫像為修行淨土宗者禮敬的對象,《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觀想之佛菩薩身相即為此三尊之身相。阿彌陀佛,名號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又稱為無量清淨佛、彌陀佛、甘露王如來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因淨土宗的影響,在唐朝之後,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後期的中國佛教徒,多以藥師如來主消災延壽、阿彌陀佛主往生事。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CCF20140703_00004.jpg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

10387564_830646373614262_3705667325711094431_n.jpg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是觀世音大士之其中一個化相

Chenrizg_1000.jpg 2008108204332118_2.jpg

千手觀音”的舞蹈非常美

201006081020400678.jpg 20081031125513478_2.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聖經》故事插畫創作~耶和華顯現荊棘火中,杖變蛇、手生大痲瘋為證,摩西亞倫受上帝命,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耶和華顯現荊棘火中,杖變蛇、手生大痲瘋為證,摩西亞倫受上帝命,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我第21張《聖經》故事插畫創作,故事的內容是《出埃及記》第3~7章: 有一天摩西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上帝的山~何烈山,耶和華的使者從先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後來耶和華上帝也從火焰中的荊棘顯現,杖變蛇、手生大痲瘋為證,囑咐摩西把腳上的鞋脫下,站在聖地上,摩西蒙上臉,怕看上帝,耶和華命摩西將以色列民,從埃及地領出來,由摩西的哥哥亞倫從旁協助,要他們對埃及法老說,容以色列人出他的地, 摩西、亞倫照耶和華吩咐的去行,當時摩西、亞倫和法老說話的時候,摩西八十歲,亞倫八十三歲。

在創作構圖上,在上帝何烈山的聖地上,上帝從火焰中顯現擺著手,在一旁的摩西雙手蒙上臉,怕看上帝,他的拖鞋丟在一旁,下面有一條大蛇、手杖、生大痲瘋的手聚集在一起,另一個場景,摩西、亞倫兄弟倆,去晉見端坐在寶座上的埃及法老王。

    摘錄《聖經·出埃及記》第3~7章,3:1~7:25”耶和華顯現荊棘火中”、”遣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杖變蛇為證”、”手生大痲瘋為證”、”耶和華命摩西行奇事於法老前”、 ” 法老益虐以色列人”、 ”上帝復言所許”、 ”記以色列人族長之名”、 ”摩西亞倫受上帝命”、 ”杖變蛇為證”、 ”法老剛硬其心”、 ”水變血之災”。

耶和華顯現荊棘火中

3:1 摩西牧養他岳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一日領羊群往野外去,到了上帝的山,就是何烈山。
3:2 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不料,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
3:3 摩西說:「我要過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何沒有燒壞呢?」
3:4 耶和華上帝見他過去要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裡。」
3:5 上帝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3:6 又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上帝。

遣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3:7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
3:8 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
3:9 現在以色列人的哀聲達到我耳中,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
3:10 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3:11 摩西對上帝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3:12 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
3:13 摩西對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
3:14 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3:15 上帝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紀念,直到萬代。
3:16 你去招聚以色列的長老,對他們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向我顯現,說:我實在眷顧了你們,我也看見埃及人怎樣待你們。
3:17 我也說:要將你們從埃及的困苦中領出來,往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地去,就是到流奶與蜜之地。』
3:18 他們必聽你的話。你和以色列的長老要去見埃及王,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遇見了我們,現在求你容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為要祭祀耶和華─我們的上帝。』
3:19 我知道雖用大能的手,埃及王也不容你們去。
3:20 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的奇事,攻擊那地,然後他才容你們去。
3:21 我必叫你們在埃及人眼前蒙恩,你們去的時候就不至於空手而去。
3:22 但各婦女必向她的鄰舍,並居住在她家裡的女人,要金器銀器和衣裳,好給你們的兒女穿戴。這樣你們就把埃及人的財物奪去了。」

杖變蛇為證

4:1 摩西回答說:「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
4:2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是甚麼?」他說:「是杖。」
4:3 耶和華說:「丟在地上。」他一丟下去,就變作蛇;摩西便跑開。
4:4 耶和華對摩西說:「伸出手來,拿住牠的尾巴,牠必在你手中仍變為杖;
4:5 如此好叫他們信耶和華─他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是向你顯現了。」

手生大痲瘋為證
4:6 耶和華又對他說:「把手放在懷裡。」他就把手放在懷裡,及至抽出來,不料,手長了大痲瘋,有雪那樣白。
4:7 耶和華說:「再把手放在懷裡。」他就再把手放在懷裡,及至從懷裡抽出來,不料,手已經復原,與周身的肉一樣;
4:8 又說:「倘或他們不聽你的話,也不信頭一個神蹟,他們必信第二個神蹟。
4:9 這兩個神蹟若都不信,也不聽你的話,你就從河裡取些水,倒在旱地上,你從河裡取的水必在旱地上變作血。」
4:10 摩西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4:11 耶和華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
4:12 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
4:13 摩西說:「主啊,你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吧!」
4:14 耶和華向摩西發怒說:「不是有你的哥哥利未人亞倫嗎?我知道他是能言的;現在他出來迎接你,他一見你,心裡就歡喜。
4:15 你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我也要賜你和他口才,又要指教你們所當行的事。
4:16 他要替你對百姓說話;你要以他當作口,他要以你當作上帝。
4:17 你手裡要拿這杖,好行神蹟。」

耶和華命摩西行奇事於法老前

4:18 於是,摩西回到他岳父葉忒羅那裡,對他說:「求你容我回去見我在埃及的弟兄,看他們還在不在。」葉忒羅對摩西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去吧!」
4:19 耶和華在米甸對摩西說:「你要回埃及去,因為尋索你命的人都死了。」
4:20 摩西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叫他們騎上驢,回埃及地去。摩西手裡拿著上帝的杖。
4:2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回到埃及的時候,要留意將我指示你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但我要使(或譯:任憑;下同)他的心剛硬,他必不容百姓去。
4:22 你要對法老說:『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
4:23 我對你說過:容我的兒子去,好事奉我。你還是不肯容他去。看哪,我要殺你的長子。』」
4:24 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華遇見他,想要殺他。
4:25 西坡拉就拿一塊火石,割下他兒子的陽皮,丟在摩西腳前,說:「你真是我的血郎了。」
4:26 這樣,耶和華才放了他。西坡拉說:「你因割禮就是血郎了。」
4:27 耶和華對亞倫說:「你往曠野去迎接摩西。」他就去,在上帝的山遇見摩西,和他親嘴。
4:28 摩西將耶和華打發他所說的言語和囑咐他所行的神蹟都告訴了亞倫。
4:29 摩西、亞倫就去招聚以色列的眾長老。
4:30 亞倫將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一切話述說了一遍,又在百姓眼前行了那些神蹟,
4:31 百姓就信了。以色列人聽見耶和華眷顧他們,鑒察他們的困苦,就低頭下拜。

法老益虐以色列人

5:1 後來摩西、亞倫去對法老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容我的百姓去,在曠野向我守節。』」
5:2 法老說:「耶和華是誰,使我聽他的話,容以色列人去呢?我不認識耶和華,也不容以色列人去!」
5:3 他們說:「希伯來人的上帝遇見了我們。求你容我們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祭祀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免得他用瘟疫、刀兵攻擊我們。」
5:4 埃及王對他們說:「摩西、亞倫!你們為甚麼叫百姓曠工呢?你們去擔你們的擔子吧!」
5:5 又說:「看哪,這地的以色列人如今眾多,你們竟叫他們歇下擔子!」
5:6 當天,法老吩咐督工的和官長說:
5:7 「你們不可照常把草給百姓做磚,叫他們自己去撿草。
5:8 他們素常做磚的數目,你們仍舊向他們要,一點不可減少;因為他們是懶惰的,所以呼求說:『容我們去祭祀我們的上帝。』
5:9 你們要把更重的工夫加在這些人身上,叫他們勞碌,不聽虛謊的言語。」
5:10 督工的和官長出來對百姓說:「法老這樣說:『我不給你們草。
5:11 你們自己在哪裡能找草,就往那裡去找吧!但你們的工一點不可減少。』」
5:12 於是百姓散在埃及遍地,撿碎秸當作草。
5:13 督工的催著說:「你們一天當完一天的工,與先前有草一樣。」
5:14 法老督工的,責打他所派以色列人的官長,說:「你們昨天今天為甚麼沒有照向來的數目做磚、完你們的工作呢?」
5:15 以色列人的官長就來哀求法老說:「為甚麼這樣待你的僕人?
5:16 督工的不把草給僕人,並且對我們說:『做磚吧!』看哪,你僕人挨了打,其實是你百姓的錯。」
5:17 但法老說:「你們是懶惰的!你們是懶惰的!所以說:『容我們去祭祀耶和華。』
5:18 現在你們去做工吧!草是不給你們的,磚卻要如數交納。」
5:19 以色列人的官長聽說「你們每天做磚的工作一點不可減少」,就知道是遭遇禍患了。
5:20 他們離了法老出來,正遇見摩西、亞倫站在對面,
5:21 就向他們說:「願耶和華鑒察你們,施行判斷;因你們使我們在法老和他臣僕面前有了臭名,把刀遞在他們手中殺我們。」
5:22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主啊,你為甚麼苦待這百姓呢?為甚麼打發我去呢?」
5:23 自從我去見法老,奉你的名說話,他就苦待這百姓,你一點也沒有拯救他們。」

上帝復言所許

6:1 耶和華對摩西說:「現在你必看見我向法老所行的事,使他因我大能的手容以色列人去,且把他們趕出他的地。」
6:2 上帝曉諭摩西說:「我是耶和華。
6:3 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上帝;至於我名耶和華,他們未曾知道。
6:4 我與他們堅定所立的約,要把他們寄居的迦南地賜給他們。
6:5 我也聽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聲,我也記念我的約。
6:6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
6:7 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
6:8 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我是耶和華。』」
6:9 摩西將這話告訴以色列人,只是他們因苦工愁煩,不肯聽他的話。
6:10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6:11 「你進去對埃及王法老說,要容以色列人出他的地。」
6:12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以色列人尚且不聽我的話,法老怎肯聽我這拙口笨舌的人呢?」
6:13 耶和華吩咐摩西、亞倫往以色列人和埃及王法老那裡去,把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

記以色列人族長之名
6:14 以色列人家長的名字記在下面。以色列長子流便的兒子是哈諾、法路、希斯崙、迦米;這是流便的各家。
6:15 西緬的兒子是耶母利、雅憫、阿轄、雅斤、瑣轄,和迦南女子的兒子掃羅;這是西緬的各家。
6:16 利未眾子的名字按著他們的後代記在下面:就是革順、哥轄、米拉利。利未一生的歲數是一百三十七歲。
6:17 革順的兒子按著家室是立尼、示每。
6:18 哥轄的兒子是暗蘭、以斯哈、希伯倫、烏薛。哥轄一生的歲數是一百三十三歲。
6:19 米拉利的兒子是抹利和母示;這是利未的家,都按著他們的後代。
6:20 暗蘭娶了他父親的妹妹約基別為妻,她給他生了亞倫和摩西。暗蘭一生的歲數是一百三十七歲。
6:21 以斯哈的兒子是可拉、尼斐、細基利。
6:22 烏薛的兒子是米沙利、以利撒反、西提利。
6:23 亞倫娶了亞米拿達的女兒,拿順的妹妹,以利沙巴為妻,她給他生了拿答、亞比戶、以利亞撒、以他瑪。
6:24 可拉的兒子是亞惜、以利加拿、亞比亞撒;這是可拉的各家。
6:25 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娶了普鐵的一個女兒為妻,她給他生了非尼哈。這是利未人的家長,都按著他們的家。
6:26 耶和華說:「將以色列人按著他們的軍隊從埃及地領出來。」這是對那亞倫、摩西說的。
6:27 對埃及王法老說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的,就是這摩西、亞倫。
6:28 當耶和華在埃及地對摩西說話的日子,
6:29 他向摩西說:「我是耶和華;我對你說的一切話,你都要告訴埃及王法老。」
6:30 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看哪,我是拙口笨舌的人,法老怎肯聽我呢?」

摩西亞倫受上帝命

7:1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上帝,你的哥哥亞倫是替你說話的。
7:2 凡我所吩咐你的,你都要說。你的哥哥亞倫要對法老說,容以色列人出他的地。
7:3 我要使法老的心剛硬,也要在埃及地多行神蹟奇事。
7:4 但法老必不聽你們;我要伸手重重地刑罰埃及,將我的軍隊以色列民從埃及地領出來。
7:5 我伸手攻擊埃及,將以色列人從他們中間領出來的時候,埃及人就要知道我是耶和華。」
7:6 摩西、亞倫這樣行;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們,他們就照樣行了。
7:7 摩西、亞倫與法老說話的時候,摩西八十歲,亞倫八十三歲。

杖變蛇為證
7:8 耶和華曉諭摩西、亞倫說:
7:9 「法老若對你們說:『你們行件奇事吧!』你就吩咐亞倫說:『把杖丟在法老面前,使杖變作蛇。』」
7:10 摩西、亞倫進去見法老,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亞倫把杖丟在法老和臣僕面前,杖就變作蛇。
7:11 於是法老召了博士和術士來;他們是埃及行法術的,也用邪術照樣而行。
7:12 他們各人丟下自己的杖,杖就變作蛇;但亞倫的杖吞了他們的杖。

法老剛硬其心
7:13 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聽從摩西、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7:14 耶和華對摩西說:「法老心裡固執,不肯容百姓去。
7:15 明日早晨,他出來往水邊去,你要往河邊迎接他,手裡要拿著那變過蛇的杖,
7:16 對他說:『耶和華─希伯來人的上帝打發我來見你,說:容我的百姓去,好在曠野事奉我。到如今你還是不聽。
7:17 耶和華這樣說:我要用我手裡的杖擊打河中的水,水就變作血;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華。
7:18 河裡的魚必死,河也要腥臭,埃及人就要厭惡吃這河裡的水。』」
7:19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對亞倫說:『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就是在他們的江、河、池、塘以上,叫水都變作血。在埃及遍地,無論在木器中,石器中,都必有血。』

水變血之災
7:20 摩西、亞倫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亞倫在法老和臣僕眼前舉杖擊打河裡的水,河裡的水都變作血了。
7:21 河裡的魚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這河裡的水;埃及遍地都有了血。
7:22 埃及行法術的,也用邪術照樣而行。法老心裡剛硬,不肯聽摩西、亞倫,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7:23 法老轉身進宮,也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7:24 埃及人都在河的兩邊挖地,要得水喝,因為他們不能喝這河裡的水。
7:25 耶和華擊打河以後滿了七天。

    簡介大痲瘋病:在古時候患了大痲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古時醫學不像現在那麼發達,在《聖經》裡所講的痲瘋病,除了真正的大痲瘋之外,還包括了癬、癤和白斑等皮膚病,真正的大痲瘋是“韓生氏病Hansen’s Disease” ,是一種慢性溫和而不容易傳染的皮膚病,由癩桿菌(又稱痲瘋桿菌)所引起,主要侵犯人體的皮膚、粘膜以及周圍末梢神經,有時也侵犯人體器官,若不治療會造成知覺麻木,最後 喪失肌肉控制力和手腳殘障,但是癩桿菌一遇到空氣極易死亡,到目前尚無法在實驗室培養,且95%的人都有自然的免疫力,因此並不像人們傳言的那麼恐怖。

    簡介《出埃及記》:《出埃及記》是《聖經舊約》的第二書,主要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埃及受到逼害,然後由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故事,《出埃及記》傳統上認為是摩西在曠野完成的第二本書,因此在一些《聖經》譯本如德文《聖經》中,它也簡稱作摩西二書(2. Mose),《出埃及記》是摩西五經的第二本經書,傳統學者認為本書的作者就是摩西本人,這本書提及摩西在三個不同的場合奉耶和華之命執筆作記錄,據聖經學者韋斯科特(Westcott)和霍特(Hort)研究,耶穌及新約(基督教希臘文聖經)的執筆者曾引述或提及出埃及記的經文逾100次,例如耶穌曾經説:「摩西豈不是傳律法給你們嗎?」摩西在西奈曠野執筆寫成出埃及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一年之後,文中所記載的時間與主要人物,包含一段共長145年的時期,從約瑟於公元前1657年逝世至供敬拜耶和華之用的帳幕建立起來為止,主要人物:約瑟與亞西納、摩西與西坡拉、葉特羅、米利暗、亞倫。《出埃及記》大綱被壓迫者在埃及的生活(1章)、拯救者的預備(2-4章)、耶和華懲罰壓迫選民的法老 (5-11章)、逾越節與出埃及(12-14章)、曠野的旅程(15-18章)、在西奈立約(19-24章)、有關崇拜及會幕的指示(25-31章)、盟約的破壞與重定(32-35章)、建造會幕 (35-40章)。耶和華為了拯救名下的百姓脫離埃及人的苦待而施行異能和神跡,他將以色列人組織為自己的子民,作祭司的國度和聖潔的國民,以及以色列成為一個神治國的早期歷史這一切都是《出埃及記》這本《聖經》的主題,(《出埃及記》19:6)。

    簡介摩西: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等書中所記載的公元前13世紀時猶太人的民族領袖,史學界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傳承,摩西五經便是由其所著,按照出埃及記的記載,摩西受耶和華之命,率領被奴役的希伯來人逃離古埃及前往一塊富饒的應許之地,在經歷40多年的艱難跋涉,他在就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就去世了,在摩西的帶領下,希伯來人擺脫了奴役的悲慘生活,學會遵守猶太十誡,並成為歷史上首個尊奉單一神宗教的民族,摩西是紀元前十三世紀的猶太人先知,《出埃及記》前五本書的執筆者,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神所預備的流著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神藉著摩西寫下《十誡》給他的子民遵守,並建造會幕,教導他的子民敬拜他。

    摩西的家庭背景本來過著游牧的生活,由於鬧飢荒,祖宗雅各就帶著家人移居埃及,幾十年來,以色列人過著安樂的日子,跟埃及人互不相干,可惜好景不常,史書記載說:「那時有一個……新王興起,治理埃及。他對自己的人民說:『你們看,以色列人又多又強,勝過我們了。來,我們要用巧計對付他們,免得他們多起來。』」埃及人想出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來的接生婦殺掉所有男嬰,控制他們的人口。但接生婦勇抗王命,以色列人繼續增多。法老於是敕令:「凡初生的男孩,你們都要扔進尼羅河里。」那時,以色列有一對夫婦,暗蘭和約基別不怕王命,妻子約基別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在上帝眼中極美,他們寧願冒險把兒子匿藏,也不肯交出來給法老處死,三個月後,孩子再也藏不住了,摩西的父母把嬰孩放進一個用紙莎草做的箱子里,讓箱子浮在尼羅河上,法老的女兒很快就發現蘆葦叢中的箱子,她打開箱子,看到了孩子,見男孩正在哭,她說:『這是個希伯來人的孩子。』,埃及公主決定收養這個嬰兒,後來摩西貴為王室成員,根據《聖經》記載摩西的姐姐米利暗聰明機智,安排了摩西的生母約基別來乳養他,約基別敬畏上帝,所以把真相告訴了摩西,在古代,孩子的哺乳期通常長達幾年,所以約基別有充分時間教導摩西認識「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這個良好的基礎日後證明對摩西大有幫助,因為他做了法老女兒的兒子之後,就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聖經》上說摩西說話做事都大有能力。

    後來,摩西長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裡,看他們的重擔,見一個埃及人打希伯來人的一個弟兄,他就殺那埃及人,摩西懼怕法老追殺逃往米甸地居住,在米甸四十年的牧畜生涯,把他磨鍊成謙和的人,雖然摩西自覺力有不逮,但上帝深信他是領導以色列的最佳人選,摩西離開米甸後,就入宮晉見法老,要求他釋放上帝的子民,由於法老心裡剛硬,上帝就降下十場災難,震撼埃及,此前的災禍降臨,法老都無動於衷,即使害怕,也未答應讓摩西帶同以色列人離去,但災禍離去後,法老又反悔,終於在第十場災難重擊之下,埃及的一切頭生的,包括人及家畜全都死去,法老悲痛欲絕,終於容許以色列人離去,可是法老後來卻後悔放走以色列人,於是聽說以色列人在曠野迷路時,就從後追趕,要把以色列人捉回來,傳說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紅海,向海伸出手杖,紅海便分開一條道路,摩西便帶領以色列民行走這條路逃離埃及人的追捕,當埃及人入水時,耶和華就把紅海的海水回復,使埃及人被淹死於紅海中。

    簡介《聖經》(THE HOLY BIBLE):《聖經》是希伯來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記載了古代中東、南歐一帶的民族、社會、政治、軍事的風土民情,《聖經》中的哲學和神學觀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對西方社會的發展、世界觀、文化習俗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聖經》也是西方文學、美術、建築、音樂領域創作的源泉。嚴格說起來,《聖經》是一部希伯來文學及基督教文學的著作集,包含神聖的啟示,bible意為“許多書”(the books),《聖經》是許多先知及受靈啟發的作者在神聖之靈影響所寫的作品(彼後1:21)。《聖經》對西方社會文化影響深遠,與希臘神話是所謂的“外邦人”了解西方文化重要的敲門磚。歐洲文學許多作品都取材自《聖經》,如英國作家彌爾頓的《失樂園》、班揚的《天路歷程》,俄羅斯托爾斯泰的《復活》等,都受到《聖經》思想的影響。基督教的聖經有兩部分,《舊約全書》(The Old Testament)和《新約全書》(The New Testament),通稱《舊約》和《新約》。《舊約》包含主在塵世傳道期間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使用的經文書。《新約》則包含使徒時代的寫作,被視為與猶太人的經文同樣神聖權威。在《舊約》裏,神(上帝)曾多次題到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帝)。在《新約》裏,上帝之子耶穌在地上時,也啟示神(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帝)。

 

 

 

 

 

 

芳的《聖經》故事插畫創作~耶和華顯現荊棘火中,杖變蛇、

手生大痲瘋為證,摩西亞倫受上帝命,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CCF20140706_00000.jpg 

耶和華向摩西顯現變杖為蛇

Moses Snake Rod.jpg 

在古時候患了大痲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未命名.png 

《聖經·出埃及記》

未命名.pn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佛教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

 

 

 

 

 

    所謂的”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忍”就是忍辱、忍耐、安忍之意,是佛教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一)信忍: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稱信忍。(二)法忍:雖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證,故稱法忍。(三)修忍:知一切法事理融和,於中道中忍可忍證,故稱修忍。(四)正忍:於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稱正忍。(五)無垢忍:而於自性清淨心體忍可忍證,故稱無垢忍。(六)一切智忍:斷十二品無明惑盡,知一切中道之法,而於此法忍可忍證,故稱一切智忍。

    創作構圖上,有一正在地毯上盤腿參禪打坐的女子,身邊擺有花盆和精油瓶罐,此時,在她的上方有五位正在喧鬧跳著熱舞的男女,眾聲喧嘩,她絲毫不為所動,在她的旁邊寫著“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的字樣。

    簡介「忍」:忍辱、忍耐、堪忍、忍許、忍可、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於理上。

    簡介「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相應於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即:(一)信忍: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修習空觀,信一切法悉皆空寂,能於空法忍可忍證,故稱信忍。(二)法忍:別教菩薩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雖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證,故稱法忍。(三)修忍:別教菩薩於十迴向位中修習中觀,知一切法事理融和,於中道中忍可忍證,故稱修忍。(四)正忍:別教菩薩於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無明之惑,於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稱正忍。(五)無垢忍:別教菩薩於等覺位中斷除無明惑染,而於自性清淨心體忍可忍證,故稱無垢忍。(六)一切智忍:別教妙覺果佛,斷十二品無明惑盡,知一切中道之法,而於此法忍可忍證,故稱一切智忍,智,知之意。

    簡介「一切智忍」:六忍之一,菩薩於妙覺位時,在斷了一品無明之後,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時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動搖,叫做“一切智忍”。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

無垢忍、一切智忍。”~佛教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

CCF20140703_00008.jpg 

六忍”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是佛教菩薩階位之六種法忍

CCF20140705_00004.jpg 

能忍自安”出自《百喻經》

imagesCAR243B8.jpg 01000000000000119088258617873_140.jpg

eaeee30463B.png

忍是佛教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

199_20090703132648268QJ.gif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食”正命食、邪命食、法喜食、禪悅食”

 

 

 

 

 

    所謂的”二食”是指1.正命食、邪命食2.法喜食、禪悅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凈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禪悅食是修禪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小女孩非常興奮的在吃著她手中的巧克力,坐在一旁怡然自得的父親,則是以喜悅的表情在欣賞她的快樂模樣,在他們之間寫著“二食:” 正命食、邪命食、法喜食、禪悅食”的字樣。

    簡介「二食」:(一)正命食和邪命食:1.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凈延命2.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二)法喜食和禪悅食:1.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2.禪悅食是修禪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簡介「九食」:食有長養資益之義,指能長養助益身心的九種資糧,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前四食為世間之食,能長養生死之色身,後五食為出世間之食,能資益法身之慧命[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一],分述如下:
一、段食︰又作揣食、摶食,段為形段,指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入腹中變壞而資益諸根。此即一般意義之飲食。
二、觸食︰又作更樂食,觸為觸對,指六識觸對色等諸塵,而生柔軟細滑冷暖等喜樂,能資益諸根。第六識觸對可愛之境而生喜樂,長養諸根。
三、思食︰思是思念,指第六識思念可愛之境而生希望,潤益諸根,如饑渴之人得飲食,身乃不死。
四、識食︰識以執持為相,指第八識依據前三食之勢力,能增勝執持諸根。
五、禪悅食︰指行者以禪法資心神,得禪定之樂,能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宛如世間食。
六、法喜食︰指行者聞法歡喜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食長養諸根,維持生命。
七、願食︰願是誓願,指行者發弘誓願,欲度脫眾生,斷煩惱,證菩提,乃以願持身,常修萬行,而得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食。
八、念食︰念是護念、憶念。指行者常憶持所得的出世善法,心存定意,護念不忘,則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食。
九、解脫食︰解脫為自在之義,指行者修出世聖道,斷煩惱業之系縛,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食。

“二食”之二義中的“禪悅食與法喜食”和“九食”中的“禪悅食與法喜食”相同。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食”正命食、邪命食、法喜食、禪悅食”

CCF20140603_00005.jpg 

二食”正命食、邪命食、法喜食、禪悅食”

CCF20140705_00002.jpg 

法喜食、禪悅食是”二食”之一

未命名.png 

134737811432.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業所感~又名共業共果

 

 

 

 

 

    一業所感又名共業共果,即眾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種的業因,就會召感同一種的業果,也就是說如果許多人在前世造同一種業,在今世就會遭受相同的果報。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正在哭泣瘦弱的小女孩,坐在她父親的腿上,父親正在安慰她,旁邊的壁爐上有一張畫像,是一個留長鬍子的老人,正在活靈活現的跟他們擺著手,他們之間寫著“一業所感”的字。

    簡介「一業所感」:又名共業共果,即眾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種的業因,就會召感同一種的業果,如果多人在前世造同一種業,而於今世遭受相同之果報,俱舍論卷十七之說:眾生於其一生中,造諸多善惡邪正之業,其中最主要之一業可招引未來世之生,其他諸業則相倚為未來世中壽命長短、貧富、貴賤等各別之果報〔華嚴經疏卷二十九、卷三十、菩薩瓔珞本業經疏卷下〕。

    簡介「業」: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有情眾生輪迴六趣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影響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簡介「佛教業力觀」:佛教的業是道德因果規律,輪迴是其必然結果,佛教的業與輪迴相互關聯,它們是互為因,互為果的,業報學說以論述因緣果報的因果論為代表,業及業報只限於闡述某種心智現象,並非指業所衍生的具體事物(那是緣而非業) ,業即是行為,依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出生高低、貴賤、苦樂等,不同的業力,不同的業力,有情眾生世事的得失、善惡、毀譽、和苦樂不等,依業世界轉,依業眾生住,依業有情縛,如輻附車輪,依業得榮譽,依業被束縛,依業而毀損,依業而為虐,曉知業生諸種果,何言世間本無業,業分身、口、意三種,雖然佛教把不等差異歸結於業的運作規律,但是並不主張所有一切皆為業的作用,在《法趣論》中, 業只是二十四緣之一的業緣吧了,佛陀駁斥一切苦樂無記之受皆由前業所定的錯誤觀點,他說:「若如此,因前業,人們將行兇、偷盜、邪淫、妄語、謗語、綺語、貪、瞋、邪見。那麼,把前業作為根本因素,他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能力,更沒有必要奉行或戒除這些事情[4]。」這段經文展示業並不同於宿命論、前生註定論或命中注定論,根據佛教,在物質和精神領域,有五種因果的運作方法:
1. 季節:如風雨的季節現象。
2. 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3. 業:行為因果,即善惡之行為產生相應的善惡之果報。
4. 法規:如萬有引力。
5. 意識 :即意想思維過程、意識的形成、心念的力量,包括心的感應、心的超越、往事的憶想、心的預感等。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業所感~又名共業共果

CCF20140603_00001.jpg 

一業所感又名共業共果

CCF20140705_00003.jpg   

業力是指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

imagesCAL0ILKR.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人生是苦”三苦、八苦”~佛教對苦的分類

 

 

 

 

 

    在佛教認為苦是三界世間不變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質皆苦,每一有情皆不離苦,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離苦得」,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聖諦是說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觀察在三界六道是有苦的,且裏外都是苦,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五陰熾盛。

    創作構圖上,在一片眾生相的背景圖像中,有人拿著槍要射擊,有人在示威遊行,有政治人物的圖騰,有矇住臉的神秘客,有低頭沉思的學者,有在廟宇前練功的人士,上面寫著“人生是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五陰熾盛。”等字。

    簡介「苦」:苦,指人類遭遇的痛苦、不安、焦慮、壓力等情緒及其帶來的影響,苦是三界世間不變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質皆苦,每一有情皆不離苦,能知此苦,才是苦聖諦,《中阿含經》卷七:「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佛陀的教法是在教人如何「離苦得」,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聖諦是說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觀察在三界六道是有苦的,且裏外都是苦,苦集聖諦要探討的內容就是苦的來源是什麼?苦集滅聖諦,則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五蘊),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五蘊),因為不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五蘊)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苦集滅道聖諦就是滅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最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

    簡介「三苦、八苦」: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三苦:

1.苦苦(Suffering of Pain):有情之五蘊(五陰)身心,本來即苦,再加上飢渴、疾病、風雨、寒熱、刀杖等眾緣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復次,苦苦性云何?答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種種苦故。」欲界諸境逼迫,苦中復苦,故苦苦相對於欲界。

2.壞苦(Suffering of Change):諸可意樂之法,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名壞苦,《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壞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說可意朋友、可意眷屬、可意境界,若變壞時、若遭毀謗時,發生愁歎憂苦悲惱,彼於爾時由壞苦故苦。」色界天人受禪味之樂,但報盡還於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壞苦相對於色界。

3.行苦(Pervasive Suffering):「行」是無常,無一時一刻安住之義。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捨受法,是眾多因緣所造,難免生、住、異、滅,令身心感到逼惱,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無色界中無質礙、無苦樂境界,但有漏心識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對於無色界。六道三界內,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壞苦和行苦,無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

    八苦:

1.生苦。

2.老苦。

3.病苦。

4.死苦。

5.愛別離苦。

6.怨憎會苦。

7.求不得苦。

8.五陰熾盛苦。

    前七苦皆由五陰領受、聚集,故稱五陰熾盛苦,其中五陰(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五陰(五蘊)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苦」或「苦諦」,從梵文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寧」之意,可對應為現代描述的「痛苦」、「悲傷」、「焦慮」、「不滿」、「沮喪」等感情。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人生是苦”三苦、八苦”~佛教對苦的分類

CCF20140602_00001.jpg 

人生是苦”三苦、八苦”是佛教對苦的分類

CCF20140705_00000.jpg    

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集滅道”聖諦就是滅苦的方法,佛陀是在教人如何「離苦得

  未命名.png

無苦集~1.JPG  imagesCANO6M3F.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