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創意 (9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

 

 

 

 

      佛教的名相非常之多,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五塵:色、聲、香、味、觸等等,盡管如此,我們只要抓住佛法的本意:就是要眾生開智慧、離苦得樂、得到解脫,進而找到一個最便捷究竟的修習法,去深入的下工夫,達到安頓身心的目的,也就足已,佛法中的禪定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習方法,強調意識的轉化作用,我們所有的意識都由於外物的存在,透過相對應的器官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是經由器官去感知外物而產生的意識,禪修就是將我們所經驗的知覺轉化純淨神聖的(遇見藥師佛MEDICINE BUDDHA TEACHINGS by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p26~27,作者:堪千創古仁波切橡樹林出版2005/09/11,  

      在佛教的淨土宗法門主張念佛至一心不亂,往生時可至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以意識為所緣境(方法),佛念成為意識的主流,因為我們的意識藏著正念與妄念持名念佛直接進去我們的意根就能將妄念轉成正念達到禪修之境,在誦念佛號時不論是口念或心念,在佛號前加上南無,就是梵文、巴利文音的皈依,即是表恭敬的心,比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可以讓心保持正念(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25~126,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這幅畫,在構圖上一個人的頭腦線條帶出心中意識流轉與變化,一旁寫著正念二字 

      簡介第九世創古仁波切:誕生於西元1933年11月27日,是藏歷第十六個丁卯周期的水雞年(西元1933年11月27日),生產過程十分順利,四歲時,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和八蚌寺的錫杜仁波切找到他,被認為是第八世創古仁波切的轉世者,藏歷火牛年(1937),仁波切的坐床典禮在創古札西確林本寺隆重舉行,札列仁波切為其剃度並授予居士戒,認證他為第九世創古仁波切。

   在他七歲至十六歲這段期間,創古仁波切專注於學習讀、寫、文法、詩歌、星象以及記誦與修持法會儀軌,同時完成了兩個加行修持,十六歲以後,他開始研習《二乘佛法》,對修行及閉關都十分精進,二十二歲,他與宗巴仁波切、蘇曼嘉旺仁波切一起接受十六世大寶法王施予「比丘戒」,二十七歲,他到達印度,立刻被徵召到大寶法王駐錫地隆德寺,三十五歲,他參加在印度巴薩舉行的格西考試,當時各派前來參加的僧侶多達一千五百名之多,創古仁波切順利通過考試,由達賴喇嘛授予格西學位,回到隆德寺後,獲大寶法王封為「三藏總持師」,為隆德寺及所有噶舉派之「堪布」,而且成為那瀾陀學院及隆德寺的住持。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三十五歲,榮獲格西學位的博學修行人,同時也是噶舉傳承大禪師之一,亦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著作:《快樂轉心法》《成佛的藍圖》《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遇見藥師佛》《止觀禪修》《尋找來世的居所》《一生所衷》《密勒日巴的老師說》《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等。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

  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

《阿彌陀經》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彌陀佛,行是持名念佛。如果我們先弄明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部經典的真義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就可以得到西方極樂的真味了;我們依此修行就不會有偏差,而得真實利益了。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持名念佛可以讓我們意識中的妄念轉成正念《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37631210_186660998864406_1161285060062609408_o  

堪千創古仁波切著:遇見藥師佛MEDICINE BUDDHA TEACHINGS by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getImage  IMG_2729  

《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CH50-03-01_b Unknown  

馬來西亞繼程法師著: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

4092-10086-1-1418714443       nknown  4fbe32d72bce6c727ddd1d47f1043790_715__2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阿彌陀經》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種禪定的工夫

 

 

 

 

      佛教認為我們的心是被分割為六根,六個不同部門去運作,即眼、耳、鼻、舌、身、意,當我們的心沒有達到統一的時候,任何一根都會把心的注意力帶走,而念佛是直接進入到意根,在意識裡面去保持正念來減少妄念的干擾,進而才可以做更深的觀想,用念佛號或是菩薩名號來集中我們的心,達到一心不亂的工夫,與佛教的淨土法門有密切關係,淨土宗最主要的經典是《阿彌陀經》主要倡導就是執持名號可以達到一心不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種禪定的工夫,所以這個方法也可以做為禪修法門(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p120~122,作者:繼程法師本事文化出版2014/12/11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禪師在幽靜空曠的山中打坐,天空上高掛著一心不亂四個大字下方還有一串唸珠,唸珠裡面出現佛號二字。 

      簡介《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阿彌陀經》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彌陀佛,行是持名念佛。如果我們先弄明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部經典的真義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就可以得到西方極樂的真味了;我們依此修行就不會有偏差,而得真實利益了。  

      簡介繼程法師馬來西亞華人,1955年生於馬來西亞,1978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依印順導師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研讀佛法,親近星雲法師,後依聖嚴法師修習禪法,於1985年成為法子,繼程法師是聖嚴法師首位傳法弟子,自1980年代開始教授禪法,現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承傳歷代祖師教示,並因應現代社會所需,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系統指導禪修,注重知見的提升和實證的修行相結合,繼程法師與聖嚴法師結緣於1980年由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七,禪七圓滿後,即獲聖嚴法師之許,開始學習指導靜坐,一九八五年,再獲許指導靜坐七,同年,聖嚴法師依禪宗傳統,正式傳授禪門法脈予繼程法師,成為聖嚴法師首位法子。2002年至2005年間,繼程法師全程參與聖嚴法師在象崗道場主持的四次禪期,完整學習聖嚴法師晚年的禪風,並從2008年起,每年定期回台灣法鼓山教授禪修,聖嚴法師圓寂後,繼程法師傳法行跡遍及亞洲、美國、歐洲,主持各種不同階段的禪修。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阿彌陀經》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一種禪定的工夫

  37611440_186563175540855_8578213660608954368_o  

《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CH50-03-01_b Unknown  

馬來西亞繼程法師著:安心:和繼程法師一起禪修

4092-10086-1-1418714443       nknown  4fbe32d72bce6c727ddd1d47f1043790_715__2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教對人的身體觀點《三摩地王經》第22章對身的論述。

 

 

 

 

      儒、道、佛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儒家強調君臣倫理之道是入世之學,道教強調養身性命之學是遁世的宇宙觀,佛教強調解脫輪迴之苦是忘世的生命哲學。   

      然就安頓身、心、靈法門究竟之道,佛教還是勝出的,因其論述、體悟非常詳盡而細膩,在身的方面佛陀曾說:切勿過於執著你的身體及生命,充分利用它來修持佛法,利用它來圓滿利己利他的事業,此外寂天菩薩也說:我們不應該基於不清淨的慈悲心而犧牲肉身及生命(《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p152,作者: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譯者:陳玲瓏出版社:創古文化 2017/10/01出版)

      創作構圖上,有道教的道士用符咒替信眾做科儀法事,還有民間信仰的乩童,以神靈附體的儀式在替人驅邪治病、消除冤親債主,還有手拿拂塵在道觀清修的道姑,三者齊聚一堂,熱鬧非凡,各自表述。 

      簡介《三摩地王經》:是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的三摩地王法門,請法者和主要護持者是月光童子菩薩,所以又稱《月燈經》。月光童子的藏文名字是「達哦旋奴究巴」,被認為是岡波巴大師過去生的轉世之一。因此,自從岡波巴廣泛地引用此經做為修持三摩地漸進次第及教授大手印的輔佐,直至今天,以此經為基礎之大手印教授傳承從未間斷過。第十六世噶瑪巴在錫金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創立那瀾陀佛學院(Nalanda Institute)時,也將此經定為佛學院的教本,做為大手印的輔佐性經典,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創古仁波切又是一位學識及實修成就兼具的導師,經由他的心要教法作闡釋,更可一窺這部經的義蘊。

  簡介「三摩地」:意為「心之確實了悟」,佛陀藉由三摩地的修持而完全覺醒,證得開悟,三摩地是一種深妙心的境界,經由修習三摩地,能生起覺悟者身、語、意的證悟。

  簡介《三摩地王經》:是佛陀應月光童子菩薩的請求,於王舍城靈鷲山宣說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的三摩地王法門。月光童子是藏傳教噶舉派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生的轉世之一。岡波巴大師曾廣泛引用《三摩地王經》,做為修持三摩地漸進次第及教授大手印的輔佐,直至今天,以此經為基礎之大手印教授傳承千年間從未間斷,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修持大手印三摩地的典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在錫金隆德寺創立那瀾陀佛學院時,也將此經定為佛學院的教本,做為大手印的輔佐性經典。  

      簡介第九世創古仁波切:誕生於西元1933年11月27日,是藏歷第十六個丁卯周期的水雞年(西元1933年11月27日),生產過程十分順利,四歲時,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和八蚌寺的錫杜仁波切找到他,被認為是第八世創古仁波切的轉世者,藏歷火牛年(1937),仁波切的坐床典禮在創古札西確林本寺隆重舉行,札列仁波切為其剃度並授予居士戒,認證他為第九世創古仁波切。

   在他七歲至十六歲這段期間,創古仁波切專注於學習讀、寫、文法、詩歌、星象以及記誦與修持法會儀軌,同時完成了兩個加行修持,十六歲以後,他開始研習《二乘佛法》,對修行及閉關都十分精進,二十二歲,他與宗巴仁波切、蘇曼嘉旺仁波切一起接受十六世大寶法王施予「比丘戒」,二十七歲,他到達印度,立刻被徵召到大寶法王駐錫地隆德寺,三十五歲,他參加在印度巴薩舉行的格西考試,當時各派前來參加的僧侶多達一千五百名之多,創古仁波切順利通過考試,由達賴喇嘛授予格西學位,回到隆德寺後,獲大寶法王封為「三藏總持師」,為隆德寺及所有噶舉派之「堪布」,而且成為那瀾陀學院及隆德寺的住持。

       創古仁波切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總經教師,曾任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四大法子的導師,是噶舉傳承當代禪師暨學者,1968年三十五歲,榮獲格西學位的博學修行人,同時也是噶舉傳承大禪師之一,亦是藏傳佛教寧瑪、噶舉、格魯及薩迦四大教派一致推崇的大師。著作:《快樂轉心法》《成佛的藍圖》《直指法身》《惹瓊巴傳》《帝洛巴傳》《遇見藥師佛》《止觀禪修》《尋找來世的居所》《一生所衷》《密勒日巴的老師說》《不動佛》《幸運到老》《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等。

       簡介噶舉派:噶舉派(藏文:བཀའ་བརྒྱུད་པ་;藏語拼音:Kagyu)藏傳佛教的一個派別,藏語「噶舉」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舉」字則意為傳,故「噶舉派」一詞可理解為口傳宗派,另外,由於噶舉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條紋,又俗稱「白教」,噶舉派是後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馬爾巴創立,承傳至今,是西藏歷史上最早實行活佛(朱沽或祖古)轉世制度的派別,最早的再來人(活佛)即噶瑪噶舉派的噶瑪巴。噶舉派起源於當釋迦牟尼佛以報身佛的型式-金剛持或多傑羌,來傳達密續金剛乘法,因此,噶舉派的傳統一直保持著金剛持的「口耳相傳」,這個密續傳承從末間斷過,由金剛總持「報身佛」傳給了羅佐寧青(寶意菩薩),寶意菩薩再傳給印度的大成就者薩拉哈,薩拉哈傳給首席學者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再傳給大成就者沙瓦利巴,沙瓦利巴傳給大成就者梅紀巴,梅紀巴再傳到馬爾巴譯師。

      噶舉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與顯、密兩種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為著名,噶舉派開宗立派於11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北宋年間,西藏被蒙古帝國攻佔,後隸屬於元朝,明初白教盛極一時,全盤掌管了西藏政教大權,但歷代大寶法王均向中國朝廷進貢,避免與實力龐大的中國對抗,而就在明朝永樂年間,青海藏人宗喀巴,他進入雪山閉關修行,以噶當派教義為主,融合各宗各派,破關而出即創立格魯派,喇嘛均戴黃帽,故俗稱黃教,宗喀巴圓寂,座前兩大弟子根敦朱巴與克主傑的法脈逐漸興盛,根敦朱巴的繼承人號稱達賴,統治前藏;克主傑的繼承人則號稱班禪,統治後藏,白教執掌西藏三百年間,與藏巴汗等三大勢力迫害格魯派,但最終還是未能阻止格魯派的興起,最後格魯派取代噶舉派統治,黃教空前鼎盛,成為第一大教派,從白教手中接管了全藏的政教事務,18世紀以後聯合傳統盟友蒙古人尊清朝皇帝共同宗主,與征服漢地十八省的滿洲人建立君合國關係。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佛教對人的身體觀點《三摩地王經》第22章對身的論述。

37335346_182946405902532_1266264269914112000_o  

第九世創古仁波切著:《三摩地王經》實修講記

getImage   2012200170269b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白度母(藏名Drolkar)又名七眼佛母、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悲淚眾生的化身。

 

 

 

     白度母藏名是Drolkar,是為眾生賜予長壽的度母。在印度及西藏佛教中,有許多延壽本尊,最著名的是白度母、尊勝母及無量壽佛,他們三尊被合稱為長壽三尊,在古印度時代無論是大乘小乘的寺院,都供奉度母的佛像,持誦度母咒語祈請度母,在西藏度母的修法也很盛行,據說是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尊者主要本尊是度母,阿底峽尊者因度母的授記來到西藏,故噶當派四個本尊其中之一就是度母,而在藏傳佛教中的噶舉派,也重視度母,達波噶舉派的祖師岡波巴大師,曾因空行母授記說他只剩三年壽元,後由格西哲巴授與白度母灌頂,自我修持後由40多歲最後活到80多歲而延長了壽命,去進行利益眾生的宏法善舉。

      白度母的故事傳說,祂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流出的一滴眼淚所化成的,觀世音菩薩悲心為救度眾生,但是眾生仍頑強沉溺於貪瞋痴受六道輪迴之苦,觀世音菩薩因而痛心不已潸然落淚,此時左眼的淚滴頓時現形出白度母,右眼的淚滴現形出綠度母,白度、綠度母一同合掌向傷感中的觀世音菩薩說道:「菩薩,您不要擔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轉生死苦海的眾生,為菩薩分擔救度眾生的悲願。」白度母法就是修慈悲的法門。

      白度母的造型為:身相潔白,玲瓏剔透,身放五光,一面二臂樣貌端莊祥和,上身袒露,細腰豐乳,如妙齡少女溫靜微笑,法相寂靜,額頭、雙手掌心、雙腳掌心各有一眼,加上面上的雙眼共有七眼,因而又稱為「七眼佛母」七隻慧眼如菊花瓣大小,相傳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雙腳跏趺盤足而坐,即打坐的姿勢,安住於蓮花月輪上月亮靠背,度母右手放在膝前手掌向外結施願印表示救怙,左手在胸前以三寶印撫烏巴拉花,左手拇指與無名指牽住白蓮花枝於心間,表施捨的手印。白度母象徵著諸佛之法力與尊嚴,尤其象徵用女人之身成佛,法器象徵將眾生救拔於輪迴。    

白度母的咒語:  

「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瑪瑪   阿優 卜涅    迦納  布真姆  咕如 梭哈」  

漢語拼音:

ong  da rui  de da rui  de rui , ma ma  a you bu nie  jia na bu die  gu ru  suo ha

     這個咒的意思是「救度者 救度者 大救度者 請賜予我功德、智慧、壽命」。「達惹」的含意代表度母本身,意思是已解脫自在者,內在層面「達惹」指的是迅速,就像星星一樣,指的是令眾生解脫,這是由於度母具有大悲、大智、大力的關係。「都達惹」表救怙。「都惹」表給予、施捨,所以度母一隻手是救怙,一隻手是施捨的手印。「瑪瑪」是對我的意思,是指我自己,但當我們在唸的時候,這個我代表的其實是整個宇宙的眾生,因為這個修法是慈悲的法門。「阿優」是長壽。「迦納」是智慧。「布真姆」是福德。有時候「迦納」放在前面,有時候「布真姆」在前面。「咕如 梭哈」是指賜予我。

      由於白度母的本源是綠度母,我們在修白度母法時,傳統上會先誦綠度母咒若干遍,然後誦白度母咒二十一遍,最後又再誦綠度母咒若干遍。綠度母咒:「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梭哈」代表度母本身,咒語代表的也是度母的手印,所以咒語也代表度母的身形。在修持度母法門時,我們自觀為度母,也觀想度母在前方。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度母的功德,並無法轉化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度母身相背後的意義,她的象徵意義為何。如果我們了解度母的功德的話,就不只是觀想度母的身相而已。如此,當我們憶念度母的身相時,我們同時還想起度母的種種功德。 

     創作構圖上,在白度母的心咒語「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瑪瑪  阿優 卜涅  迦納  布真姆  咕如 梭哈」旁觀世音菩薩左眼的淚滴裡有一尊白度母的法相觀世音菩薩旁邊有結白度母的手印,和兩位喇嘛攙扶著一位年高德紹的法王,他們前方有信眾雙手獻上白色的哈達。 

      簡介白度母又稱為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僅其中的度母化身就可以變化為二十一位救度母,白度母即為聖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傳密教中,綠度母與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中流傳最廣的,而藏密又常以長壽佛、白度母及尊勝佛母三尊合稱為「長壽三尊」。

      簡介白度母手印手印為印度教及佛教術語,係以兩手擺成特定的姿勢,用來象徵特定的教義或理念。白度母手印:雙手先內縮,中指豎起貼合,食指外張而立,大拇指並列按著無名指,置於胸前。

      簡介優曇婆羅花梵名utpala,中文學名優曇婆羅花別名優曇缽羅拉丁學名udumbara分佈區域廣西、雲南、貴州、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越南、泰國等地,又譯烏巴拉花,烏巴拉本是盛開之意,由於西藏海拔很高,比較寒冷,蓮花很難生長,便以烏巴拉花代指各種品質及顏色的蓮花,烏巴拉花旁側的花蕾和含苞待放的初開花朵,與盛開的主花共同組成開花的過程,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唐卡繪畫中,烏巴拉花是綠度母和許多其他金剛乘神靈的手持法器。在佛經中,通常提到優曇婆羅花大多是在形容極難遇到佛陀出世,正如極難遇到優曇婆羅花一般。

    簡介哈達藏文ཁ་བཏགས་;藏語拼音:Kha Ta,是用長方形絹布製成的禮敬法器,哈達長短不一,一般為二至四尺,也有一丈多長的,大都為白色,象徵純潔、吉祥、繁榮,也有藍、紅、綠、黃等不同種類顏色,哈達的質料也有很多種類,大多數人們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對上尊者的敬意即可,傳統上,獻哈達,是藏傳佛教寺廟以及蒙古族、藏族的一種普遍而崇高的禮節,最初是元世祖與八思巴互相交換哈達,在現代藏族地區禮賓交往中,哈達已經是一種表示敬意的吉祥物。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白度母(藏名Drolkar)又名七眼佛母、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悲淚眾生的化身。

IMG_4055  

白度母形象

maxresdefault  IMG_2924  

白度母手印

20140216181228  

白度母的心咒

6ba2bb08g91f4e4bc61ff&690    

優曇婆羅花

images  

獻哈達

IMG_3582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karma)與法(dharma)和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間的關係

 

 

 

 

      (karma)梵文譯音為羯磨,佛教術語,意為決定來世命運的所做所為,亦可解釋為因緣或因果報應,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法(dharma)梵文譯音為達磨、達摩,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意為宇宙法規,包括自然和道德的法規,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在英國靈性學校的Aura-Soma系統裡,認為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在人體七個脈論系統中,是位於人體第二橘色及第三黃色能量中心之間二又二分之一金黃色的部位,是我們內在智慧的真實氛圍(True Aura),裡面蘊藏了前世自我的意識,而這個自我意識,是由每個人的業(karma)與法(dharma)所支配。

      創作構圖上,有兩位女子,一個愁眉不展不是很開心一個則是悠閒的在享受著下午茶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轉世之星:在英國Aura-Soma系統裡認為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是位於人體第二及第三能量中心之間二又二分之一金黃色的部位,也稱之為真實氛圍(True Aura),它如同一個人身體中央的鑽石般,經歷了所謂的胚胎曼達拉(Conception Mandala)的過程後所產生的,在曼達拉當中,可以看見藍色的光球,在它的中央有一顆閃亮的黃色五角星,因為它人之所以成為人類,而不是昆蟲或其它生物。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位於肚臍上二指寬以及二指深的位置,這是第一細胞在生理上的位置,也是轉世之星的源頭,所有的細胞都是自第一細胞所繁殖出來的,轉世之星能使人根植於大地,記錄著人潛伏的潛能,使人得以連結大地之星。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karma)與法(dharma)和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間的關係

33301721_1982481521764069_2798112451076292608_n  

英國Aura-Soma系統的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是位於人體第二及第三能量中心之間的金黃色部位

M06116072_big   aurasoma-chakra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整齊有序」Aufgeraumt:透過內在之旅來整理我們內在的景象,讓它們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與秩序。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
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內在之旅來整理我們內在的景象,讓它們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與秩序,當每一個都找到自己位置時,它就不會去妨礙到別人,一切都沈澱下來,得到自己的空間,可以自在的運作,我們感到整齊俐落、開闊明亮、活潑自信、爽朗愉快並且關注所有,不再有壓迫感。我們內在的某些東西,從一開始就朝著一種秩序慢慢轉化,這種「回歸秩序」(In-Ordnug-Kommen)就如同經歷一場淨化,透過內在的整理,我們周遭也會回歸秩序,尤其是我們的關係,還有我們的工作,於是我們會發現:內在之旅同時也是向外的旅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00)。

        創作「整齊有序」Aufgeraumt:透過內在之旅來整理我們內在的景象,讓它們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與秩序這幅畫,畫面上有個整齊俐落、開闊明亮、活潑自信、爽朗愉快的女子,絲毫不會給人有壓迫感。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整齊有序」Aufgeraumt:透過內在之旅來整理我們內在的景象,讓它們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與秩序。

31408204_1954732027872352_6060270146818146304_n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神的體驗」Die,Gotteser fahrung:神性存在於所有正在運作的生命裡。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
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神性是可以體驗得到的,神性透過生命的運作而得以被體驗,神性存在於所有正在運作的生命裡。每一個生命的運作都是神的運作,每一個生命都有一股運作的力量,它從外面而來帶動生命,這股運作就是神的運作,我們現在把自己交付給這股生命的運作,與這股力量同行,就已經是神的體驗,這就是真正的心靈工作(《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238~239)。

       創作「神的體驗」Die,Gotteser fahrung:神性存在於所有正在運作的生命裡這幅畫,有個神明的形象被一束光圈給圍繞著。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神的體驗」Die,Gotteser fahrung:神性存在於所有正在運作的生命裡。

IMG_E9010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遠離懸崖的愛」Liebe, die weg von Abgrund führt:圓、解放死者、自由。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
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讓大家去想像自己的家族,上下追溯幾代的成員,有些人我們甚至不認識,根本沒聽說過,儘管如此,他們也是我們的一部份,而我們也屬於他們。想像他們站在我們面前,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圓,當我們看著他們,他們也看著我們的時候,跟他們說:「我看見了你,我尊敬你,我愛你,請你也帶著愛看著我」剎那間我們懂得放下,擔憂從身上脫落,而我們只是和他們共同臨在,在這個圓之中有許多人早已死去,可是他們確實還在那裡,也許是因為他們仍在等待什麼,我們讓他們離去,不帶任何要求,去感受自己如何地自由自在,因為他們也從我們身上解放了,沉入死者的國度、永遠安息。(《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248~249)。

        創作「遠離懸崖的愛」Liebe, die weg von Abgrund führt:圓、解放死者、自由這幅畫,一個亡故的女子,在愛的氛圍環繞下,靈魂得到了安息。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遠離懸崖的愛」Liebe, die weg von Abgrund führt:圓、解放死者、自由。

IMG_E901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踩剎車」Gebremst:向前狂奔會讓人消耗殆盡,踩住剎車,會在愛之中更親近他人~以及最終,更親近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
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向前狂奔會讓人消耗殆盡,而踩剎車的時候卻可以凝聚力量, 內在之旅也是這樣,儘管踩了剎車,我們還是會往前進,力量可以完全保存。是誰停住我們?是道的力量,道的運作踩了剎車,讓我們回到覺知與洞見,我們再度與這股運作合諧一致,不再匆匆忙忙地趕在前頭,而是跟隨它的腳步。事實上,萬物早已透過它們的存在安住於我們周遭,教我們放慢腳步,讓我們在失去視線、不願覺知的時候可以甦醒。踩住剎車,我們也會在愛之中更親近他人~以及最終,更親近神。(《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164)。

        創作「踩剎車」Gebremst:向前狂奔會讓人消耗殆盡,踩住剎車,會在愛之中更親近他人~以及最終,更親近神這幅畫,在餐桌上擺著咖啡杯與咖啡壺,前方有個人正在參加安息日儀式,親近他心中的神。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踩剎車」Gebremst:向前狂奔會讓人消耗殆盡,踩住剎車,會在愛之中更親近他人~以及最終,更親近神。

掃描 2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老師看到表面上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如果可以看著他們來自的家族系統,明白這種連繫又有機會這樣做,就會對這個家庭產生影響。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老師看到表面上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如果可以看著他們的父母和他們來自的家族系統,一旦明白這種連繫又有機會這樣做,就會對這個家庭產生影響,事實上,所有人都深深崁在一個系統中,系統中不只有父母,還有祖父母及祖先,在系統中有很多事情發生,有好事,也有壞事,過去對現在仍有著影響,在這個場域中,所有事物都在一起共振,我們都被影響,當一個家族成員被摒棄在外,即使是很多代以前發生的事,系統就會被擾亂,這個行為未符合我們期望的孩子,在看著一個被系統摒棄的人,他是呈現著一種特別的愛,如果能找出這個人是誰,大家一起看著這個人並尊重他,這個人就重新被納入家族系統中,接著,孩子就能改變,整個家族都會改變(《洞見孩子的靈魂》,p150~151)。 

     創作老師看到表面上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如果可以看著他們來自的家族系統,明白這種連繫又有機會這樣做,就會對這個家庭產生影響這幅畫,有一個人憂傷地獨自縮在牆腳角邊,然後被另外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中「看到了」。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老師看到表面上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如果可以看著他們來自的家族系統,明白這種連繫又有機會這樣做,就會對這個家庭產生影響。

29472922_1912720252073530_8978741072020635648_o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二見鍾情,就是另一種愛,是被提升到一個更偉大的連結,你可以說:「我愛你,我也愛那位一直引領我與你的。」(I love you and that which guides you and me.)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就伴侶關係而言,當男女相遇看著彼此互相著迷產生了一見鍾情,然而一見鍾情的愛是沒有看清楚的愛,對方只是一個夢幻的印象,所以這種愛是沒有力量的,這種愛是無法持久的,但是另一種愛稱之它為二見鍾情,它是被提升到一個更偉大的連結,對很多案主而言,如果我們不去介入他們特別的命運,他們就會得到很大的釋放,而我並沒有被任何事物所引領,是當事人被一些事物所引領前進,我卻被引領後退,雖然我還是站在前面,然後就被提升到更偉大的連結,我們任其發展,正在發生的一切已不屬於個人,更偉大的命運已經參與整個事件,結果會是我們在看待沉重的事物時變得輕鬆很多了,可以去面對,因此在伴侶關係中,你可以說:「我愛你,我也愛那位一直引領我與你的。」(I love you and that which guides you and me.)突然,眼光就會向更偉大的層面打開,透過一種特別的方式,延伸到以慈愛看著他們的存在裡,這句話的含義會在時間的進程裡顯現出來(《洞見孩子的靈魂》,p80~82)。 

     創作二見鍾情,就是另一種愛,是被提升到一個更偉大的連結,你可以說:「我愛你,我也愛那位一直引領我與你的。」(I love you and that which guides you and me.)這幅畫,有一個船夫在船舶上,怡然自在的,在平靜美麗的水波上,滑著槳徐徐地向前航行。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二見鍾情,就是另一種愛,是被提升到一個更偉大的連結,你可以說:「我愛你,我也愛那位一直引領我與你的。」(I love you and that which guides you and me.)

27750626_1864411830237706_600324731362101295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

 

 

 

 

     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修行人修行中最大的魔障是散亂心,指不專一、沒定力、胡思亂想的心,此外還有傲慢,傲慢是一種極度自信與驕傲的心理狀態,有這種心態的人通常會脫離現實,對自己的能力、成就、競爭力與處境認為優於他人,通常擁有權位的人,會出現這種心態,再者就是狂妄狂妄是指極端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對於散亂心,聖嚴法師曾區別散亂心和妄想心,並提出對治的法門,他說:散亂的意思是思想不集中、念頭散漫,沒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標,妄想的意思是不必想的而去想、不該想的而去想,它可能是散漫的,也可能是有條理的。對治散亂心和妄想心要用禪觀的方法修行,收效比較顯著和踏實,禪觀入門方法是數息觀,數息觀就是用數呼吸的方法,時刻把心繫於方法上,當心念往外緣時,立即又被拉回到方法上來,時刻把心綁在方法上,一離開方法,就馬上警覺,而數息觀最易讓我們警覺、發現自己的心是否離開了方法。

      在佛教的觀點認為,佛號能治散亂的心,《妙法蓮華經》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己成佛道。」意思是如果有人以散亂的心,進入寺廟或佛塔,念了句:南無佛,必定會成佛,其實一切時處念佛都一樣,但散亂的人在有塔廟的地方,才容易起心念佛,「南無佛」是所有佛的通稱,單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佛也是一樣的,一個人即使不懂佛法、不信佛教,以散亂的心,有意無意念了句佛,必定會成佛,因為萬德圓融,始於一念,以最初一念念佛的因,必定感將來成佛的果,所以,佛門弟子見面互稱「阿彌陀佛」,除了相互鼓勵、提醒、祝福外,更是為了讓聽聞佛號的眾生種下成佛的因。

     創作構圖上,在一片被炫染散亂的線條之外出現了散亂心、傲慢、狂妄的字樣。  

     簡介《小品般若經 》: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 》、《新小品經 》,梵文《八千頌般若 》,為後秦鳩摩羅什譯,共十卷,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該經主要講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的理論,其中主要闡釋菩薩之般若波羅蜜、諸法無受三昧、菩薩摩訶薩等,兼論般若波羅蜜與五蘊關聯、受持修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以及諸法空無所得、空三昧等。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也受中觀學派的影響,不重視本身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和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又稱作”機鋒”,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

27336238_1859381400740749_1907000356687349682_n  

小品般若經

 

2012210094968b  TB2phfbkXXXXXX4XpXXXXXXXXXX_!!275596786.jpg_196x196Q50s50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裡有精神分裂的成員,背後的動力,是家族系統中曾經發生兇殺案,有時得向上追溯好幾代。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精神分裂不是病,而是家族系統的問題,家族裡有精神分裂的成員,背後的動力,是家族系統中曾經發生兇殺案,有時得向上追溯好幾代,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都被排除在家族系統之外,而系統的動力原則是當有人被排除在家族系統之外,就得有其他家族成員代表他,一定要有晚輩代表受害者與加害者兩人,但此二人並未和好,晚輩代表會在靈魂裡感受到兇手與死者間的對立,因而變得混亂,當系統一直帶著未和解的事情前進,那麼之後的每一代都會出現精神分裂者,因為在系統中所有的成員,彼此之間都是相互共鳴,療癒的方法是回到凶殺的情境,看看受害者與加害者能否和解(《洞見孩子的靈魂》,p160~161)。 

     創作家族裡有精神分裂的成員,背後的動力,是家族系統中曾經發生兇殺案,有時得向上追溯好幾代這幅畫,一個人在一團混亂中分裂成兩半,一半寫著受害者,另一半寫著加害者。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裡有精神分裂的成員,背後的動力,是家族系統中曾經發生兇殺案,有時得向上追溯好幾代。

27541051_1859465847398971_581987611373483315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學校教育法中老師的正確序位:父母總是站在首位,其次是學生,最後是老師,最低下的地方,是老師最安全的教學地方,是可以擁有最多力量的地方。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一個辦學團體是一個有序位的系統,第一位是主管,然後是教師,先來教學的前輩比後輩的次序優先,除了優先次序之外,他們是平等的,重點是要承認每個人的資格、能力、權限,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新的老師去帶領舊的人要怎麼去做,接下來就會蘊釀問題,當我們承認每個人的方式都是好的,都在用他獨特的方式教學,那麼我們彼此之間就能和諧,如果老師能看到問題孩子和他背後的父母,並尊榮他的家族歷史及孩子的成長環境,老師就能與孩子的命運共鳴,同時老師也可感覺到自己的父母站在背後,並且尊榮他們,這樣老師便與自己的力量連結,然後就能專助在自己的職責上,將尊嚴還給孩子和家長,自己站到適當的位置(《洞見孩子的靈魂》,p204~205)。 

     創作海寧格學校教育法中老師的正確序位:父母總是站在首位,其次是學生,最後是老師,最低下的地方,是老師最安全的教學地方,是可以擁有最多力量的地方這幅畫,一個老師高高在上地坐在椅子上用手機在自拍,腳下有個學生恭敬地在跪拜著她,一旁的家長看到,則是露出驚恐的表情。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學校教育法中老師的正確序位:父母總是站在首位,其次是學生,最後是老師,最低下的地方,是老師最安全的教學地方,是可以擁有最多力量的地方。

27067046_1856840167661539_2730483163568791304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學校教育法認為:學生犯錯出問題時,目光焦點不是放問題的行為、學生、父母、教師,而是學生的家族歷史。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教育法,是以家族系統排列督導家長和學生的個案,處理有關學生欠缺專注力、過度活躍、閱讀障礙、精神疾病、濫藥、飲酒等問題,透過家族系統排列可以清楚看到,在家族系統中,孩子的愛是怎樣牽連其中,孩子對家族某位成員的忠誠,又是怎樣影響他的學習情況,若老師能看到孩子和他背後的父母,老師就能與孩子的命運共鳴,也能跟他整個家族系統和諧一致,但老師若只看到學生的行為問題,老師就會失去力量(《洞見孩子的靈魂》,p204)。 

     創作海寧格的學校教育法認為:學生犯錯出問題時,目光焦點不是放問題的行為、學生、父母、教師,而是學生的家族歷史這幅畫,一個女老師正在黑板上給學生講課,她的旁邊有一位背著書包,手上拿著一本書閱讀的女學生,女學生的背後有一艘龍船,龍船上載滿了這個女學生家族過往的先人。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學校教育法認為:學生犯錯出問題時,目光焦點不是放問題的行為、學生、父母、教師,而是學生的家族歷史。

27072313_1856444991034390_5491369902916228161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洞見孩子的靈魂》: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家庭都是對的,我們以為的理想家庭,是無法給予問題家庭孩子一種特別力量。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有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有困難,這是因為他們同樣來自有困難的家庭,細看生命,會發現它有許多面向,不只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一個家庭也都是獨特的,每一個家庭都把特別的事物傳給孩子,有些人以為可以有一種理想家庭,其他家庭要效仿這個模式,一個看起來是很有問題的家庭,孩子經驗艱難重擔,然而,正因這些重擔,給予了孩子一種特別的力量,這是其他理想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因此,服務生命的基本態度就是:同意所有事物原來的樣子,沒有任何改變他們的意願,這樣就有一種新的發展的可能性。(《洞見孩子的靈魂》,p167)。 

     創作海寧格《洞見孩子的靈魂》: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家庭都是對的,我們以為的理想家庭,是無法給予問題家庭孩子一種特別力量這幅畫,有一個小沙彌非常愉悅淡定的手持著佛珠,他的旁邊還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身障女子,怡然自得的雙手捧著一個標語,標語上寫著:「同意所有事物原來的樣子」。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洞見孩子的靈魂:行動中的海寧格教育》(Looking Into the Souls of Children: The Hellinger Pedagogy in Action),作者: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譯者:宋黎輝、梁寶儀,出版日期:2015/06/02,出版社:世茂。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The Zen Way of Counseling》,作者: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譯者:莎薇塔 Sevita,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洞見孩子的靈魂》: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家庭都是對的,我們以為的理想家庭,是無法給予問題家庭孩子一種特別力量。

26731702_1840590175953205_370692920805611618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Unknown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史瓦吉多(Svagito R. Liebermeister)著作 

getImage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你們不可行不義,要用公道天平、公道砝碼、公道升斗、公道秤。

 

 

 

 

     猶太文化插畫創作,是我繼塔羅牌插畫創作:偉特、托特、奧修禪卡、彩油塔羅,以及佛教、聖經、家族排列、卡巴拉72天使插畫創作,成立的第9個插畫創作網站,也是我近10年來,步上自娛娛人塗鴉之旅又一跳躍式的成長,猶太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好奇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術研究缺憾,於是重回我的母校,旁聽猶太文化課一年,終於了解猶太文化的歷史起源和發展,以及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和猶太文化的節期、人生禮儀、與日常生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完成了我多年的心願。

     首先,讓我們先由近而遠的來認識猶太文化的內涵,看看現代國家以色列的面貌,並先釐清一些名詞概念,希伯來(Hebrew)一詞是古代族群團體名稱,即以色列的前身,以色列(Israel)則具有不同含意,可以指人名如雅各的別稱、民族或國家名稱、有關這民族的統稱、現代國名,而與猶太(Jews)相近的猶大(Judah)一詞則包含不同意涵,可能是人名如雅各之子、族名、國名、地區名稱、公元前六世紀流亡歸回故鄉的族群團體名稱,眾所週知,中東地區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習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超過一甲子,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並給予猶太移民多數土地成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也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名字由來:「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聖經》《創世紀33章:18-20節》。

     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猶太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參見簡介條目)。

     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非常重視所謂的安息日,乃因上帝阿多乃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

     猶太人被稱為讀經的民族,特別是不斷地研讀《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兩部典籍,而塔木德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妥拉」,在塔木德典籍裡認為妥拉包含了天地造化,萬事萬物都在其中,「妥拉無所不包」,因為太陽底下每件事都有內在關連,而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妥拉滲透了生命的每個面向,賢士們也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活出妥拉,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深究,研讀《妥拉》和《塔木德》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的神學研究,也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導方針,是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典籍(《塔木德精要》,p167~171)。  

    猶太先知對誠信經商非常重視,甚至把做生意的誠實擺在學習、工作、信仰和智慧之前,他們預言未來世界審判,要問五個問題:

第一條、你在做生意的時候誠實嗎?

二條、你騰出時間學習了嗎?

三條、你盡力工作了嗎?

四條、你渴望得到神的救贖嗎?

五條、你參加過智慧的爭論嗎?

        誠信是猶太商法的靈魂,誠信就是財路,是商業活動中最高的技巧,真正成功的商人絕不奸詐(《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p183~187

      創作《塔木德》:你們不可行不義,要用公道天平、公道砝碼、公道升斗、公道秤這幅畫,是有一個成功的大商人一邊在觀望市場的行情,一手還拿著紙筆將他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在他旁邊的桌子上擺著酒和食物還有一個象徵公道的秤

      簡介《塔木德》:塔木德的意思是偉大的研究,它的誕生是源自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滅之後,許多有影響力的猶太賢者,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神學研究,在西元2世紀至6世紀間編纂了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即所謂的《塔木德》,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針,將近2000年到處流浪散居的猶太人,凝聚了起來,使其文化得以傳承,民族得以生存,對教育的重視,也使以色列國在許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矛,《塔木德》是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之路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意涵,《塔木德》中有以下幾句格言:“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 這是猶太民族關注的重點、“如果折斷了一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你折斷了兩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他們處世是很實際的、“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即是要你超越與生俱來的局限。

      簡介希伯來經典:廣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s)包含猶太教傳統不同的經書,例如《他納赫》(Tanakh)、《塔木德》(Talmud)或《米大示》(Midrash)等,狹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指《他納赫》,它在基督教被稱為《舊約聖經》,《他納赫》和《塔木德》兩部經典形成猶太教最重要的經書:前者是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後者是口傳的妥拉(oral Torah) ,兩者構成拉比猶太教的雙重妥拉(double Torahs) ,《他納赫》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是猶太教信徒生活中實用的經書,這兩部經典影響後來的猶太文化深遠。

      簡介《妥拉》:《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希臘)兩希(希伯來、希臘)文化影響世界文明深遠,在希伯來文化中《妥拉》/ 《摩西五經》尤其扮演重要角色,這部經典不只構成猶太教信仰的核心,亦是基督教舊約聖經的重要部份,其中有些人物與主題也出現在伊斯蘭宗教的可蘭經裡,認識《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主題與內容有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三大一神宗教共同的基礎及其不同的特色,妥拉的重要性優於《他納赫》的先知書與聖卷。

      簡介阿多乃(Adonay:猶太人忌諱直呼上帝之名,因此以 Adonay意為「我的主」或 leshem意為「這名字」來尊稱上帝,而在書寫上猶太人通常用G-d而不寫God,基督教稱呼上帝之名為「耶和華」或 Yahweh雅威,伊斯蘭稱呼上帝為安拉Allah,來自al ilah = the God,把上帝的名字譯為“耶和華”,這純粹是基督教的稱謂,在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名字以4個輔音字母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I Will Be) ,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作為《舊約》之後,把上帝的名字誤讀為“耶和華”,猶太人並不認同“耶和華”的稱謂。

      簡介猶太的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語是 ‫קַבָּלָהKabbalah字面意思是「接受/接受傳統」是一個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是猶太的哲學觀,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這些學說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卡巴拉(Kabbalah)藉由在神與人之間形成10個區隔來詮釋無限上帝(Ein Sof)與有限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冥想、祈禱,可與神連結並堅信人類的道德精神終將戰勝邪惡。

     卡巴拉神祕主義是經過猶太歷史長期孕育,根源於希伯來聖經,《妥拉》(Torah)是其第一部分,《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是用神祕主義來詮釋《妥拉》的,卡巴拉神祕主義因《光輝之書》出版開啟了神祕主義詮釋哲學與猶太生活教導的運動,從四千年前的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就寫了一本名叫《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的著作,接下來的重要的作品是寫於至今3500 年前的《妥拉》(Torah)即《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以及作於西元2 世紀的《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光輝之書》之後是16 世紀著名的Ari 的《生命之樹》等著作,到了20 世紀出現的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的著作,他被人尊稱為巴拉蘇拉姆(BaalSulam),意思是階梯的主人,以其撰寫了《光輝之書》的階梯(Sulam)注釋而聞名於世。

     簡介猶太人:希伯來語: ‫יְהוּדִים,猶太人(Jews)是猶大人的後代,公元前五、四世紀之後的族群名稱,延續至現今,猶太民族是分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要皈依猶太教的外族人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猶太民族或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這三位男祖先名字分別為亞伯拉罕(原稱亞伯蘭)、以撒和雅各(後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四位女祖先的名字為撒拉(原稱撒萊)、利百加、利亞與拉結,阿多乃與以色列民族立約,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又將撒萊改名為撒拉(意思為「多國之母」),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 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 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簡介猶太安息日(Shabat) :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安息日的希伯來文唸做Shabat,每周的第七天為安息日,猶太節慶亦被稱作安息日,而當節日和每周的安息日在同一天,就叫做大安息日,每個禮拜一回的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前開始,一直到隔天星期六的第三個星顯現結束,現代以色列安息日開始的時間,會公布在報紙和社區告示,會吹號角宣布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的本意,是要以色列人不工作、不買賣,好好休息,專心地與家人相處,表示忠心服從上帝,猶太教的宗教教師拉比們,把誡命延伸到只要任何可能可以視為「作工」的行為,都被嚴格禁止,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通常星期五和假日前夕下午三點左右,商店就會準備打烊,若在安息日開張,就會被開罰單,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之後,上帝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安息年(第7年)、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第50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的意義在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1)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創世記2章:1-3節)

2)到新天新地之後敬拜上帝的日子。(以賽亞書66章:22-24節)

3)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此外,猶太重要的節期還包括逾越節、五旬節和贖罪日等,在台北猶太教會堂之安息日舉行為星期五日落時分至19:30,星期六上午 9:00-11:40,以及日落時分至19:30,其中之一的地點為: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4號。

      

      

參考書目: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作者:佛蘭克.赫爾,譯者:徐

        世明,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作者:塔爾萊特.赫里姆,出版社:霍克 

      ,出版日期:2004/12/28

《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作者:麥可.萊特曼,出版社:樂果文化,出版日期:2013/03/13

《不可思議的猶太人》,作者:顧駿,出版社:潮21Book,出版日期:2016/12/07

《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WHY ARE JEWS SUCCESSFUL),作者:尼凱米亞.羅

        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譯者:梁永安,出版社:立緒,出版日期:2014/03/13

《猶太信仰之旅》(Living Judaism),作者: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橄欖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4/25

《塔木德精要》,作者: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 ),啟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你們不可行不義,要用公道天平、公道砝碼、公道升斗、公道秤。

24129577_1794083133937243_7410626459472669731_n  

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與參考書籍  

犹太的妥拉经卷-650x433  1MC014  getImage  getImage  

636161917535547500 

 

  

getImage    

 猶太文化的特色 

  jb0z4610134416  e3556975caf5e832  573384669_m    

    13102621_1197441490268080_1971797711443989469_n   13087477_1197441560268073_8073549506466534370_n  13133357_1197441596934736_5361341768208637339_n   

 

 Jewish calendar.jpg  1359434979-546675470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如果店主算不清賬,他的賬就會找他算賬。

 

 

 

 

 

 

        猶太文化插畫創作,是我繼塔羅牌插畫創作:偉特、托特、奧修禪卡、彩油塔羅,以及佛教、聖經、家族排列、卡巴拉72天使插畫創作,成立的第9個插畫創作網站,也是我近10年來,步上自娛娛人塗鴉之旅又一跳躍式的成長,猶太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好奇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術研究缺憾,於是重回我的母校,旁聽猶太文化課一年,終於了解猶太文化的歷史起源和發展,以及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和猶太文化的節期、人生禮儀、與日常生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完成了我多年的心願。

        首先,讓我們先由近而遠的來認識猶太文化的內涵,看看現代國家以色列的面貌,並先釐清一些名詞概念,希伯來(Hebrew)一詞是古代族群團體名稱,即以色列的前身,以色列(Israel)則具有不同含意,可以指人名如雅各的別稱、民族或國家名稱、有關這民族的統稱、現代國名,而與猶太(Jews)相近的猶大(Judah)一詞則包含不同意涵,可能是人名如雅各之子、族名、國名、地區名稱、公元前六世紀流亡歸回故鄉的族群團體名稱,眾所週知,中東地區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習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超過一甲子,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並給予猶太移民多數土地成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也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名字由來:「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聖經》《創世紀33章:18-20節》。

        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猶太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參見簡介條目)。

        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非常重視所謂的安息日,乃因上帝阿多乃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

        猶太人被稱為讀經的民族,特別是不斷地研讀《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兩部典籍,而塔木德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妥拉」,在塔木德典籍裡認為妥拉包含了天地造化,萬事萬物都在其中,「妥拉無所不包」,因為太陽底下每件事都有內在關連,而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妥拉滲透了生命的每個面向,賢士們也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活出妥拉,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深究,研讀《妥拉》和《塔木德》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的神學研究,也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導方針,是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典籍(《塔木德精要》,p167~171)。  

       在猶太人的用錢觀念中,普遍堅持錢不能隨便用,一定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對錢財必須具有愛惜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猶太人經商致富的秘訣,不單是會做生意,他們還善於節儉,他們的金錢觀,可以從猶太人的格言中看出:

一、賺錢不難,用錢不易。

二、本金得到安全保障的投資,才是一流的投資。

三、不要讓自己的支出超過自己的收入。

四、讚美富人並不是讚人,而是讚美錢。

五、金錢可能是不慈悲的主人,但卻是能幹的傭人。

(《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p151~162)

        創作《塔木德》:如果店主算不清賬,他的賬就會找他算賬這幅畫,是有一個店家的老闆娘,在她的店內認真地看著店內陳列的商品,一手還高舉著計算機盤算著。

       簡介《塔木德》:塔木德的意思是偉大的研究,它的誕生是源自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滅之後,許多有影響力的猶太賢者,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神學研究,在西元2世紀至6世紀間編纂了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即所謂的《塔木德》,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針,將近2000年到處流浪散居的猶太人,凝聚了起來,使其文化得以傳承,民族得以生存,對教育的重視,也使以色列國在許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矛,《塔木德》是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之路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意涵,《塔木德》中有以下幾句格言:“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 這是猶太民族關注的重點、“如果折斷了一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你折斷了兩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他們處世是很實際的、“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即是要你超越與生俱來的局限。

        簡介希伯來經典:廣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s)包含猶太教傳統不同的經書,例如《他納赫》(Tanakh)、《塔木德》(Talmud)或《米大示》(Midrash)等,狹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指《他納赫》,它在基督教被稱為《舊約聖經》,《他納赫》和《塔木德》兩部經典形成猶太教最重要的經書:前者是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後者是口傳的妥拉(oral Torah) ,兩者構成拉比猶太教的雙重妥拉(double Torahs) ,《他納赫》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是猶太教信徒生活中實用的經書,這兩部經典影響後來的猶太文化深遠。

        簡介《妥拉》:《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希臘)兩希(希伯來、希臘)文化影響世界文明深遠,在希伯來文化中《妥拉》/ 《摩西五經》尤其扮演重要角色,這部經典不只構成猶太教信仰的核心,亦是基督教舊約聖經的重要部份,其中有些人物與主題也出現在伊斯蘭宗教的可蘭經裡,認識《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主題與內容有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三大一神宗教共同的基礎及其不同的特色,妥拉的重要性優於《他納赫》的先知書與聖卷。

        簡介阿多乃(Adonay):猶太人忌諱直呼上帝之名,因此以 Adonay意為「我的主」或 leshem意為「這名字」來尊稱上帝,而在書寫上猶太人通常用G-d而不寫God,基督教稱呼上帝之名為「耶和華」或 Yahweh雅威,伊斯蘭稱呼上帝為安拉Allah,來自al ’ilah = the God,把上帝的名字譯為“耶和華”,這純粹是基督教的稱謂,在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名字以4個輔音字母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或I Will Be) ,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作為《舊約》之後,把上帝的名字誤讀為“耶和華”,猶太人並不認同“耶和華”的稱謂。

        簡介猶太的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語是 ‫קַבָּלָה,Kabbalah字面意思是「接受/接受傳統」是一個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是猶太的哲學觀,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這些學說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卡巴拉(Kabbalah)藉由在神與人之間形成10個區隔來詮釋無限上帝(Ein Sof)與有限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冥想、祈禱,可與神連結並堅信人類的道德精神終將戰勝邪惡。

       卡巴拉神祕主義是經過猶太歷史長期孕育,根源於希伯來聖經,《妥拉》(Torah)是其第一部分,《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是用神祕主義來詮釋《妥拉》的,卡巴拉神祕主義因《光輝之書》出版開啟了神祕主義詮釋哲學與猶太生活教導的運動,從四千年前的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就寫了一本名叫《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的著作,接下來的重要的作品是寫於至今3500 年前的《妥拉》(Torah)即《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以及作於西元2 世紀的《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光輝之書》之後是16 世紀著名的Ari 的《生命之樹》等著作,到了20 世紀出現的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的著作,他被人尊稱為巴拉蘇拉姆(BaalSulam),意思是階梯的主人,以其撰寫了《光輝之書》的階梯(Sulam)注釋而聞名於世。

        簡介猶太人:希伯來語: ‫יְהוּדִים,猶太人(Jews)是猶大人的後代,公元前五、四世紀之後的族群名稱,延續至現今,猶太民族是分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要皈依猶太教的外族人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猶太民族或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這三位男祖先名字分別為亞伯拉罕(原稱亞伯蘭)、以撒和雅各(後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四位女祖先的名字為撒拉(原稱撒萊)、利百加、利亞與拉結,阿多乃與以色列民族立約,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又將撒萊改名為撒拉(意思為「多國之母」),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 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 ,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簡介猶太安息日(Shabat) :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安息日的希伯來文唸做Shabat,每周的第七天為安息日,猶太節慶亦被稱作安息日,而當節日和每周的安息日在同一天,就叫做大安息日,每個禮拜一回的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前開始,一直到隔天星期六的第三個星顯現結束,現代以色列安息日開始的時間,會公布在報紙和社區告示,會吹號角宣布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的本意,是要以色列人不工作、不買賣,好好休息,專心地與家人相處,表示忠心服從上帝,猶太教的宗教教師拉比們,把誡命延伸到只要任何可能可以視為「作工」的行為,都被嚴格禁止,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通常星期五和假日前夕下午三點左右,商店就會準備打烊,若在安息日開張,就會被開罰單,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之後,上帝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安息年(第7年)、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第50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的意義在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1)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創世記2章:1-3節)

(2)到新天新地之後敬拜上帝的日子。(以賽亞書66章:22-24節)

(3)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此外,猶太重要的節期還包括逾越節、五旬節和贖罪日等,在台北猶太教會堂之安息日舉行為星期五日落時分至19:30,星期六上午 9:00-11:40,以及日落時分至19:30,其中之一的地點為: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4號。

      

      

參考書目: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作者:佛蘭克.赫爾,譯者:徐世

       明,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作者:塔爾萊特.赫里姆,出版社:霍克 ,出版  

       日期:2004/12/28。

   《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作者:麥可.萊特曼,出版社:樂果文化,出版日期:2013/03/13。

   《不可思議的猶太人》,作者:顧駿,出版社:潮21Book,出版日期:2016/12/07。

   《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WHY ARE JEWS SUCCESSFUL?),作者:尼凱米亞.羅森

      伯格(Nechemia Rotenberg),譯者:梁永安,出版社:立緒,出版日期:2014/03/13。

   《猶太信仰之旅》(Living Judaism),作者: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橄欖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4/25。

   《塔木德精要》,作者: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 ),啟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如果店主算不清賬,他的賬就會找他算賬。

23915985_1790450267633863_4554197128983352770_n  

 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與參考書籍  

犹太的妥拉经卷-650x433  1MC014  getImage  getImage  

636161917535547500 

 

  

getImage    

 猶太文化的特色 

  jb0z4610134416  e3556975caf5e832  573384669_m    

    13102621_1197441490268080_1971797711443989469_n   13087477_1197441560268073_8073549506466534370_n  13133357_1197441596934736_5361341768208637339_n   

 

 Jewish calendar.jpg  1359434979-546675470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得到太多,必有所失。

 

 

 

 

        猶太文化插畫創作,是我繼塔羅牌插畫創作:偉特、托特、奧修禪卡、彩油塔羅,以及佛教、聖經、家族排列、卡巴拉72天使插畫創作,成立的第9個插畫創作網站,也是我近10年來,步上自娛娛人塗鴉之旅又一跳躍式的成長,猶太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好奇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術研究缺憾,於是重回我的母校,旁聽猶太文化課一年,終於了解猶太文化的歷史起源和發展,以及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和猶太文化的節期、人生禮儀、與日常生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完成了我多年的心願。

       首先,讓我們先由近而遠的來認識猶太文化的內涵,看看現代國家以色列的面貌,並先釐清一些名詞概念,希伯來(Hebrew)一詞是古代族群團體名稱,即以色列的前身,以色列(Israel)則具有不同含意,可以指人名如雅各的別稱、民族或國家名稱、有關這民族的統稱、現代國名,而與猶太(Jews)相近的猶大(Judah)一詞則包含不同意涵,可能是人名如雅各之子、族名、國名、地區名稱、公元前六世紀流亡歸回故鄉的族群團體名稱,眾所週知,中東地區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習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超過一甲子,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並給予猶太移民多數土地成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也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名字由來:「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聖經》《創世紀33章:18-20節》。

        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猶太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參見簡介條目)。

        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非常重視所謂的安息日,乃因上帝阿多乃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

        猶太人被稱為讀經的民族,特別是不斷地研讀《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兩部典籍,而塔木德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妥拉」,在塔木德典籍裡認為妥拉包含了天地造化,萬事萬物都在其中,「妥拉無所不包」,因為太陽底下每件事都有內在關連,而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妥拉滲透了生命的每個面向,賢士們也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活出妥拉,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深究,研讀《妥拉》和《塔木德》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的神學研究,也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導方針,是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典籍(《塔木德精要》,p167~171)。  

        做事專注,集中精力是猶太人的一個特徵,他們往往是集中精力攻克一個目標,猶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處的環境,普遍都能從小懷志,確立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正因如此,許多猶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時間和力量,去攻克一個目標,所以成功率比別人高,在人生的競賽場上,沒有確立目標,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猶太箴言中曾說道:「不要向一個散漫的人問如何完成工作,或向懶惰的人問如何完成要求嚴格的任務」、「要聽從自己的判斷,因為自己是最可信賴的,前提是你這時住在真理的屋子裏」(《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p228~234)。

       創作《塔木德》:得到太多,必有所失這幅畫,是有一個足球選手在足球場上追趕上了那一顆足球,然後即刻舉起腳來奮力一踢。

       簡介《塔木德》:塔木德的意思是偉大的研究,它的誕生是源自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滅之後,許多有影響力的猶太賢者,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神學研究,在西元2世紀至6世紀間編纂了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即所謂的《塔木德》,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針,將近2000年到處流浪散居的猶太人,凝聚了起來,使其文化得以傳承,民族得以生存,對教育的重視,也使以色列國在許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矛,《塔木德》是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之路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意涵,《塔木德》中有以下幾句格言:“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 這是猶太民族關注的重點、“如果折斷了一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你折斷了兩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他們處世是很實際的、“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即是要你超越與生俱來的局限。

       簡介希伯來經典:廣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s)包含猶太教傳統不同的經書,例如《他納赫》(Tanakh)、《塔木德》(Talmud)或《米大示》(Midrash)等,狹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指《他納赫》,它在基督教被稱為《舊約聖經》,《他納赫》和《塔木德》兩部經典形成猶太教最重要的經書:前者是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後者是口傳的妥拉(oral Torah) ,兩者構成拉比猶太教的雙重妥拉(double Torahs) ,《他納赫》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是猶太教信徒生活中實用的經書,這兩部經典影響後來的猶太文化深遠。

       簡介《妥拉》:《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希臘)兩希(希伯來、希臘)文化影響世界文明深遠,在希伯來文化中《妥拉》/ 《摩西五經》尤其扮演重要角色,這部經典不只構成猶太教信仰的核心,亦是基督教舊約聖經的重要部份,其中有些人物與主題也出現在伊斯蘭宗教的可蘭經裡,認識《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主題與內容有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三大一神宗教共同的基礎及其不同的特色,妥拉的重要性優於《他納赫》的先知書與聖卷。

      簡介阿多乃(Adonay):猶太人忌諱直呼上帝之名,因此以 Adonay意為「我的主」或 leshem意為「這名字」來尊稱上帝,而在書寫上猶太人通常用G-d而不寫God,基督教稱呼上帝之名為「耶和華」或 Yahweh雅威,伊斯蘭稱呼上帝為安拉Allah,來自al ’ilah = the God,把上帝的名字譯為“耶和華”,這純粹是基督教的稱謂,在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名字以4個輔音字母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或I Will Be) ,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作為《舊約》之後,把上帝的名字誤讀為“耶和華”,猶太人並不認同“耶和華”的稱謂。

       簡介猶太的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語是 ‫קַבָּלָה,Kabbalah字面意思是「接受/接受傳統」是一個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是猶太的哲學觀,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這些學說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卡巴拉(Kabbalah)藉由在神與人之間形成10個區隔來詮釋無限上帝(Ein Sof)與有限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冥想、祈禱,可與神連結並堅信人類的道德精神終將戰勝邪惡。

      卡巴拉神祕主義是經過猶太歷史長期孕育,根源於希伯來聖經,《妥拉》(Torah)是其第一部分,《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是用神祕主義來詮釋《妥拉》的,卡巴拉神祕主義因《光輝之書》出版開啟了神祕主義詮釋哲學與猶太生活教導的運動,從四千年前的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就寫了一本名叫《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的著作,接下來的重要的作品是寫於至今3500 年前的《妥拉》(Torah)即《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以及作於西元2 世紀的《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光輝之書》之後是16 世紀著名的Ari 的《生命之樹》等著作,到了20 世紀出現的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的著作,他被人尊稱為巴拉蘇拉姆(BaalSulam),意思是階梯的主人,以其撰寫了《光輝之書》的階梯(Sulam)注釋而聞名於世。

       簡介猶太人:希伯來語: ‫יְהוּדִים,猶太人(Jews)是猶大人的後代,公元前五、四世紀之後的族群名稱,延續至現今,猶太民族是分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要皈依猶太教的外族人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猶太民族或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這三位男祖先名字分別為亞伯拉罕(原稱亞伯蘭)、以撒和雅各(後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四位女祖先的名字為撒拉(原稱撒萊)、利百加、利亞與拉結,阿多乃與以色列民族立約,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又將撒萊改名為撒拉(意思為「多國之母」),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 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 ,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簡介猶太安息日(Shabat) :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安息日的希伯來文唸做Shabat,每周的第七天為安息日,猶太節慶亦被稱作安息日,而當節日和每周的安息日在同一天,就叫做大安息日,每個禮拜一回的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前開始,一直到隔天星期六的第三個星顯現結束,現代以色列安息日開始的時間,會公布在報紙和社區告示,會吹號角宣布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的本意,是要以色列人不工作、不買賣,好好休息,專心地與家人相處,表示忠心服從上帝,猶太教的宗教教師拉比們,把誡命延伸到只要任何可能可以視為「作工」的行為,都被嚴格禁止,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通常星期五和假日前夕下午三點左右,商店就會準備打烊,若在安息日開張,就會被開罰單,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之後,上帝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安息年(第7年)、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第50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的意義在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1)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創世記2章:1-3節)

(2)到新天新地之後敬拜上帝的日子。(以賽亞書66章:22-24節)

(3)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此外,猶太重要的節期還包括逾越節、五旬節和贖罪日等,在台北猶太教會堂之安息日舉行為星期五日落時分至19:30,星期六上午 9:00-11:40,以及日落時分至19:30,其中之一的地點為: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4號。

      

      

參考書目: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作者:佛蘭克.赫爾,譯者:徐世明,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作者:塔爾萊特.赫里姆,出版社:霍克 ,出版日期:2004/12/28。

   《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作者:麥可.萊特曼,出版社:樂果文化,出版日期:2013/03/13。

   《不可思議的猶太人》,作者:顧駿,出版社:潮21Book,出版日期:2016/12/07。

   《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WHY ARE JEWS SUCCESSFUL?),作者:尼凱米亞.羅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譯者:梁永安,出版社:立緒,出版日期:2014/03/13。

   《猶太信仰之旅》(Living Judaism),作者: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橄欖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4/25。

   《塔木德精要》,作者: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 ),啟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得到太多,必有所失。

23755822_1788298031182420_8029886474830054355_n  

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與參考書籍  

犹太的妥拉经卷-650x433  1MC014  getImage  getImage  
636161917535547500 

 

 

 

 

 

 

 

 getImage   

猶太文化的特色 

  jb0z4610134416  e3556975caf5e832  573384669_m    

    13102621_1197441490268080_1971797711443989469_n   13087477_1197441560268073_8073549506466534370_n  13133357_1197441596934736_5361341768208637339_n  

 

 

 Jewish calendar.jpg  1359434979-546675470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也不要被命運所左右。

 

 

 

 

 

        猶太文化插畫創作,是我繼塔羅牌插畫創作:偉特、托特、奧修禪卡、彩油塔羅,以及佛教、聖經、家族排列、卡巴拉72天使插畫創作,成立的第9個插畫創作網站,也是我近10年來,步上自娛娛人塗鴉之旅又一跳躍式的成長,猶太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好奇又不得其門而入的學術研究缺憾,於是重回我的母校,旁聽猶太文化課一年,終於了解猶太文化的歷史起源和發展,以及現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緊張關係,和猶太文化的節期、人生禮儀、與日常生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完成了我多年的心願。

       首先,讓我們先由近而遠的來認識猶太文化的內涵,看看現代國家以色列的面貌,並先釐清一些名詞概念,希伯來(Hebrew)一詞是古代族群團體名稱,即以色列的前身,以色列(Israel)則具有不同含意,可以指人名如雅各的別稱、民族或國家名稱、有關這民族的統稱、現代國名,而與猶太(Jews)相近的猶大(Judah)一詞則包含不同意涵,可能是人名如雅各之子、族名、國名、地區名稱、公元前六世紀流亡歸回故鄉的族群團體名稱,眾所週知,中東地區的紛爭一直以來都是難解的習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超過一甲子,在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並給予猶太移民多數土地成立以色列,原本的巴勒斯坦居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鄰近的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也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名字由來:「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與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記載在《聖經》《創世紀33章:18-20節》。

       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猶太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參見簡介條目)。

        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非常重視所謂的安息日,乃因上帝阿多乃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

        猶太人被稱為讀經的民族,特別是不斷地研讀《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兩部典籍,而塔木德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妥拉」,在塔木德典籍裡認為妥拉包含了天地造化,萬事萬物都在其中,「妥拉無所不包」,因為太陽底下每件事都有內在關連,而將妥拉喻為構築宇宙的藍圖,宗教律法、風俗、習慣、技藝、醫術、人性、語言、倫理皆是妥拉,也都是塔木德要探索的課題,妥拉滲透了生命的每個面向,賢士們也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活出妥拉,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深究,研讀《妥拉》和《塔木德》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的神學研究,也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導方針,是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典籍(《塔木德精要》,p167~171)。

        猶太人不管是從事商業、政治、科學研究,都首重人生目標的設定,唯有先確立目標,才能全力以赴而終至成功,猶太人從小就被灌輸要有獨立自救的意識,長期的流浪和居無定所,加上歧視和壓迫,使他們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樹立一種獨立的生命意識。歷盡滄桑的猶太人,於1948年才在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以色列國,當初自然資源貧乏,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現在的以色列已躋身世界經濟先進國家的行列,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是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思考和關心的問題(《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p144~148)。

        創作《塔木德》: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也不要被命運所左右這幅畫,是有一個猶太的年輕人正在專注地埋頭努力做他手中的工作,他的頭頂上方出現希伯來文的塔木德字樣。

       簡介《塔木德》:塔木德的意思是偉大的研究,它的誕生是源自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滅之後,許多有影響力的猶太賢者,形成了一個以維護猶太教傳統精神價值為目標神學研究,在西元2世紀至6世紀間編纂了猶太教口傳律法集,即所謂的《塔木德》,成為猶太處世智慧的指針,將近2000年到處流浪散居的猶太人,凝聚了起來,使其文化得以傳承,民族得以生存,對教育的重視,也使以色列國在許多方面都名列世界前矛,《塔木德》是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之路 ,《塔木德》是一部猶太人生活規範的重要書籍,讓我們來體會其中的意涵,《塔木德》中有以下幾句格言:“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 這是猶太民族關注的重點、“如果折斷了一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兩條腿;如果你折斷了兩條腿,你就應該感謝上帝不曾折斷你的脖子。”鼓勵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能夠得到的東西,才有價值。”他們處世是很實際的、“超越別人,不如超越自我” ,即是要你超越與生俱來的局限。

       簡介希伯來經典:廣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s)包含猶太教傳統不同的經書,例如《他納赫》(Tanakh)、《塔木德》(Talmud)或《米大示》(Midrash)等,狹義的希伯來經典(Hebrew Scripture)指《他納赫》,它在基督教被稱為《舊約聖經》,《他納赫》和《塔木德》兩部經典形成猶太教最重要的經書:前者是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後者是口傳的妥拉(oral Torah) ,兩者構成拉比猶太教的雙重妥拉(double Torahs) ,《他納赫》是永恆的聖書,而《塔木德》是猶太教信徒生活中實用的經書,這兩部經典影響後來的猶太文化深遠。

        簡介《妥拉》:《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伯來、希臘)兩希(希伯來、希臘)文化影響世界文明深遠,在希伯來文化中《妥拉》/ 《摩西五經》尤其扮演重要角色,這部經典不只構成猶太教信仰的核心,亦是基督教舊約聖經的重要部份,其中有些人物與主題也出現在伊斯蘭宗教的可蘭經裡,認識《妥拉》(Torah)/《摩西五經》(Pentateuch)的主題與內容有助我們瞭解這世界三大一神宗教共同的基礎及其不同的特色,妥拉的重要性優於《他納赫》的先知書與聖卷。

        簡介阿多乃(Adonay):猶太人忌諱直呼上帝之名,因此以 Adonay意為「我的主」或 leshem意為「這名字」來尊稱上帝,而在書寫上猶太人通常用G-d而不寫God,基督教稱呼上帝之名為「耶和華」或 Yahweh雅威,伊斯蘭稱呼上帝為安拉Allah,來自al ’ilah = the God,把上帝的名字譯為“耶和華”,這純粹是基督教的稱謂,在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名字以4個輔音字母YHVH來表示,讀音為“雅衛”,含義為“我是”(I Am或I Will Be) ,基督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作為《舊約》之後,把上帝的名字誤讀為“耶和華”,猶太人並不認同“耶和華”的稱謂。

        簡介猶太的卡巴拉(Kabbalah):希伯來語是 ‫קַבָּלָה,Kabbalah字面意思是「接受/接受傳統」是一個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是猶太的哲學觀,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這些學說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卡巴拉(Kabbalah)藉由在神與人之間形成10個區隔來詮釋無限上帝(Ein Sof)與有限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冥想、祈禱,可與神連結並堅信人類的道德精神終將戰勝邪惡。

       卡巴拉神祕主義是經過猶太歷史長期孕育,根源於希伯來聖經,《妥拉》(Torah)是其第一部分,《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是用神祕主義來詮釋《妥拉》的,卡巴拉神祕主義因《光輝之書》出版開啟了神祕主義詮釋哲學與猶太生活教導的運動,從四千年前的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就寫了一本名叫《創造之書》(Sefer Yetzira)的著作,接下來的重要的作品是寫於至今3500 年前的《妥拉》(Torah)即《聖經》前五卷,又稱《摩西五經》,以及作於西元2 世紀的《光輝之書》(Book of Zohar),《光輝之書》之後是16 世紀著名的Ari 的《生命之樹》等著作,到了20 世紀出現的卡巴拉學家,耶胡達‧阿斯拉格(Yehuda Ashlag)的著作,他被人尊稱為巴拉蘇拉姆(BaalSulam),意思是階梯的主人,以其撰寫了《光輝之書》的階梯(Sulam)注釋而聞名於世。

        簡介猶太人:希伯來語: ‫יְהוּדִים,猶太人(Jews)是猶大人的後代,公元前五、四世紀之後的族群名稱,延續至現今,猶太民族是分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都屬於猶太人,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 猶太教是維繫猶太人間的傳統宗教,它不鼓勵非猶太人外族皈依,要皈依猶太教的外族人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猶太民族或以色列民族的起源是根據《聖經》《創世紀12-50章》,以色列民族的開創族長包括三名男祖先和四名女祖先,這三位男祖先名字分別為亞伯拉罕(原稱亞伯蘭)、以撒和雅各(後與天使角力得勝改名以色列),四位女祖先的名字為撒拉(原稱撒萊)、利百加、利亞與拉結,阿多乃與以色列民族立約,將亞伯蘭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之父」),又將撒萊改名為撒拉(意思為「多國之母」),經過漫長的等待,撒拉終於生了一個 兒子,給他取名為以撒(意思是「他笑了」),以撒長大後,與利百加結婚,生下雙胞胎兒子,分別為他們取名為以掃和雅各。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 ,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簡介猶太安息日(Shabat) :希伯來語:‫שַׁבָּת,含有「休息,停止,終止」的意思,是猶太教每週一天的休息日,根據神的有關命令紀念神創世六日後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在摩西獲得的十誡中有明確指出,安息日的希伯來文唸做Shabat,每周的第七天為安息日,猶太節慶亦被稱作安息日,而當節日和每周的安息日在同一天,就叫做大安息日,每個禮拜一回的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前開始,一直到隔天星期六的第三個星顯現結束,現代以色列安息日開始的時間,會公布在報紙和社區告示,會吹號角宣布安息日的到來,安息日的本意,是要以色列人不工作、不買賣,好好休息,專心地與家人相處,表示忠心服從上帝,猶太教的宗教教師拉比們,把誡命延伸到只要任何可能可以視為「作工」的行為,都被嚴格禁止,以猶太教律法建國的以色列,通常星期五和假日前夕下午三點左右,商店就會準備打烊,若在安息日開張,就會被開罰單,遵守安息日是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二個月開始,上帝曉喻摩西,以色列人在每星期的第六天會獲得雙倍的嗎哪(上帝從天賜下的食物),從此摩西宣布在第七天要守安息日,之後,上帝在西乃山頒布律法,安息制度始形成,根據摩西律法所定的安息制度,以色列人在每七天一次的聖日、每年幾個特定的日子、每七年一次安息年(第7年)、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第50年),都必須守安息,猶太人每七天所守的安息日,按照猶太曆法,是從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當安息日開始時猶太教徒會點起蠟燭,而時間按當地日落時間而定,安息日的意義在塔納赫及和猶太教公禱書表示安息日有以下三個目的:

(1)記念創世記中記述上帝的創造和第七天竭工。(創世記2章:1-3節)

(2)到新天新地之後敬拜上帝的日子。(以賽亞書66章:22-24節)

(3)記念以色列人從古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申命記5章:15節)。

        此外,猶太重要的節期還包括逾越節、五旬節和贖罪日等,在台北猶太教會堂之安息日舉行為星期五日落時分至19:30,星期六上午 9:00-11:40,以及日落時分至19:30,其中之一的地點為: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4號。

      

      

參考書目: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作者:佛蘭克.赫爾,譯者:徐世明,出版社:智言館 ,出版日期:2014/04/01。

   《塔木德經商聖經:25封猶太人的賺錢錦囊》(TALMUD for Making Money),作者:塔爾萊特.赫里姆,出版社:霍克 ,出版日期:2004/12/28。

   《卡巴拉,科學及生命的意義》,作者:麥可.萊特曼,出版社:樂果文化,出版日期:2013/03/13。

   《不可思議的猶太人》,作者:顧駿,出版社:潮21Book,出版日期:2016/12/07。

   《猶太人為何成功?: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WHY ARE JEWS SUCCESSFUL?),作者:尼凱米亞.羅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譯者:梁永安,出版社:立緒,出版日期:2014/03/13。

   《猶太信仰之旅》(Living Judaism),作者: 魏道思拉比(Rabbi Wayne Dosick),橄欖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04/25。

   《塔木德精要》,作者:亞丁.史坦薩茲(Adin Even-Israel Steinsaltz ),啟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9-01。

 

 

 

 

 

 

 

 

 

 

 

 

芳的猶太文化插畫創作~《塔木德》: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也不要被命運所左右。

23915621_1787457577933132_124247455951653179_n  

 

猶太經典《妥拉》(Torah)和《塔木德》(Talmud)與參考書籍  

 

犹太的妥拉经卷-650x433  1MC014  getImage  getImage  
636161917535547500 

 

 

 

 

 

 

 

 getImage   

 

猶太文化的特色

 

  jb0z4610134416  e3556975caf5e832  573384669_m   

 

 

 

    13102621_1197441490268080_1971797711443989469_n   13087477_1197441560268073_8073549506466534370_n  13133357_1197441596934736_5361341768208637339_n  

 

 

 

 

 

 Jewish calendar.jpg  1359434979-546675470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