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驚夢

 

 

 

 

        原著《牡丹亭》共有55齣,其中《驚夢》是第10齣,內容是宋朝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牡丹亭內睡著,夢見一名書生手持柳枝,冉冉而來,二人一見鍾情,遂相好於湖山石畔,當杜麗娘醒來後,卻為因思念書生,抑鬱而死,杜麗娘死後三年,在梅花庵觀出現一名書生柳夢梅,原來正是杜麗娘之夢中人,是夜杜麗娘往柳生所住處,再會情郎,二人之交談聲,驚動了書齋老儒生陳最良及石道姑,柳氏在二人口中得知剛遇見之杜麗娘,已死三年後來,驚魂甫定後,得知杜麗娘竟有機會重生,柳生不顧一切,破棺使麗娘復活,二人並私婚於杭州,及後柳夢梅得中狀元,才回家叩見麗娘家人,怎料卻不為杜寶相認,因其認為麗娘在蓋棺之時,既是處子之身,復活後不能是破甑之婦,最後,在帝王調停之下,一家人才能團聚。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創作了這張驚夢,是以女主角杜麗娘在夢中與手持柳枝的書生柳夢梅,在自家花園牡丹亭內,與手持柳枝柳夢梅相遇,兩人一見鍾情,面面相視,談情說愛的浪漫景象,在他們上方寫著” 驚夢”兩字,上方是蘇州園林的亭台樓閣。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曲譜

【遶地遊】(旦上)夢回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烏夜「(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彩雲偏。(行介)步香閨便把全身現!(貼)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出落裙衫豔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貼)早茶時了,請行。(行介)你看:「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旦)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皁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飛暮捲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忒看的這韶光賤!(貼)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杜鵑外煙絲醉。春香呵,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貼)成對兒鶯燕呵。(合)閒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歌溜的圓。(旦)去罷。(貼)這園子委是觀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到不如興盡回家閒過遣。(作到介)(貼)「開我西閣門,展我東閣。瓶插映山紫,爐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時,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歎介)「默地遊春轉,小試宜春面。」春呵,得和你兩留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睏人也。春香那?(作左右瞧介)(又低首沉吟介)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昔日韓夫人得遇於郎,張生偶逢崔氏,曾有《題紅記》、《崔徽傳》二書。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約偷期,後皆成秦晉。(長歎介)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淚介)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山坡羊】沒亂春情難遣驀地懷人幽怨則為俺生小嬋娟揀名門一例、一例神仙眷甚良緣,把青春拋的遠!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面。想幽夢誰邊,和春光流轉遷延,這衷懷那處言淹煎,潑殘生除問天!身子睏乏了,且自隱幾而眠。(睡介)(夢生介)(生持柳技上)「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小生順路兒跟著杜小姐回來,怎生不見?(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驚起介)(相見介)(生)小生那一處不尋訪小姐來,卻在這!(旦作斜視不語介)(生)恰好花園內,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書史,可作詩以賞此柳枝乎?(旦作驚喜,欲言又止介)(背想)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愛殺你哩!

【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閒尋遍。在幽閨自憐。小姐,和你那答兒講話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牽衣介)(旦低問)那去?(生)轉過這芍藥欄前,緊靠著湖山石邊。(旦低問)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領扣鬆衣帶寬袖梢兒搵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強抱旦下)(末扮花神束髮冠,紅衣插花上)「催花御史惜花天,檢點春工又一年。蘸客傷心紅雨下,勾人懸夢綵雲邊。」吾乃掌管南安府後花園花神是也。因杜知府小姐麗娘,與柳夢梅秀才,後日有姻緣之分。杜小姐游春感傷,致使柳秀才入夢。咱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

【鮑老催】(末)單則是混陽蒸變,看他似蟲兒蠢動風情搧。一般兒嬌凝翠綻魂兒顫。這是景上緣想內成因中見。呀,淫邪展污花臺殿。咱待拈片落花兒驚醒他。(向鬼門丟花介)他夢酣春透怎留連拈花閃碎紅如片。秀才纔到的半夢兒;夢畢之時,好送杜小姐仍歸香閣。吾神去也。(下)

【山桃紅】(生、旦攜手上)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小姐可好?(旦低頭介)(生)則把雲鬟點紅鬆翠偏。小姐休忘了呵,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恨不得肉兒般團成片也,逗的箇日下胭脂雨上鮮。(旦)秀才,你可去呵?(合)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早難道這好處相逢無一言?(生)姐姐,你身子乏了,將息,將息。(送旦依前作睡介)(輕拍旦介)姐姐,俺去了。(作回顧介)姐姐,你可十分將息,我再來瞧你那。「行來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雲。」(下)(旦作驚醒,低叫介)秀才,秀才,你去了也?(又作癡睡介)(老旦上)「夫坐黃堂,嬌娃立繡窗。怪他裙衩上,花鳥繡雙雙。」孩兒,孩兒,你為甚瞌睡在此?(旦作醒,叫秀才介)咳也。(老旦)孩兒怎的來?(旦作驚起介)奶奶到此!(老旦)我兒,何不做些鍼指?或觀玩書史,舒展情懷?因何晝寢於此?(旦)孩兒適花園中閒玩,忽值春喧惱人,故此回房。無可消遣,不覺睏倦少息。有失迎接,望母親恕兒之罪。(老旦)孩兒,這後花園中冷靜,少去閒行。(旦)領母親嚴命。(老旦)孩兒,學堂看書去。(旦)先生不在,且自消停。(老旦歎介)女孩兒長成,自有許多情態,且自由他。正是:「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娘。」(下)(旦長歎介)(看老旦下介)哎也,天那,今日杜麗娘有些僥倖也。偶到後花園中,百花開遍,景傷情。沒興而回,晝眠香閣。忽見一生,年可弱冠,丰姿俊妍。於園中折得柳絲一枝,笑對奴家說:「姐姐既淹通書史,何不將柳枝題賞一篇?」那時待要應他一聲,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名姓,何得輕與交言。正如此想間,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箇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歡畢之時,又送我睡眠,幾聲「將息」。正待自送那生出門,忽值母親來到,喚醒將來。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夢。忙身參禮母親,又被母親絮了許多閒話。奴家口雖無言答應,心內思想夢中之事,何曾放懷。行坐不甯,自覺如有所失。娘呵,你教我學堂看書去,知他看那一種書消悶也。(作掩淚介)

【綿搭絮】(旦)雨香雲片,纔到夢兒邊無奈高堂喚醒紗窗睡不便潑新鮮冷汗粘煎,閃的俺心悠步嚲鬟偏,不爭多費盡神情坐起誰忺?則待去眠。(貼上)「晚妝銷粉印,春潤費香篝。」小姐,薰了被窩睡罷。

【尾聲】(旦)困春心遊賞倦,也不索香薰繡被眠。天呵,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

        簡介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 清遠道人,晚年號海若士,一作若士。 繭翁,齋名玉茗堂,江西臨川人,漢族江右民系。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及文學家,被譽為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湯顯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嚴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萬曆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萬曆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後次年,才考中進士。湯顯祖中了進士後,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神宗皇帝,之後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後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在臨川建了一座閒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於戲劇和文學創作活動,終其一生。湯顯祖曾從泰州學派羅汝芳讀書,後又受李贄的思想影響;並和僧人達觀相友善,晚年滋長了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與沈璟過於講求聲律對立,湯顯祖贊賞李贄的學說,拒絕摹擬,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主張,認為佳作不應「步趨形似」,提倡表現個人直覺,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現,作品往往「怪怪奇奇」,不可預測,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出類拔萃,此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

        湯顯祖著有《紫簫記》(後改為《紫釵記》)、《 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詩文《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牘》、《紅泉逸草》、《問棘郵草》,小說《續虞初新志》等,因《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又稱「玉茗堂四夢」,「玉茗堂四夢」都以「愛情」為主題,這四部戲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寫一個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 西廂記 》,而《牡丹亭》一問世,便令《西廂記》減色不少。

戲劇

《紫簫記》,大約創作於1577年,卻因被認為影射時政而輟筆。 十年後又改為《 紫釵記 》。

  1598年棄官返鄉後作《還魂記》,即《 牡丹亭 》,描寫了少女杜麗娘與年輕書生柳夢梅在夢中相愛,醒後尋夢不得,抑鬱而終。 其後柳夢梅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與書生成婚。

  1600年? 作《 南柯記 》

  1601年? 作《 邯鄲記 》。

詩文

  《感事》

   《聞都城渴雨時苦攤稅》

 《玉茗堂四夢》

 《玉茗堂文集》

《玉茗堂尺牘》

 《紅泉逸草》

 《問棘郵草》

小說

 《續虞初新志》

        簡介《牡丹亭》: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此劇描寫了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牡丹亭》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齣,由標目、言懷到肅苑、驚夢、到婚走、駭變、到最後的圓駕為止,經過了近代崑劇的改革,改編成十二齣的劇目,有遊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簡介崑曲:崑曲是發源自元末明初的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流傳於蘇州、上海、無錫一帶的曲唱藝術體系,糅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中原」,南曲遵「洪武」,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山腔創始人是顧堅,金代和元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建炎南渡前後,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崑曲的行當,又稱家門,崑曲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盪,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簡介《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製作與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以推廣崑曲為目標,由年青演員擔綱主演的大型崑曲舞台公演,製作人白先勇自己曾經談到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他說: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一方面儘量保持昆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但我們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同時亦遵從昆曲的古典精神,我們集合了臺灣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襄盛舉,一同投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術總監、服裝設計)、林克華(舞臺、燈光設計)、吳素君(舞蹈指導)、董陽孜(書法藝術)。連劇中杜麗娘那幅寫真,我也邀請畫家朋友奚淞繪製了一幅粉彩美人圖,在舞臺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文化人智慧的結果。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員如下:

總製作:白先勇。改編劇本:白先勇、華瑋、張淑香、辛意雲,改編湯顯祖原著劇本。

藝術總監:張繼青(中國國家1級演員)。

總導演:汪世瑜(中國國家1級演員)。

執行導演:翁國生。

編腔作曲:周雪華(中國國家1級作曲)。美術總監:王童。服裝設計:王童、曾詠霓。

書法藝術:董陽孜。

舞蹈設計:吳素君。唱腔整理、音樂設計:周友良。

舞臺、燈光設計:林克華。演出群:中國江蘇省蘇州崑劇院。主要演員:沈豐英/飾杜麗娘,俞玖林/飾柳夢梅。

        2004年,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2004年4月2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白先勇先生對此曾發表感言,他說: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昆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齣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九折,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標目,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崑曲《遊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崑曲,自詡為崑曲義工。

白先勇推廣崑曲編著、主編的崑曲推廣讀物:

《白先勇說崑曲》(2004年)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2004年)

《牡丹還魂》(2004年)

《奼紫嫣紅開遍:青春版牡丹亭巡演紀實》(2005年)

《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2005年)

《色膽包天玉簪記:琴曲書畫崑曲新美學》(2009年)

崑曲大型舞台公演製作:

《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29日世界首演,台灣公視錄製全程實況多次轉播,巡迴公演已超過200場,涵蓋英國、美國等全球多國)

《新版玉簪記》(2008年11月8日世界首演)

《崑曲走進校園2009台灣行》(《西廂記》、《爛柯山》、《長生殿》、新版《玉簪記》2009年台灣首演,2009年DVD發行製作)

        簡介白先勇先生:1937年7月11日生於廣西省桂林臨桂縣,臺灣旅美文學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父親白崇禧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與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生於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行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五人仍在世),香港著名電台主持人白韻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日本投降後,1946年遷至上海和金陵,小學曾就讀於南洋模範小學,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曾就讀九龍塘小學及喇沙書院,不久之後隨著國民黨國共內戰的失敗,在1952年移居臺灣。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大學部3年級時,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灣大學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李歐梵、劉紹銘等共同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多篇文章。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家工作室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也來送行,也是白先勇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關於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裡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徵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1965年,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1993年為治療暈眩症,開始練習氣功,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台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崑曲(如《牡丹亭》),對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餘力,他為了推廣崑曲而領導創作了《青春版牡丹亭》。白家乃是本奉回教的回族,但白崇禧對教內比較嚴厲的教條一向都不贊同,而白先勇更脫離了伊斯蘭教,白家雖是回教出身,但白先勇接觸過不同宗教(包括回教、天主教)後,則對佛教更有認同感,而篤信佛教。

出版作品:

2012年,《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分上下冊)》,時報出版。

2010年,《白先勇與符立中對談:從台北人到紐約客》(台北:九歌出版社,二○一○年十一月)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台灣出版。

2004年,《奼紫嫣紅牡丹亭》在大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2年,《臺北人》出版30週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隻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皇冠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

1971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

1968年,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主要著作: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收錄於《紐約客》。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收錄於《台北人》。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收錄於《台北人》。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收錄於《台北人》。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收錄於《台北人》。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收錄於《台北人》。

《謫仙記》──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紐約客》首篇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豔》──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台北人》首篇。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of two》──收錄於《紐約客》。

 

 

 

 

 

芳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插畫創作~《驚夢

10998389_1023995920945972_8644853706921200039_n    

 

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曲譜

11693868_1027259317286299_3222864922537655057_n  11738113_1027259403952957_1805870904163155476_n  

e5b491e69bb2e789a1e4b8b9e4baade9a99ae5a4a2e7b0a1e8ad9ce5b7a5e5b0bae8ad9c_e9a081e99da2_01

《牡丹亭》創作於1598年,是明湯顯祖的代表作。

images-3  images-1  20141204143746334633_ZYCH

 

11692688_1027259377286293_2700603022915272320_n

青春版《牡丹亭·驚夢》劇照

Img222162779

U8472P1488DT20130903150248  

2413527_122600013_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