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創意 (9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驚嘆 (Das Staunen) :內在之旅就是一趟認知之旅,旅途上的一切都告訴我們,萬物相互連結,受到同一個偉大的心靈的運作,當我們發出驚嘆,驚人的事物就會迎面而來,向我們展現它的美,帶我們進入它的內在、它的本質。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內在之旅就是一趟認知之旅,旅途上的一切都告訴我們,萬物相互連結,受到同一個偉大的心靈的運作,當我們發出驚嘆,驚人的事物就會迎面而來,向我們展現它的美,帶我們進入它的內在、它的本質,這是一種開放的、無慮的、純粹的驚嘆,不知就是知,無為就是為,我們充滿驚嘆在這裡,不為愛而去愛著(lieben,ohne zu lieben),這種純然的愛就是認知的愛,我們如何達成這種認知與愛?是什麼連結了這樣的認知與愛?是「驚嘆」。(《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26~127)。

     創作內在之旅就是一趟認知之旅,旅途上的一切都告訴我們,萬物相互連結,受到同一個偉大的心靈的運作,當我們發出驚嘆,驚人的事物就會迎面而來,向我們展現它的美,帶我們進入它的內在、它的本質這幅畫,有座小小的廟宇坐落在一大片深山之中,若干年後,因為某種因緣結合,日後它搖身一變成為了非常宏偉的重要佛教勝地,。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驚嘆 (Das Staunen) :內在之旅就是一趟認知之旅,旅途上的一切都告訴我們,萬物相互連結,受到同一個偉大的心靈的運作,當我們發出驚嘆,驚人的事物就會迎面而來,向我們展現它的美,帶我們進入它的內在、它的本質。

14494847_1312424722103089_8594919107456096955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距離 ( Der Abstand) : 距離也是連結,它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一種純粹的方式保持連結,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所要達成的「觀照」也總是在遠方,觀照跨越了距離,因為距離我們得以在最深的凝聚裡,與自己深深同在。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距離 ( Der Abstand) : 距離也是連結,它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一種純粹的方式保持連結,如果我們太靠近其他人,抱著渴求、期待或抗拒去對待別人,抗拒其實也是一種逼近某人的方式,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所要達成的「觀照」也總是在遠方,觀照跨越了距離,也維持著距離,觀照只能越過距離來連結,觀照是一種對距離的誠意,我們透過距離從內在之旅中凝聚,因為距離,凝聚得以匯集在我們之中,而我們得以在最深的凝聚裡,與自己深深同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38~139)。

   創作距離 ( Der Abstand) : 距離也是連結,它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一種純粹的方式保持連結,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所要達成的「觀照」也總是在遠方,觀照跨越了距離,因為距離我們得以在最深的凝聚裡,與自己深深同在這幅畫,有一人在深山的廟宇之上盤腿靜坐,他的上方懸掛著「觀世自在」四個大字。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距離 ( Der Abstand) : 距離也是連結,它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一種純粹的方式保持連結,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所要達成的「觀照」也總是在遠方,觀照跨越了距離,因為距離我們得以在最深的凝聚裡,與自己深深同在。

  

14502940_1312429312102630_7349937871120554650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行動 (Handeln) :有一種行動方式,是與偉大的力量和諧一致地的行動,臣服於這股力量的引導,卻也成為這力量的一部份,透過放下自我而行動,放下就是無為而為,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行動。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有一種行動方式,是與偉大的力量和諧一致地的行動,這完全不同於受他人指示的行動,臣服於這股力量的引導,卻也成為這力量的一部份,透過放下自我而行動,放下就是無為而為,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行動,它需要極高的覺知與決心,以及真正的力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就走在與這偉大的力量和諧一致地的道路上,在每一個行動前,調整自己的步調與這力量一致,然後再動作,只有那些與這力量一致並且清楚自己方向的人,才值得我們去追隨,當然有人不這麼做也能成功,只是我們要問這種成功能持續多久?能達成多少好事?而又要付出多少價值呢?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20~21)。

     創作行動 (Handeln) :有一種行動方式,是與偉大的力量和諧一致地的行動,臣服於這股力量的引導,卻也成為這力量的一部份,透過放下自我而行動,放下就是無為而為,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行動這幅畫,有一人站在山頂之上,張開雙手迎向浩瀚宇宙的點點星光。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行動 (Handeln) :有一種行動方式,是與偉大的力量和諧一致地的行動,臣服於這股力量的引導,卻也成為這力量的一部份,透過放下自我而行動,放下就是無為而為,也往往是最有力的行動。

14492451_1309537742391787_6001592412736773537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危機 (Krisen) :當一個行動停滯,或失去應有的方向時,就會發生危機,當它錯失目標,偏離方向太遠,有時甚至還會倒退回原點,內在之旅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危機,內在之旅的危機也是一種療癒,危機會帶我們轉而面對現實的生活。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危機 (Krisen) :當一個行動停滯,或失去應有的方向時,就會發生危機,當它錯失目標,偏離方向太遠,有時甚至還會倒退回原點,內在之旅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危機,譬如當我們過於執著某個目的,而失去了平衡,又或者,有時我們好好打理日常生活,卻一味地逃向內在之旅轉內在之旅,那些追求靈性道路的人,有時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然而,就算迷失方向,內在之旅的危機也是一種療癒,在無法往內在繼續前進時,危機會帶我們轉而面對現實的生活

,除了內在之旅,有時也要透過其他的途徑來克服這些危機,如果我們與「道」的運作和諧一致,將會發現到,它作用在各式各樣的層面,我們肯定生命有許多面向,當我們為自己也為別人體會到這一點時,許多危機也就克服了,它們將化作全然的生命與全然的愛(《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44~45)。

     創作危機 (Krisen) :當一個行動停滯,或失去應有的方向時,就會發生危機,當它錯失目標,偏離方向太遠,有時甚至還會倒退回原點,內在之旅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危機,內在之旅的危機也是一種療癒,危機會帶我們轉而面對現實的生活這幅畫,有一孩子在遊樂區的一座岌岌可危的建築物旁玩耍,忽然抬頭一看,上方有個木頭即將斷裂,讓他非常的驚慌,不知所措。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危機 (Krisen) :當一個行動停滯,或失去應有的方向時,就會發生危機,當它錯失目標,偏離方向太遠,有時甚至還會倒退回原點,內在之旅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危機,內在之旅的危機也是一種療癒,危機會帶我們轉而面對現實的生活。

14364762_1303043873041174_4761909384245576029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同意 (Zugestimmt) :內在之旅就是生命的運作,因為當我同意一切如是之後,我便能自在地去成就生命的本質,採取關鍵性的行動,如實地同意自己的處境和生命,然後是他人,再來是朝向所有的外在。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同意 (Zugestimmt) :內在之旅就是生命的運作,因為當我同意一切如是之後,我便能自在地去成就生命的本質,採取關鍵性的行動,內在之旅就是轉化,轉而面向一切,先是同意自己,如實地同意自己的處境和生命,然後是他人,再來是朝向所有的外在,有時候,一個新的內在空間將會因此敞開,在那裡我們進入一個整合的境地,有全新的眼界,全新的轉化,最後,我們將截然不同地再度回到生活中,並向外展現全新的自我~透過實踐和愛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28~29)。

     創作同意 (Zugestimmt) :內在之旅就是生命的運作,因為當我同意一切如是之後,我便能自在地去成就生命的本質,採取關鍵性的行動,如實地同意自己的處境和生命,然後是他人,再來是朝向所有的外在這幅畫,有一籃子水果擺在桌上,還有一些水果是在籃子外,各自散落,在桌子和水果的上方有張同意這一切現在微笑的臉龐。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同意 (Zugestimmt) :內在之旅就是生命的運作,因為當我同意一切如是之後,我便能自在地去成就生命的本質,採取關鍵性的行動,如實地同意自己的處境和生命,然後是他人,再來是朝向所有的外在。

14440715_1303108146368080_8014162641933169240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遼闊 (Die Weite) :內在之旅通往我們內在深處的核心,而它同時也通向遼闊,從內在核心出發,一直到最外在的極致,都展現著同樣的凝聚與遼闊,內在之旅就如同是為外在的旅程做準備。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遼闊 (Die Weite) :內在之旅通往我們內在深處的核心,而它同時也通向遼闊,來自道的愛,靈性之愛,從內在核心出發,一直到最外在的極致,都展現著同樣的凝聚與遼闊,我們會因為凝聚了一切而感到沉重,如果同時也能向遼闊進行,那麼凝聚就會伴隨著一股輕盈,如同我們展開雙臂,擁抱大氣,帶著獨特的覺醒,以一種輕盈爽朗的態度如實地對待一切,彷彿春天的太陽,毫無壓迫性地綻放煦煦光芒,當內在之旅再度步上通往外在的道路,而我們帶著澄亮的雙眼與喜悅開放的心胸時,就能感受到這樣的遼闊,內在之旅就如同是為外在的旅程做準備(《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64~65)。

     創作遼闊 (Die Weite) :內在之旅通往我們內在深處的核心,而它同時也通向遼闊,從內在核心出發,一直到最外在的極致,都展現著同樣的凝聚與遼闊,內在之旅就如同是為外在的旅程做準備這幅畫,有一個在天際自在飛舞的小天使,在純淨的天空中,高掛著春天的太陽,遠離了物質塵埃的地球,小天使展開雙臂,擁抱大氣,開心極了。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遼闊 (Die Weite) :內在之旅通往我們內在深處的核心,而它同時也通向遼闊,從內在核心出發,一直到最外在的極致,都展現著同樣的凝聚與遼闊,內在之旅就如同是為外在的旅程做準備。

14355143_1302168099795418_1697883622837672544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執著與放下(Festhalten und Lassen) :通常我們為了怕失去某些東西,於是就想要抓住不放,試著從內在去感受,當我們抱著這種執著的時候,生命會如何反應?我們還會保有與實質的連結嗎?經驗告訴我們:因為它得以過去,於是它也就活在現在,帶著滿滿的力量,截然不同地存在這裡。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通常我們為了怕失去某些東西,於是就想要抓住不放,試著從內在去感受,當我們抱著這種執著的時候,生命會如何反應?我們還會保有與實質的連結嗎?我們存在嗎?我們是否還真正存在於這裡?如果我們同意過去的每一刻,同意這是一段已經流逝的時光,我們的呼吸將變得多麼地深沉,我們的存在會變得多麼地真實與全然,經驗告訴我們:因為它得以過去,於是它也就活在現在,帶著滿滿的力量,截然不同地存在這裡。它成為當下,成為一種力量、一種領悟、一種寬容,就像它從前一樣珍貴無比,它成為了愛(《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222~223)。

     創作執著與放下(Festhalten und Lassen) :通常我們為了怕失去某些東西,於是就想要抓住不放,試著從內在去感受,當我們抱著這種執著的時候,生命會如何反應?我們還會保有與實質的連結嗎?經驗告訴我們:因為它得以過去,於是它也就活在現在,帶著滿滿的力量,截然不同地存在這裡這幅畫,有一個自在的觀音在洞穴的位子上,放鬆地抬起腿來休息,綠意盎然,沒有任何執著與放下的問題存在。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執著與放下(Festhalten und Lassen) :通常我們為了怕失去某些東西,於是就想要抓住不放,試著從內在去感受,當我們抱著這種執著的時候,生命會如何反應?我們還會保有與實質的連結嗎?經驗告訴我們:因為它得以過去,於是它也就活在現在,帶著滿滿的力量,截然不同地存在這裡。

14359143_1299807556698139_1467730439754856011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與當下同行(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請相信,我們當下所處的狀態,是我們在這片刻裡最適當的位置,從這裡,我們才能展開內在之旅,因為我們如實地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和整個外在世界,我不必擔憂,也沒有遺憾,一切與外界的抗爭,都平靜下來。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我們當下所處的狀態,是我們在這片刻裡最適當的位置,從這裡,我們才能展開內在之旅,因為我們如實地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和整個外在世界,所有無謂的期盼在這個當下都消散了,我不必擔憂,也沒有遺憾,一切與外界的抗爭,都平靜下來,在尋找內在的旅途中,有時我會從旅途上獲得啟示,突然間領悟到生命下一步的樣子,也知道此時的我該不該立刻採取行動,接下來呢?不需要刻意做些什麼,外在似乎就會自動自發地發生改變(《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4~5)。

     創作與當下同行(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請相信,我們當下所處的狀態,是我們在這片刻裡最適當的位置,從這裡,我們才能展開內在之旅,因為我們如實地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和整個外在世界,我不必擔憂,也沒有遺憾,一切與外界的抗爭,都平靜下來這幅畫,樹木石頭圍繞的池塘中有許多魚兒自在的游動著,拱橋的那一端站立著一個人,與這當下美麗的景物同在。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與當下同行(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請相信,我們當下所處的狀態,是我們在這片刻裡最適當的位置,從這裡,我們才能展開內在之旅,因為我們如實地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和整個外在世界,我不必擔憂,也沒有遺憾,一切與外界的抗爭,都平靜下來。

14344899_1299622190050009_5206333321692597711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回家(Hemgekommen) :我們內心渴望回家時,思念飄向那個我們來的地方,首先,我們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於她,但是在那之後,渴望回到所有生命與一切存在的起源,前往源頭的路途上,我們帶著關注的肯定向前邁進,我們豐盈不空虛,卻單獨一人。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回家(Hemgekommen) :我們內心渴望回家時,思念飄向那個我們來的地方,首先,我們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於她,但是在那之後還有一份更深的思念,渴望回到所有生命與一切存在的起源,這種思念是一股回到源頭的引力,那裡才是真正我們來的地方,前往源頭的路途上,我們帶著關注的肯定向前邁進,我們豐盈不空虛,卻單獨一人。在內在的旅途上我們既在「彼」也在「此」,因為源頭就是生命,它在「此」是生命,全然的生命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92~193)。

      創作回家(Hemgekommen) :我們內心渴望回家時,思念飄向那個我們來的地方,首先,我們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於她,但是在那之後,渴望回到所有生命與一切存在的起源,前往源頭的路途上,我們帶著關注的肯定向前邁進,我們豐盈不空虛,卻單獨一人這幅畫,在中秋月圓人團圓的時節,一輪明月光環高掛在夜空之上,伴隨著佇立在屋宇旁迎風搖曳著的美麗櫻花樹,一隻身手矯健的兔子向前飛奔著,他們彼此相互輝映成一幅美麗的月圓之夜。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回家(Hemgekommen) :我們內心渴望回家時,思念飄向那個我們來的地方,首先,我們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我們來自於她,但是在那之後,渴望回到所有生命與一切存在的起源,前往源頭的路途上,我們帶著關注的肯定向前邁進,我們豐盈不空虛,卻單獨一人。 

14355150_1298148793530682_2249128250348906778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道為我們打開通往內在的道路,只有當我們與心靈同在時,才能從中體驗到「道」,一切生命的運作都是一種道的運作,道是一種創造的運作,它不會自發地出現,而是從外降臨。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道為我們打開通往內在的道路,只有當我們與心靈同在時,才能從中體驗到「道」,當此之時,我們的身體會有所覺知,會被道所撼動,身體將感到處於道的懷抱中,好像它就在那裡一樣,一切生命的運作都是一種道的運作,只有在無盡的相互運作裡,生命才有可能進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察覺到道的力量,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能夠成長,而這種力量超越我們的理解,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來呈現,道是一種創造性的運作,它不會自發地出現,而是從外降臨,它來自於超越身體和心靈的彼岸,能夠和道的運作同行,對我們的身心靈而言,就已經是一種豐盛和滿足了(《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54~56)。

     創作(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道為我們打開通往內在的道路,只有當我們與心靈同在時,才能從中體驗到「道」,一切生命的運作都是一種道的運作,道是一種創造的運作,它不會自發地出現,而是從外降臨這幅畫,在山川自然景觀中太陽的光環普照大地與「道」這個字相互輝映著。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Gehen mit dem Augenblick) :道為我們打開通往內在的道路,只有當我們與心靈同在時,才能從中體驗到「道」,一切生命的運作都是一種道的運作,道是一種創造的運作,它不會自發地出現,而是從外降臨。

14330103_1297194306959464_1083996514720936374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之間的關係:塔木德的目的是「研究妥拉」塔木德裡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

 

 

 

 

 

     猶太文化插畫創作是我近10年來,開始步上自娛娛人塗鴉之旅,又一跳躍式的成長,今年初偶然的巧合下去飯店參加會員的免費彩繪活動,不但學到新的創作技法,還突破以往創作時的巢臼,最後的即興創作,還捐贈給慈善團體,並且在之後的義賣會中以一千元台幣賣出,這幅作品就是以古希伯來文的天使聖名為主題,也是我的三個出生時的西方守護天使。

      而猶太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好奇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術研究缺憾,去年有幸重新回我的研究所母校,旁聽猶太文化課,並享受校園寧靜祥和自在的生活步調,經過一年認真的聽課思考猶太文化的歷史起源和發展,以及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和猶太文化的節期、人生禮儀、與日常生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終於讓我入門了,漸漸地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也完成了我多年的心願。

      於是從今年6月底,開始誕生我的關於猶太文化的插畫創作,這也是我繼塔羅牌插畫創作:偉特、托特、奧修禪卡、彩油塔羅,以及佛教、聖經、家族排列、卡巴拉72天使插畫創作,成立的第9個插畫創作網站,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學習成果。

      首先,讓我們先由近而遠的來認識猶太文化的內涵,看看現代國家以色列的面貌,並先釐清一些名詞概念,希伯來(Hebrew)一詞是古代族群團體名稱,即以色列的前身,以色列(Israel)則具有不同含意,可以指人名如雅各的別稱、民族或國家名稱、有關這民族的統稱、現代國名,而與猶太(Jews)相近的猶大(Judah)一詞則包含不同意涵,可能是人名如雅各之子、族名、國名、地區名稱、公元前六世紀流亡歸回故鄉的族群團體名稱,眾所週知,中東地區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習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超過一甲子,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並給予猶太移民多數土地成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也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名字由來:「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聖經》《創世紀33章:18-20節》。

     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猶太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參見簡介條目)。

     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非常重視所謂的安息日,乃因上帝阿多乃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

      猶太人被稱為讀經的民族,特別是不斷地研讀《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兩部典籍,而塔木德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妥拉」,在塔木德典籍裡認為妥拉包含了天地造化,萬事萬物都在其中,「妥拉無所不包」,因為太陽底下每件事都有內在關連,而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妥拉滲透了生命的每個面向,賢士們也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活出妥拉,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深究,研讀《妥拉》和《塔木德》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的神學研究,也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導方針,是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典籍。(參見《塔木德精要》,p167~171,作者:亞丁.史坦薩茲,出版日期:2015-09-01)

     創作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之間的關係:塔木德的目的是「研究妥拉」塔木德裡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該隱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這幅畫,是有兩個人在美麗安靜的河岸邊,認真閱讀著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

     簡介希伯來經典 (Hebrew Scripture ) :廣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s)包含猶太教傳統不同的經書,例如《他納赫》(Tanakh)、《塔木德》(Talmud)或《米大示》(Midrash)等,狹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指《他納赫》,它在基督教被稱為《舊約聖經》,《他納赫》和《塔木德》兩部經典形成猶太教最重要的經書:前者是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後者是口傳的妥拉(oral Torah) ,兩者構成拉比猶太教的雙重妥拉(double Torahs) ,《他納赫》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是猶太教信徒生活中實用的經書,這兩部經典影響後來的猶太文化深遠。

     簡介《妥拉》:《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希臘)兩希(希伯來、希臘)文化影響世界文明深遠,在希伯來文化中《妥拉》/ 《摩西五經》尤其扮演重要角色,這部經典不只構成猶太教信仰的核心,亦是基督教舊約聖經的重要部份,其中有些人物與主題也出現在伊斯蘭宗教的可蘭經裡,認識《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主題與內容有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三大一神宗教共同的基礎及其不同的特色,妥拉的重要性優於《他納赫》的先知書與聖卷。

     簡介《塔木德》:塔木德的意思是偉大的研究,它的誕生是源自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滅之後,許多有影響力的猶太賢者,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神學研究,在西元2世紀至6世紀間編纂了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即所謂的《塔木德》,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針,將近2000年到處流浪散居的猶太人,凝聚了起來,使其文化得以傳承,民族得以生存,對教育的重視,也使以色列國在許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矛,《塔木德》是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之路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意涵,《塔木德》中有以下幾句格言:“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 這是猶太民族關注的重點、“如果折斷了一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你折斷了兩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他們處世是很實際的、“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即是要你超越與生俱來的局限。

      簡介阿多乃(Adonay):猶太人忌諱直呼上帝之名,因此以 Adonay意為「我的主」或 leshem意為「這名字」來尊稱上帝,而在書寫上猶太人通常用G-d而不寫God,基督教稱呼上帝之名為「耶和華」或 Yahweh雅威,伊斯蘭稱呼上帝為安拉Allah,來自al ’ilah = the God,把上帝的名字譯為“耶和華”,這純粹是基督教的稱謂,在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名字以4個輔音字母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或I Will Be) ,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作為《舊約》之後,把上帝的名字誤讀為“耶和華”,猶太人並不認同“耶和華”的稱謂。

       簡介猶太的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語是 קַבָּלָה,Kabbalah字面意思是「接受/接受傳統」是一個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是猶太的哲學觀,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這些學說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卡巴拉(Kabbalah)藉由在神與人之間形成10個區隔來詮釋無限上帝(Ein Sof)與有限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冥想、祈禱,可與神連結並堅信人類的道德精神終將戰勝邪惡。

     卡巴拉神祕主義是經過猶太歷史長期孕育,根源於希伯來聖經,《妥拉》(Torah)是其第一部分,《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是用神祕主義來詮釋《妥拉》的,卡巴拉神祕主義因《光輝之書》出版開啟了神祕主義詮釋哲學與猶太生活教導的運動,從四千年前的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就寫了一本名叫《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的著作,接下來的重要的作品是寫於至今3500 年前的《妥拉》(Torah)即《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以及作於西元2 世紀的《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光輝之書》之後是16 世紀著名的Ari 的《生命之樹》等著作,到了20 世紀出現的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的著作,他被人尊稱為巴拉蘇拉姆(BaalSulam),意思是階梯的主人,以其撰寫了《光輝之書》的階梯(Sulam)注釋而聞名於世。

      簡介猶太人:希伯來語: יְהוּדִים,猶太人(Jews)是猶大人的後代,公元前五、四世紀之後的族群名稱,延續至現今,猶太民族是分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要皈依猶太教的外族人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猶太民族或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這三位男祖先名字分別為亞伯拉罕(原稱亞伯蘭)、以撒和雅各(後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四位女祖先的名字為撒拉(原稱撒萊)、利百加、利亞與拉結,阿多乃與以色列民族立約,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又將撒萊改名為撒拉(意思為「多國之母」),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 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 ,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簡介猶太安息日(Shabat) :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安息日的希伯來文唸做Shabat,每周的第七天為安息日,猶太節慶亦被稱作安息日,而當節日和每周的安息日在同一天,就叫做大安息日,每個禮拜一回的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前開始,一直到隔天星期六的第三個星顯現結束,現代以色列安息日開始的時間,會公布在報紙和社區告示,會吹號角宣布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的本意,是要以色列人不工作、不買賣,好好休息,專心地與家人相處,表示忠心服從上帝,猶太教的宗教教師拉比們,把誡命延伸到只要任何可能可以視為「作工」的行為,都被嚴格禁止,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通常星期五和假日前夕下午三點左右,商店就會準備打烊,若在安息日開張,就會被開罰單,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之後,上帝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安息年(第7年)、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第50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的意義在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1)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創世記2章:1-3節)

(2)到新天新地之後敬拜上帝的日子。(以賽亞書66章:22-24節)

(3)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此外,猶太重要的節期還包括逾越節、五旬節和贖罪日等,在台北猶太教會堂之安息日舉行為星期五日落時分至19:30,星期六上午 9:00-11:40,以及日落時分至19:30,其中之一的地點為: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4號。

      簡介雅各(以色列):以色列意思為「與上帝摔角的人」,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這對雙胞胎長大後,雅各騙取了哥哥以掃的長子名分與祝福,引起後者的懷恨與報復,為了躲避哥哥以掃的追殺,雅各逃到外婆家哈蘭地,在那裡雅各渡過艱苦的外勞生活,並且成家立業,雅各娶了一對名叫利亞和拉結的姊妹為妻,她們的婢女辟拉(拉結婢女)、悉帕(利亞婢女)為雅各總共生下了十二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孩子們的名字(與其意思)如下表:

*利亞:

母親:利亞所生子女

 

名字

名字之意

排行

1

呂便(兒子)

有兒子

2

西緬(兒子)

聽見

3

利未(兒子)

聯合

4

猶大(兒子)

讚美

5

以薩迦(兒子)

價值

6

10.西布倫(兒子)

同住

7

底拿 (女兒)

 

 

*辟拉(拉結婢女):

母親:辟拉所生子女

 

名字

名字之意

排行

1

但(兒子)

伸冤

2

拿弗他利 (兒子)

相爭

*悉帕(利亞婢女):

母親: *悉帕所生子女

 

名字

名字之意

排行

1

7.迦得(兒子)

萬幸

2

8.亞設(兒子)

有福

*拉結:

母親:拉結所生子女

 

名字

名字之意

排行

1

約瑟(兒子)

增添

十一

2

便雅憫 (兒子)

好運之子

十二

    在哈蘭經過二十年的外勞生活之後,雅各帶著妻妾、孩子、與所有財產回到故鄉迦 南地,半途中,雅各進入故鄉的一條河的渡口與某個神秘人物摔角,他獲得祝福,於是,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意思為「與上帝摔角的人」),雅各全家回到迦南故鄉,並且與哥哥以掃化解前嫌,達成和解,在雅各/以色列的晚年,為了躲避旱災,他帶領整個家族進入了埃及,投靠擔任埃及宰相的兒子約瑟(創世記 37-50),在那裡,以色列的家族逐漸繁衍為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後來,以色列人淪為法老的奴隸,遭受奴役與壓迫,於是,阿多乃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來到西乃山下,在那裡,上帝頒佈十誡與律法給以色列人,並且和他們立約。

      簡介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獲得解放,來到西乃山,阿多乃通過摩西,要求以色列人遵守盟約以及實行律法(Torah),以色列人製造了象徵阿多乃臨在的會幕、設立祭司,並且建立祭祀制度,以色列的律法制度與宗教系統終於獲得確立,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停留將近一年的時間,後來他們繼續前往應許之地的旅程,經過曠野流浪四十年之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來到約但河東岸的摩押平原,與應許之地隔河相望,在這裡摩西向以色列人交代遺言,叮嚀他們要遵守西乃山的盟約,然後,摩西登上附近的一座山過世,摩西的接班人約書亞接續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

      簡介十誡:希伯來語:עשרתהדיברות,根據《聖經》記載,是上帝耶和華藉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領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頒布的律法中的首要的十條規定,發生約是公元前1500年,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並且在基督教中也有重要的地位,據《聖經》記載,那時候,上帝在西奈山上單獨見摩西,頒布十誡和律法,親自將十誡用指頭寫在石板上,摩西下山後看到以色列人離棄上帝,竟然在崇拜一隻金牛犢,憤然將石板摔碎。後來上帝又再一次頒布十誡,寫在石板上,被放在約櫃里,存放在敬拜上帝的會幕的至聖所中,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成聖殿以後,就放在聖殿的內殿。後來石板失傳,可能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焚毀第一聖殿時被毀。

     簡介逾越節(passover):又稱無酵節、除酵節,是猶太教的三大節期之一,是紀念阿多乃上帝將以色列民族從埃及為奴的狀態中解救出來,獲得自由的重要節日,故事的起源可以從阿多乃上帝的代言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說起,摩西是被埃及公主領養的猶太人,後來為了解救在埃及淪為奴隸的猶太人反抗了埃及法老,但法老不願釋放猶太人,這時摩西向上帝祈禱,而上帝下了10個災難到埃及,第10災是所有頭胎的男孩都會死亡,埃及法老的長子也死了,猶太人得到上帝的指示,把羔羊的血塗在門前,死亡天便越過猶太人的家庭,成為是逾越節名稱的由來。逾越節這一天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聚在一起用餐,並且用各種食物紀念出埃及的故事,在逾越節猶太人會吃的食物有蛋、羊肉、無發酵餅(matza)、苦菜、水果泥,這些食物會放置在有5個凹槽的盤子裡,每個食物都有著特別的意義,讓猶太人記得過去發生的事:

 1.羊肉:紀念羔羊的血。

 2.苦菜:代表猶太人在埃及所受的苦。

 3.無酵餅(matza):為猶太人逃離埃及時來不及發酵而直接烘烤的食糧等。

 4.蛋:代表出埃及事件帶來新的生命。

    《舊約聖經》中《出埃及記》的第12章記載著,摩西召了以色列的眾長老來,對他們說:「你們要按著家口取出羊羔,把這逾越節的羊羔宰了。拿一把牛膝草,蘸盆的血,打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你們誰也不可出自己的房門,直到早晨。因為耶和華要巡行擊殺埃及人,他看見血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就必越過那門,不容滅命的進你們的房屋,擊殺你們。這例,你們要守著,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日後,你們到了耶和華按著所應許賜給你們的那地,就要守這禮。你們的兒女問你們說:『行這禮是甚麼意思?』你們就說:『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他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

 

 

  

參考書目:

《猶太信仰之旅》(Living Judaism),作者: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橄欖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4/25。

《塔木德精要》,作者: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 ),啟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之間的關係:塔木德的目的是「研究妥拉」塔木德裡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

14238242_1294342980577930_347439150698497292_n  

 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

 

犹太的妥拉经卷-650x433  1MC014  

 猶太文化的特色

  jb0z4610134416  e3556975caf5e832  573384669_m  

 

    13102621_1197441490268080_1971797711443989469_n   13087477_1197441560268073_8073549506466534370_n  13133357_1197441596934736_5361341768208637339_n

 

 

 

 Jewish calendar.jpg  1359434979-546675470  13015242_1192830887395807_3910828695783438506_n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停住(Stopp)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被打住,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內在的旅途上,它用巨大的能量把我們的身心靈攪亂一團,好宣示這裡誰是老大,停住也代表了另一種「凝聚」,除了等待,我們還能怎麼辦?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被打住,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內在的旅途上都會出現的經驗,在我們眼裡,那些牽制我們的事物強大無比,我們完全被掏空了--有時或許是重病,也或許是某個重大事件,譬如一場意外。那往往是一股力量向我們襲來,把我們從內揪住,它用巨大的能量把我們的身心靈攪亂一團,好宣示這裡誰是老大。我們的意志與能力在這裡被打住,停了下來,然後我們浮現一種感覺:漸漸知道似乎自己走到了極限,慢慢地,然後靜止。那還能怎麼辦?我們就只像是過客,停留一會兒--然後離去。內在之旅有時也是如此。停住也代表了另一種「凝聚」。這份凝聚彷彿自然而生,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除了等待,我們還能怎麼辦?雖然說,我們不得已在某個巨大的存在面前停下來,但是當這種凝聚的等待同時又帶著「觀照」時,難道不也是一種尊敬?覺醒、凝聚、無為。儘管完全被牽制住卻仍臨在(Presence,聖經譯成「在你面前」),全然地在當下,還有什麼能夠超越這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66~167)。

     創作停住(Stopp)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被打住,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內在的旅途上,它用巨大的能量把我們的身心靈攪亂一團,好宣示這裡誰是老大,停住也代表了另一種「凝聚」,除了等待,我們還能怎麼辦?這幅畫,是有一個女子靜靜地倚在窗邊坐在地上,停住凝視著窗外美好的景色,。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出版日期:2010/01/10。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停住(Stopp)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被打住,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內在的旅途上,它用巨大的能量把我們的身心靈攪亂一團,好宣示這裡誰是老大,停住也代表了另一種「凝聚」,除了等待,我們還能怎麼辦?

 14322678_1293371350675093_5824626337649542747_n    

海寧格著:《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系統尋求平衡補償的動力確實造成疾病或死亡,疾病追隨心靈,當覺知到家族系統層面對疾病的影響時,必須小心面對家族系統動力,治療師是透過與這些力量和諧共處,而非敵對的方式。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由於系統尋求平衡補償的動力確實造成疾病或死亡,我們可以說疾病追隨心靈的,因此,在一般的醫療措施外,提供心靈層面的協助與照護也有助於療癒,當覺知到家族系統層面對疾病的影響時,必須小心翼翼地面對這些家族系統動力,若認為自己可與之抗衡,便是過於狂妄自大,所以,治療師是透過與這些力量和諧共處,而非敵對的方式,試圖和緩個案慘痛的命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135)。

     創作系統尋求平衡補償的動力確實造成疾病或死亡,疾病追隨心靈,當覺知到家族系統層面對疾病的影響時,必須小心面對家族系統動力,治療師是透過與這些力量和諧共處,而非敵對的方式這幅畫,是一個人有兩張臉,一張臉是明亮的,一張臉是晦暗的,明亮的就如同月餅切開看得到內餡,而晦暗的則如同月餅的表皮,完全無法看到內餡。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系統尋求平衡補償的動力確實造成疾病或死亡,疾病追隨心靈,當覺知到家族系統層面對疾病的影響時,必須小心面對家族系統動力,治療師是透過與這些力量和諧共處,而非敵對的方式。

14222088_1290663054279256_8217691808432823591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治療師或求助者必須注意,應該讓已經進入靈魂的東西安靜下來,不宜修改或多作討論,好奇心會嚴重破壞治療,當求助者堅持退守的態度,他自己的靈魂會幫助他不變得好奇,反而會更專注凝聚。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治療師或求助者必須注意,他們應該讓已經進入靈魂的東西安靜下來,不宜修改或多作討論,好奇心會嚴重破壞治療,當求助者堅持退守的態度,他自己的靈魂會幫助他不變得好奇,反而會更專注凝聚,在得到一份認知時,不要操之過急的採取行動,因為手中緊抓的領悟,很容易會變成灰燼,治療師越是做出過份的治療,求助者的反抗會越大,在反抗中求助者會維護他的尊嚴,相反的,如果治療師在帶出移動後盡快退守或,求助者的靈魂越有較大的自由,尋找自己的途徑,做法是帶著愛緊抱孩子,直到孩子不反抗而安靜為止。

親仍有憤怒,愛的聯繫依然是中斷,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279~280)。

     創作治療師或求助者必須注意,應該讓已經進入靈魂的東西安靜下來,不宜修改或多作討論,好奇心會嚴重破壞治療,當求助者堅持退守的態度,他自己的靈魂會幫助他不變得好奇,反而會更專注凝聚這幅畫,是在一個舊式的房舍旁有兩個工人在工作,也有兩個人在戶外的桌子上休憩聊天,還有騎車撐傘的女孩經過,這時後方出現了一位專注凝聚退守的女生,把這個場景用畫筆給畫了下來。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治療師或求助者必須注意,應該讓已經進入靈魂的東西安靜下來,不宜修改或多作討論,好奇心會嚴重破壞治療,當求助者堅持退守的態度,他自己的靈魂會幫助他不變得好奇,反而會更專注凝聚。

14212215_1289728457706049_24872127064295145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幼年時與父親或母親的愛若曾被中斷,長大後當想與別人親近,尤其是伴侶,他的身體對童年愛的連繫被中斷的記憶,會湧現,他會再度感到痛苦、害怕,因此無法徹底與人接觸,解決之道是帶著愛緊抱孩子,直到孩子不反抗而安靜為止。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幼年時與父親或母親的愛若曾被中斷,長大後當想與別人親近,尤其是伴侶,他的身體對童年愛的連繫被中斷的記憶,會湧現,他會再度感到痛苦、害怕,因此無法徹底與人接觸,他只能前進幾步就無法再繼續繼而返回原處如此一來他便來來回回的原地打轉這個打轉的活動也就是精神官能症的行為,針對這種精神官能症的解決方法,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的聯繫,做法是帶著愛緊抱孩子,直到孩子不反抗而安靜為止。

親仍有憤怒,愛的聯繫依然是中斷,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1)。

   創作幼年時與父親或母親的愛若曾被中斷,長大後當想與別人親近,尤其是伴侶,他的身體對童年愛的連繫被中斷的記憶,會湧現,他會再度感到痛苦、害怕,因此無法徹底與人接觸,解決之道是帶著愛緊抱孩子,直到孩子不反抗而安靜為止這幅畫,是有一對赤身露體的伴侶,在豔陽下、燭光中,站立在一朵綻放的花朵上相互擁吻,後方出現了一位慈祥如母親般的天使面容祝福著他們。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幼年時與父親或母親的愛若曾被中斷,長大後當想與別人親近,尤其是伴侶,他的身體對童年愛的連繫被中斷的記憶,會湧現,他會再度感到痛苦、害怕,因此無法徹底與人接觸,解決之道是帶著愛緊抱孩子,直到孩子不反抗而安靜為止。

14212788_1288620211150207_1966137145777985858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官能症基本的成因是幼年時愛的聯繫被中斷,當孩子幼年時與母親的聯繫曾被中斷,孩子會有恐慌和憤怒,憤怒實際上也是愛的另一面,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精神官能症基本的成因是幼年時愛的聯繫被中斷,當孩子幼年時與母親的聯繫曾被中斷,孩子會有恐慌和憤怒,憤怒實際上也是愛的另一面,假使他沒有愛,他也不會有憤怒,由於孩子極需要母親和愛母親,他才會憤怒,母親和孩子分離之後,日後當她再想親近孩子時,孩子會不理睬她,因為他對母親仍有憤怒,愛的聯繫依然是中斷,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1)。

     創作精神官能症基本的成因是幼年時愛的聯繫被中斷,當孩子幼年時與母親的聯繫曾被中斷,孩子會有恐慌和憤怒,憤怒實際上也是愛的另一面,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這幅畫,是有一位留著小鬍子全身上下打扮非常奇異的男子,活在他自己異想的世界裡。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官能症基本的成因是幼年時愛的聯繫被中斷,當孩子幼年時與母親的聯繫曾被中斷,孩子會有恐慌和憤怒,憤怒實際上也是愛的另一面,解決之道是再次連結中斷的愛。

14202705_1288592554486306_762383936767674977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病患者冀望以他的愛幫助前人,這個目的是不為集體良知所允許的,因此遭遇失敗,解決方法是承認集體良知比個人良知有優先權,而超越兩種良知達到心靈移動的層次,才能解決兩種良知間的矛盾。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精神病患者冀望以他的愛幫助前人,這個目的是不為集體良知所允許的,因此遭遇失敗,解決悲劇性的牽連糾葛,唯一方法是要對集體良知運作得到認知,承認集體良知比個人良知有優先權,而超越兩種良知達到心靈移動的層次,才能解決兩種良知間的矛盾,在這個層次,每個人既是與整體相連

,也是獨立的個體,人如果與這個共同心靈達成和諧解,他便可以面對他的命運,並且完成他的命運,而不需受制於人世間一般的評核尺度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79~180)。

     創作精神病患者冀望以他的愛幫助前人,這個目的是不為集體良知所允許的,因此遭遇失敗,解決方法是承認集體良知比個人良知有優先權,而超越兩種良知達到心靈移動的層次,才能解決兩種良知間的矛盾這幅畫,是有一位站立在古代戰車上的戰士,使盡全身的力氣在表演給觀眾看,他的身後還有兩座古堡。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病患者冀望以他的愛幫助前人,這個目的是不為集體良知所允許的,因此遭遇失敗,解決方法是承認集體良知比個人良知有優先權,而超越兩種良知達到心靈移動的層次,才能解決兩種良知間的矛盾。

14224970_1287966177882277_755081421350064152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病患者主要呈現出的是,他們對家庭的忠心、對家庭的愛,以及他們接受前幾代嚴重的命運和罪惡的意願,這個對不同人物的愛,是導致心理混亂的原因,解脫心理混亂的方法是抽離表面,邁向更高層次,使尚未和解的達到和解。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精神病患者主要呈現出的是,他們對家庭的忠心、對家庭的愛,以及他們接受前幾代嚴重的命運和嚴重罪惡的意願,這份愛有極大的包容性,就算是家中互不相容的加害者和被害者,也被同一份愛包容著,因為這個對不同人物的愛,也會造成不少衝突,這同樣也是導致心理混亂的原因,解脫心理混亂的方法是抽離表面,邁向更高層次,使尚未和解的達到和解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78~179)。

     創作精神病患者主要呈現出的是,他們對家庭的忠心、對家庭的愛,以及他們接受前幾代嚴重的命運和罪惡的意願,這個對不同人物的愛,是導致心理混亂的原因,解脫心理混亂的方法是抽離表面,邁向更高層次,使尚未和解的達到和解這幅畫,是傳說中一位代表無條件的愛的女神,她一手持著寶劍,一手撥弄著琴弦,身旁還有一隻小熊手上拿著愛心的氣球。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精神病患者主要呈現出的是,他們對家庭的忠心、對家庭的愛,以及他們接受前幾代嚴重的命運和罪惡的意願,這個對不同人物的愛,是導致心理混亂的原因,解脫心理混亂的方法是抽離表面,邁向更高層次,使尚未和解的達到和解。

14225414_1287710824574479_775500748590218101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猶太人的命運與家族排列:很多因快速移民而得以倖存的猶太人,後來所過的生活如同在集中營般,根本無法再度接受生命,有時他們更會否認猶太教,內心卻與猶太教保持一致,他們利用過份的基督教行為態度,否定自己的祖籍與宗教信仰,完全否認自己命運來源的團體,這樣做會帶來非常不幸的後果。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很多因為快速移民而得以倖存的猶太人,後來所過的生活如同在集中營般,由於他們對被害者仍保有忠誠,所以極度約束自己的生活,很多倖存者根本無法再度接受生命,因為他們以為面對死難者,他們是不值得生存的,有時他們更會否認猶太教與它保持距離,內心卻與猶太教保持一致,他還觀察到,某些猶太倖存者仍帶著加害者的感覺,他們的父親或是祖父讓他們受洗,要他們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基督徒,完全否認自己命運來源的團體,這樣做會帶來非常不幸的後果(《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74~75)。

     創作猶太人的命運與家族排列:很多因快速移民而得以倖存的猶太人,後來所過的生活如同在集中營般,根本無法再度接受生命,有時他們更會否認猶太教,內心卻與猶太教保持一致,他們利用過份的基督教行為態度,否定自己的祖籍與宗教信仰,完全否認自己命運來源的團體,這樣做會帶來非常不幸的後果這幅畫,是有一猶太教七燈燭臺和藍色大衛之星伴隨著一位正在讀猶太經典妥拉的猶太教徒,還有一個象徵基督教的十字架。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猶太人的命運與家族排列:很多因快速移民而得以倖存的猶太人,後來所過的生活如同在集中營般,根本無法再度接受生命,有時他們更會否認猶太教,內心卻與猶太教保持一致,他們利用過份的基督教行為態度,否定自己的祖籍與宗教信仰,完全否認自己命運來源的團體,這樣做會帶來非常不幸的後果。

14067673_1280265868652308_401361682969777302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孩子表現出比父母還要成熟,企圖承擔父母的責任,或是孩子無禮的要求非常嚴重,這種行為違反了隱藏的序位,提高了自己的位階,使自己高於父母,這種罪惡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無意識的罪惡是來自一份無禮的要求,例如孩子企圖承擔父母的責任,表現出比父母還要成熟,從治療的經驗中,我們看到很多求助者都帶有這種態度,但是這種行為違反了隱藏的序位,孩子提高了自己的位階,使自己高於父母,孩子無禮的要求正是他的罪惡,如果孩子無禮的要求非常嚴重,他便會遭受沉淪失敗以做為懲罰,當事人絕對不會對他的行為感到罪惡,但其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他所做所為好像是犯了嚴重的罪行,這種罪惡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治療師必須評估到有關罪惡的問題(《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73~74)。

     創作孩子表現出比父母還要成熟,企圖承擔父母的責任,或是孩子無禮的要求非常嚴重,這種行為違反了隱藏的序位,提高了自己的位階,使自己高於父母,這種罪惡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這幅畫,是有一孩子毫無顧忌的開心在一個大人身體旁邊玩耍。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靈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靈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愛的序位》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

 遇見真理》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孩子表現出比父母還要成熟,企圖承擔父母的責任,或是孩子無禮的要求非常嚴重,這種行為違反了隱藏的序位,提高了自己的位階,使自己高於父母,這種罪惡便是很多重病的背景根源。

14095776_1280029938675901_9039231157619901122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6c5328d8c7320974b5da06455123abc9_n.jpg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 images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 DefaultImage.jsp DefaultImage-1.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