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色不戒

色不戒.jpg 

材料:代針筆 插畫紙 2B鉛筆

創作心得:

    這是我第一堂插畫課的作品 那時真的是隻菜鳥 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 什麼代針筆 插畫紙 水彩紙 2B鉛筆 6B鉛筆 通通搞不清楚 創作這幅<色不戒>時 也正是我的靈魂黑暗期 當時 每一次上課的心情都是很低潮 很洩氣 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熬過一天是一天 當時 靈感來源也是被媒體炒的沸沸揚揚的電影李安的<色戒> 那時 我應該還沒有看這部戲 因為 我已經好多年都沒進戲院了 主要是被它的廣告宣傳所吸引 這句廣告詞寫的非常有創意"色易守 情難防 色戒"我在想色要怎麼戒呢?一個活生生的人 愛看美的事物 吃美的食物 玩好玩 看好看的 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人生哲學 所以還是色不戒吧!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品:五禽

五禽戲.jpg

 

 

 

 

 

 

 

 

   

料:插畫紙 油性蠟筆 棉花棒

創作心得:

   這是一幅很有童趣的五禽戲創作 不要小看這個五禽戲 可是很有典故的 它原本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所發明的一種養生氣功 所以全名應該是叫"華陀之五禽戲" 也就是模仿五種動物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為什麼會想畫這張畫呢?原因很簡單 就是因為當時我正在學這個氣功 看到班上同學都穿了一件設計不怎麼好看的運動杉 所以我決定自己畫一張Q版的五禽戲 然後用美工軟體加工做成T恤 大家看 上面的顏色多麼耀眼五彩繽紛與朦朧感 這只有油性蠟筆可以用推揉的方式所產生的效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品:<台大寫生記>

台大寫生.jpg 

材料:水彩紙 水彩 水彩筆

創作心得:

    這是我多年以來 首次跟畫畫班同學出去寫生 現在才想起來 國中時代 曾被美術老師派去植物園參加寫生比賽 因為在美術課 我畫了一幅當時萬國戲院的電影看板 受到老師的矚目 當時老師還特別走來問我說:這是你畫的嗎?我說:是我畫的 於是 老師就決定派我代表學校出去比賽

    這次課外寫生 是兩個社大聯合 都是子潔老師的學生 取景就是羅斯福路的台大校園 這是我的母校 但我大都是在徐州路的台大法學院上課 在那悠悠哉哉的待了三年 所以對這裡不算熟 總覺得 這裡看起很氣派 但環境很吵雜 沒有徐州路舒服與交通便利 從1993年畢業至今 一轉眼 已經十幾個年頭了 當時在校園飛揚跋扈的我 已不復見 對台灣第一學府 沒有任何留戀之情

    畢業後 從來沒有回系上 看過老師與學弟妹 剛畢業時 我曾經跟學妹坐在新生南路台大側門的福樂咖啡廳閒聊 說道:台大真是個爛學校 充滿濃濃的政治味 外面說的沒錯 一流的學生 二流的師資 三流的設備 下輩子再也不唸這裡了!

    事隔多年 現在 我居然是以半個藝術家的身份 用自然審美的眼光 重回母校 與它相見 台大還是台大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只是 我以不是當年的我了!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品:<拾穗~山寨版>

IMG_0573.JPG 

材料:插畫紙 透明膠膜 滾輪 剪刀 壓克力顏料

創作心得:

    會創作這幅畫 乃是因為在插畫課中 有一個單元是壓克力拼貼 因為找不到靈感題材 交不出作品 腸枯思竭之際 坐在家中餐桌前 忽然抬頭一看 牆上正掛了一幅米勒的<拾穗>  同時 當時台灣也正在"瘋米勒" 所以 就順勢趕搭媒體這波熱潮 就以這幅世界名畫做為題材吧!

         20008 中正社大成果展

IMG_0472.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品:來自天堂的問候 Hello from Heaven

            ~ 壓克力木盒彩繪

2009_02040041.JPG

 

 

芳苑 (2).jpg

 

  材料:木盒 壓克力顏料

創作心得:

這幅創作的構想 是來自今年在靈性市場炒的很熱的天使卡中的一張 也是我在書展中逛到生命潛能出版社 所抽到的 據解說員跟我說:是我在天上的親人 會在我身邊保佑我 叫我要放心 果然很靈驗 就在過年期間 一些心煩擔憂的事 居然都不費吹灰之力 迎刃而解 讓我不得不信這張牌的神力 而這位在天上的親人~就是我的母親同時 除夕也是她老人家的生日 所以 我選擇在這一天 到陽明山第一公墓去看她 我的這個抉擇 讓我在"過年"這個大日子裡 心情平靜很多 爸爸也很高興 說要跟我一起去 但是他年事已高 我說我替他去給媽媽上香燒紙錢就好 為了感謝這張牌給我帶來的護持 所以我特地將它畫下 並在成果展中展出

天使卡~來自天堂的問候

3.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搖擺>

2009_02040065.JPG

 

 

 

 

 

 

 

 

 

材料:畫布 壓克力顏料

 

創作心得:

 

    這幅<搖擺>是我的第一張抽象畫創作 而且 是很認真去請教我的插畫老師 當時 老師正在教壓克力拼貼 要用到透明膠膜和滾輪 我看到壓克力顏料塗抹在透明膠膜上 然後用滾輪 滑過 擠壓 那種暢快自然的風格 非常吸引我

    於是 我私下請教老師說:我想用壓克力顏料和滾輪 在畫布上畫一張抽象畫 老師說:可以呀!怎麼不可以 並建議我 去美術社訂購正方形加厚的尺寸 效果會更好 於是 我不辭千里的坐公車 到師大國泰美術社 跟老闆訂購一幅畫布 兩天後去拿 約三百多塊  

    由於 當時我正迷上煮咖啡 也上過一年的咖啡課 而且 非常喜歡奶精倒入咖啡中所掀起的陣陣漣漪 所以 整幅畫都可以看到漩渦 又因為我的拉丁舞課 正在跳非常性感<搖擺>這首歌 只要我上公車或坐捷運 都會用我的iphon 不斷反覆的聽 讓我非常陶醉在整個庸懶的音樂裡 所以 當作品完成我就是想叫它<搖擺>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畫廊 正式開幕了!

 

    歡迎各位朋友們 來參觀我新成立的 "芳的畫廊"

      這是一個以畫會友的專屬園地 歡迎熱愛繪畫同好

             一起切磋交流 欣賞繪畫之美

 

                                        

  作品:彩油創作~<創世紀~彩油一階紀實>        

一階90008.JPG

 

 

 

 

 

 

 

 

 

 

材料:畫布 壓克力顏料 

 

創作心得:

 

    這幅<創世紀~彩油一階紀實>是去年5月 我參加為期5天的靈修課時 受到已經在天上的彩油創辦人~維奇女士的招喚 創作出來的 當時 大家分組正在做保護靈氣的練習  我正在幫同學由下而上的梳理氣場時  一抬頭  突然看到  掛在牆上維奇女士的肖像 正在探頭調皮的對我說:"畫我 畫我" 於是 我回到家 決定將插畫課留下來的最後一張畫布畫完 將上課過程中感人有趣的畫面記錄下來

    因為 當時我被同學們的生命故事所感動 他們活的是那麼辛苦與無奈 我希望他們上完課 每一個人都能快快樂樂的 所以 在課程結束前 我就已經畫好 並且帶來給大家欣賞 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覺得"被愛進去了"  而我的彩油老師也將這幅畫 刊登在她的部落格上 使得我因畫而出名 老師跟我說:好多人在問 這幅畫是誰畫的?

    其實 我的血液裡 就是充滿著喜歡將"剎那化為永恆"的浪漫詩人情懷 只是人不可貌相 外表一點都看不出來而已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要成功運作家族排列,當代表的人,要擺脫自己的想法、目的、和恐慌,留意身體與感覺的變化,如:心跳加速、眼望地面、或沉重、輕鬆、憤怒、悲傷的感覺也要注意,呈現出來的畫面及內心湧出的聲音與話語。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要成功運作家族排列,當代表的人,要擺脫自己的想法、目的、和恐慌,在排列時要留意身體與感覺的變化,例如:心跳加速、眼望地面、或沉重、輕鬆、憤怒、悲傷的感覺,同時也要注意呈現出來的畫面,以及內心湧出的聲音與話語,這需要當代表有高度的體會能力,而且他必須放棄自己的想法,治療師要小心分辨,代表是否把幻象當作感知,要防止這個情況,不論是治療師或是代表,越少知道關於求助者的家庭資料越好 (參見《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234~237) 

     創作要成功運作家族排列,當代表的人,要擺脫自己的想法、目的、和恐慌,留意身體與感覺的變化,如:心跳加速、眼望地面、或沉重、輕鬆、憤怒、悲傷的感覺也要注意,呈現出來的畫面及內心湧出的聲音與話語,這幅畫,是有個當代表的人站在一葉扁舟之上,他此刻擺脫自己的想法、目的、和恐慌,進入角色中,旁邊有雷電將巨石擊破,巨石的後面有個排列師既退守又雙眼集中精神的觀看著整個能量場。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要成功運作家族排列,當代表的人,要擺脫自己的想法、目的、和恐慌,留意身體與感覺的變化,

如:心跳加速、眼望地面、或沉重、輕鬆、憤怒、悲傷的感覺也要注意,呈現出來的畫面及內心湧出的聲音與話語。

13178656_1208469372498625_3170379207569887039_n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的五種慾望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眾生所具有的五種慾望,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物件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物件,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

    創作構圖上,在畫面上有兩個場景,一個在室內,有三個人,一男一女在床上,小茶几上擺精緻的下午茶餐點,有另外一個男子在門邊窺伺著他們,另外一個在戶外的場景,有一個穿著入時的女子,正在跟一位坐在公園椅子上的小女孩搭訕,她們中間還出現一個小精靈,來湊熱鬧,旁邊寫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字樣。

    簡介慾望﹑欲望:慾望一詞專指五官之慾,尤指情慾,慾望是哲學家探討的題目,無論是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縱橫家佛教西方哲學經濟學管理學也有分析利用管理人類慾望,稱為動機,慾望跟欲望兩詞各有分工,界說不盡相同,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望指涉一般的不足感覺類似佛家說的求不得,以及想滿足這種不足感覺的想法。
 
  簡介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慾望,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情欲,亦謂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物件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欲,梵語chanda或rajas,指對於特定對象產生希望欲求的精神作用,賢首品第十二,四偈別顯:”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大智度論》說“五欲無利益,如狗啃骨頭。”又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諸欲樂甚少,憂苦毒甚多,為之失身命,如蛾赴燈火。”這都是說明五欲之於人,為害甚大,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物件,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五欲分別是:

(1)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捨。

(2)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謂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3)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4)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饍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謂各種飲食肴等美味,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5)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的五種慾望

10402918_804232342922332_5323180437893676868_n.jpg  

五欲”財﹑色﹑名﹑食﹑睡”是眾生的五種慾望

10552561_828063667205866_3953663063893649646_n.jpg

佛教認為五欲指財、色、名、食、睡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是痛苦的根源

1495476551265749662.jpg

  imagesCAFJ4SMO.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