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化創意 (9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很多部分要歸功於其他心理治療類型,卻又遠大於這些加起來的總和。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1章論述家族系統如何運作時,強調海寧格家族排列理論的在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性: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很多部分要歸功於其他心理治療類型,卻又遠大於這些加起來的總和,家族系統排列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也是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強而有力的心理治療之一,能在一次為時也許只有二十分鐘的個案中,就披露家族與自己的深度真相,讓人生得到療癒、蛻變、解脫以及根本的改變變得更好

      海寧格是個受過正統訓練的心理分析師,他統合了幾種心理觀察的不同元素、家族系統理論,以及他當傳教士的那幾年,個人經驗到南非祖魯族(Zulu)處理家族內部人際關係的方法,加以整合,他從這些多樣的要素中創造出簡約、強而有力的治療形式,叫做「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或「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 (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29~31) 

      創作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很多部分要歸功於其他心理治療類型,卻又遠大於這些加起來的總和這幅畫,有一排像俄羅斯套娃一字排開的六個由大到小排列的娃娃,分別是胡塞爾、海寧格、薩提爾、莫雷諾、伯恩、佛洛伊德,還分別標示著他們的出生年份與創立的理論。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很多部分要歸功於其他心理治療類型,卻又遠大於這些加起來的總和。

20264925_1672014672810757_873139270299208115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溝通分析創建者艾瑞克·伯恩提出的「人生腳本」觀點,被海寧格的家排理論加以採納進而深化。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1章論述家族系統如何運作時,特別介紹影響海寧格家族排列理論的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人生腳本」(life script)創建者艾瑞克·伯恩:海寧格也援引加拿大裔精神科醫師、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創建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05.101970.07.15)的工作,他發現人人都有一本祕密的「人生腳本」(life script),並按照這個腳本活出人生,這個腳本創作於很久以前的童年,當這個腳本曝光、我們有意識地認知,就可以改變。艾瑞克·伯恩只是停留在人的一生裡,海寧格卻發現這個腳本可能源自幾代前的某人,我們承接了這個腳本,當成自己的,伯恩和海寧格發現了這部潛藏的人生腳本後,都介紹了「解決之道的句子」,助人跳脫腳本給人的圈禁(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30) 

       創作溝通分析創建者艾瑞克·伯恩提出的「人生腳本」觀點,被海寧格的家排理論加以採納進而深化這幅畫,「人生腳本」(life script)的創始人被一圈相機底片圍繞著,他的手上還拿著一本寫著「人生腳本」的書,書上有枝筆,筆的上面有個拿著奶瓶的孩童,他們的上方高掛著Life Script

      簡介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美國心理學家,1910年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魁北克,1970年因心臟病逝於加利福尼亞,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作家,他自幼就立志繼承父業,1935 年在麥吉爾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接著,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從事精神病學實習,實習結束后,應聘於紐約芒特宰恩醫院,成為一名醫生,期間曾接受過紐約精神分析學院的培訓,之後供職於舊金山精神分析學院,10 年後,與弗洛伊德運動分道揚鑣,伯恩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獨創的溝通分析治療體系,所謂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或稱交流分析、交往分析),是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其目的旨在從對當事人的自我心理狀態分析了解后,協助其認識現實,祛除幼稚衝動,學習成熟適應,從而重建自我永續的健康人生,TA 屬於集體治療體系,因其對處於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中的個體之間發生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而得名,這三種自我狀態是:兒童自我(指情感和慾望達到6歲以上程度的)、父輩自我(指父輩的價值和作用)、成年自我(指能在對先前發生的事情進行觀察的基礎上看待世界),相互平行的自我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我的兒童自我狀態與你的父輩自我狀態)最終幾乎總是不明確的,只有相互不平行的自我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交流(例如,在你的成年自我狀態與你的成年自我狀態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我的兒童自我狀態與你的父輩自我狀態之間的交流)。

       伯恩否認弗洛伊德關於同時存在著本我、超我和自我的說法,認為上述三種狀態均屬自我機能,構成上述理論基礎的是「腳本論」(類似於 A.阿德勒的生活風格),每個人在其早年生活中會不知不覺地鑄就一種他所經歷的「生活腳本」(life script),四種生活態度中的其中一種是假設「我的生活風格好(或不好),你的生活風格好(或不好)」。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腳本,同時又得到突破(時間和他人的注意),每個人都參與了交往規則,一旦不相適應的個體確認了「我的生活風格不好,你的好」,為了擺脫困境,他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風格,伯恩認為集體治療就是將相互作用保持在成年對成年自我的水平,他的做法是:先讓一組人對另一組人進行觀察,然後加入其中發表評議和意見,再把兩者的位置調換一下,例如:  一名酒鬼在接受治療前必須答應某些條件,他必須戒酒並定期服用相應藥物以示其誠意,這說明伯恩在治療探索中的基調,但徹底戒酒並非意味著已經治癒,只有當個體進行了充分的調整,擺脫了酒鬼的「生活腳本」,並恢復社交性飲酒之後,才能說是治好了,伯恩創辦的《相互作用分析》雜誌和國際相互作用分析協會一樣,一直致力於探索相互作用分析領域的知識。  

艾瑞克·伯恩著作:

心理治療中的相互作用分析》(1961)

組織與團體的結構和動力》(1963)

大眾的遊戲》(1964) 

團體處置的原則》(1966)

人類愛中的性》(1970)

寒暄后你說些什麼?》(1972)   

      簡介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德語),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猶太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發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1881年,佛洛伊德獲取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進入一家維也納醫院工作,期間仍未放棄在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方面的研究,這些臨床經驗為他將來對潛意識以及精神抑制機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學(一種提倡通過精神分析學家與病人的溝通來治療精神病例的學說)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儘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學後來有部份人認為並非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但激發了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病理學理論,在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佛洛伊德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他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利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如今其理論的大部分細節已經被心理學界拋棄,但理論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發展,而且對哲學、美學、社會學、文學、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響,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溝通分析創建者艾瑞克·伯恩提出的「人生腳本」觀點,被海寧格的家排理論加以採納進而深化。

 20292744_1669744183037806_6910003500795958002_n  

加拿大裔精神科醫師艾瑞克·伯恩,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人生腳本」(life script)創建者

 767431_0   TB198x_LpXXXXX3XpXXXXXXXXXX_!!0-item_pic  

猶太人的佛洛伊德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精神分析之父」

800px-Sigmund_Freud_LIFE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雅各布·莫雷諾發展出的心理劇(Psychodrama),也被海寧格的家族排列所吸納。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1章論述家族系統如何運作時特別介紹影響海寧格家族排列理論的雅各·莫雷諾(Jacob Levy Moreno),他是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劇療法的創始人,集體心理治療的先驅,他出生於1889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一個猶太家庭,心理劇(Psychodrama)屬集體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一種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發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戲劇,通過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自己以前的行為習慣。

      心理劇的方式是由一群參與者,包括案主本身,演出家族中的角色,彷彿在舞台表演一般,以戲劇方式帶出案主早年的情緒課題,試圖顯示並解決案主的問題,也往往能投影出比家族此刻的實際現況更好的解決之道、更正面的結果 (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29) 

       創作雅各·莫雷諾發展出的心理劇(Psychodrama),也被海寧格的家族排列所吸納這幅畫,心理劇(Psychodrama)的創始人,表情非常神氣驕傲的面對銀幕觀眾,他的旁邊還有一個開麥拉的板子,下方有一個調皮的小熊也拉著自己的臉皮,非常可愛討喜。

      簡介雅各·莫雷諾: Jacob Levy Moreno(1889.05.18 1974.05.14),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劇療法的創始人,集體心理治療的先驅,出生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一個猶太家庭,逝於美國紐約市的比肯(Beacon)鎮,家中有 6 個孩子,莫雷諾排行老大,1894 年全家移居到奧地利維也納,1909 年莫雷諾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原本主修數學和哲學,1912 年又轉讀醫學,1917 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很快成為米頓多夫(Mittendorf)一家兒童醫院的負責人,1919-1925莫雷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和沃斯勞(Voslau)擔任公共衛生的醫護人員,1925年移民至美國,1927 年莫雷諾獲得醫師執照,1928 年在紐約與擔任社工的比阿特麗斯(Beatrice Beecher)結婚,並成為美國正式公民,這場婚姻僅維持了 6 年,1931 年他以精神科醫師身份進入紐約市的新興監獄工作,他將犯人依社經背景、人格的特質、居住區域等的不同加以分類及配對,在此團體中莫雷諾想訓練他們如何與同組的另一個人相處及交往,直到這些犯人出獄,希望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回到真實的社區生活中,並建立支持系統讓他們可以與別人建立關係,這也是團體心理治療的起源,1933年他進入哈德森女子學校,他用角色訓練的方式幫助這些女孩可以學到一些良好的態度與行為,同時也運用社會關係測量診治來探討團體成員間的關係,並協助他們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這也是日後社會關係診治及角色訓練的正式起源,1936 年莫雷諾在美國紐約市北部的小鎮比肯開設了一家私人的精神科療養院,在此除了作心理劇,同時也是日後專業人員、導演訓練的所在地,19371938年,莫雷諾出任美國新社會研究學院教授,1938 年與小他23歲的弗洛倫絲(Florence Brige)結婚,婚後育有一女,兩人在 1948 年離婚,19391940 年莫雷諾受聘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2年,他成立了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和心理劇協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 ASGPP),1947 年後,他開始在歐洲各地推展其心理劇療法,1949年莫雷諾與哲卡(Zerka Toeman)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婚後他們育有一子,哲卡是莫雷諾事業上得力的助手,她協助莫雷諾在心理劇工作上的導演、教練,也協助莫雷諾整理文字著作,莫雷諾是心理劇療法的創造者,並因此而著名,心理劇(Psychodrama)屬集體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一種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發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戲劇,通過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自己以前的行為習慣,心理劇的目標是誘發患者的自發行為,以便直接觀察他的病情。       

      莫雷諾反對弗洛伊德研究非自然的夢境,以及在診所里用語言複述夢境的做法,與此相反,他十分強調自然環境中的活動或行為,包括角色訓練,他認為,在群全環境中具備一種「共鳴」的真實的雙向內聚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比簡單的移情和宣匯複雜得多,涉及認知、願望、慾望、選擇和行為等方面,莫雷諾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所保留,他一生僅見過弗洛伊德一次,但從他與弗洛伊德的對話中可看出他們對心理治療的根本差異點:「我僅見過弗洛伊德醫生一次。那是發生在 1912 年,當時我在維也納大學的精神科做事,參加了弗洛伊德的一場演講,他當時已結束他對某個夢的分析。學生們走了后,他詢問我的工作。我回答:『弗洛伊德教授,我要開始的正是您所捨棄的。您約見人們是在您所設計的辦公室內,我是在街上或他們的家中見他們,是在自然的情況中。您分析他們的夢,而我是想給他們再去作夢的勇氣。我教導人們如何扮演上帝。』弗洛伊德醫生看著我,似乎很困惑。」。

 

莫雷諾著作:

    《即興劇院》(1924)

    《心理劇》(1946)

    《群體心理治療初論》(1957)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

20264838_1669783866367171_7410123709244632794_n  

 

雅各·莫雷諾(Jacob Levy Moreno),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劇療法的創始人,集體心理治療的先驅

Jacob_Levy_Moreno   17_201701040810071lueT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1章論述家族系統如何運作時特別介紹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她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美國威斯康星州人,誕生於1916,1988年過世,她的祖母是來自德國的移民,薩提爾是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用學員演出家族中的情境,採象徵性的方式,剛開始她邀請案主的家族成員來進行,不過有一天某些家族成員沒來,不得不找陌生人來代表,發現到就算是別人站在這些人的位置上,也能夠確實感覺到家族成員本人會有的感覺。

     海寧格擷取薩提爾洞見中的精華,只用代表排列,代替家族成員本人,並讓代表在不受案主個人詮釋的影響下,自由遵循發自心中的感覺(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29~30) 

     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這幅畫,一個心理治療權威的女性,坐在辦公桌前,指導著在她前方的兩位心理劇代表。

     簡介薩提爾: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年6月26日~1988年9月10日)美國人,知名的社會工作者、家族治療的先驅,她的工作成果後來成為了今時今日的身心語言學的三個根本模式之一,國際家庭治療機構AVANTA亦是由她所創立,以推動她的研究成果。維琴尼亞·薩提爾在1916年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農戶誕生,她的兩位祖母都是來自德國的移民,她排行在家裡五個小孩的老大,她五歲的時候曾患盲腸炎,在醫院住了幾個月,1988年,薩提爾突然猝逝,當時她仍在參與研究工作,她離世後遺下700多頁手寫和用打字機打好的筆記,維琴尼亞在一九八一年開辦了一個國際夏日機構,亦稱過程社區,她的第一本著作《聯合家族治療》已經對整個心理治療領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八五年於亞利桑那州所舉行的「心理治療的演變」研討會中,維琴尼亞薩提爾說道︰「我在過程中看到了宇宙;我們正處於更富全人性的過程中;我們正站在某些新事物的開端,而不是終點上」。

薩提爾著作:

《家族治療模式》(Tht Satir Model ---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約翰貝曼(John Banmen),珍歌柏(Jane Gerber),瑪莉亞葛茉莉(Maria Goromi)著,譯者: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張老師文化出版, 1998/04/01。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Satir Step by Step: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維琴尼亞薩提爾,蜜雪兒鮑德溫,譯者:李瑞玲,黃繡,龔嫺紅,社:張老師文化出版,2001/04/30。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第一個觀察到人與人之間距離與姿勢,能夠暗示彼此關係的人。

 20246231_1669454916400066_8508532296594518180_n  

家族系統治療之母~薩提爾

VirginiaSatir  

 薩提爾著作:

getImage   tImage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排列中的「認同」:做家族系統排列時會去找出誰被排除、現在誰認同於受害者或加害者,看見行為的真正動機,就可以消除部分由認同而來的重擔。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 6章曾經論述到家族系統排列中的「認同」:做家族系統排列時會去找出誰被排除、現在誰認同於受害者或加害者,看見行為的真正動機,就可以消除部分由認同而來的重擔,「認同」是人們一種深度的無意識,且很大一部分未獲得認清的過程,當我們認同於某人,我無法清晰地看見他,因為我和他合而為一了,然而,當我有意識地抽身,看入我認同的人雙眼時,一切就改變了,和這個人的眼神直接接觸,迫使我看到我是不同的,將我帶到當下、真相,這樣的凝視使我跳出認同,認清自己和對方是兩個人,此時,也唯有此時,才有可能承認發生在此人身上的事,敬重他的命運或罪惡,這表示現在我可以全心全意相信,他有在不受我干預的情況下背負自己命運的權利,包括發生在他人生事件必須走過的痛苦此時都是相等的(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104~106) 

      創作家族系統排列中的「認同」:做家族系統排列時會去找出誰被排除、現在誰認同於受害者或加害者,看見行為的真正動機,就可以消除部分由認同而來的重擔這幅畫,一個高大的現代人低頭關注一群被關在囚車上愁苦的先人,在他們的上面浮現著「認同」兩個大字。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系統排列中的「認同」:做家族系統排列時會去找出誰被排除、現在誰認同於受害者或加害者,看見行為的真正動機,就可以消除部分由認同而來的重擔。

20155939_1668194219859469_8171387357135537548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排列如何看待「受害者」與「加害者」?如果一個家族成員犯罪,受害者會開始自動歸屬於這個家族,反之,亦然。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 6章曾經論述到家族系統排列中「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界定與關係:如果一個家族成員犯罪,受害者會開始自動歸屬於這個家族,反之,亦然,當一個人曾經加入過戰爭或集中營,和他一起的人會開始歸屬於他的家族,尤其是迫害者,任何一種有暴力或不公的威脅到生命的情況,都可能製造出這種連結,就個人良知與價值評斷的層面,家族成員自然會選邊站,指控、同情、認同某些涉入其中的人,而且排斥某些人,但在心智較深的層面,也就是集體潛意識裡,並沒有這樣的區分,集體良知只想要給每個人他的位置,想要讓每一個個體在沒有受到歧視的情況下被記得,就集體良知而言,每個兇手與受害者、每個劣勢者和暴君,歸屬的權利都是相等的(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100) 

       創作家族排列如何看待「受害者」與「加害者」?如果一個家族成員犯罪,受害者會開始自動歸屬於這個家族,反之,亦然這幅畫,是一個被關在牢籠裡的罪犯雙手握住鐵欄杆,看著外面來探望他的家族人群,在監牢的上面有一個象徵公平正義的天秤。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家族排列如何看待「受害者」與「加害者」?如果一個家族成員犯罪,受害者會開始自動歸屬於這個家族,反之,亦然。

20229059_1668157543196470_6493386752547231961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和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只有一種:真心誠意地敬重我所有的這一對父母。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4章提到和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只有一種:真心誠意地敬重我所有的這一對父母,當你敬重父母,你不只敬重你的母親、父親而已,也敬重了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所有先你而來的人,你向你的來處鞠躬,向帶你來這裡的人鞠躬,以深度的敬意向你生命的來源和源頭鞠躬,一直生父母的氣,想要父母有所不同的人,活在一種希望而非接納的狀況中,底下潛藏的是依賴和期待,基本上,是視自己為受害者,這讓自己處在一種無力的狀態,也就否定了改變的機會,而是將焦點放在自己得不到愛上,既然無法看清已經領受到的愛,也無法領受可能仍然會得到的愛,像這樣不斷渴求父母再做更多,就會繼續執著於他們 (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82~83) 

     創作和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只有一種:真心誠意地敬重我所有的這一對父母這幅畫,是一對父母牽著手站在大大的愛心前面,接受他們女兒低頭向他們鞠躬致意。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和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只有一種:真心誠意地敬重我所有的這一對父母。

20156175_1664305526915005_4057375609596934342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遭直系親屬性侵或亂倫,除了明顯的加害者,背後還有一個隱藏的加害者,忽略後者將無助於案主找到解決之道。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15章提到當女性案主遭遇亂倫性侵的個人歷史,通常可以觀察到兩件事:有一個明顯的加害者(父親),除了明顯的加害者,背後還有一個隱藏的加害者(母親),這個行為是經過父母彼此祕而不宣地同意了,在排列中看到,母親之所以默許,要不是她有離開現有家庭的傾向,就是沒有給先生性生活,或是兩者都有,因為母親常常背負了原生家庭的一些東西,把她拉離先生,所以關係出現失衡,這個女人無法或是不願意在關係中對等地給出自己,結果她或許在性方面拒絕了伴侶,為了平衡這種傾向,她無意識地給出女兒代替(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216~217) 

      創作遭直系親屬性侵或亂倫,除了明顯的加害者,背後還有一個隱藏的加害者,忽略後者將無助於案主找到解決之道這幅畫,是一個赤裸的父親向低頭哭泣的女兒伸出魔掌,母親則是默默無語地在一旁低頭做著針線活。

      簡介亂倫:亂倫是指傳統文化的倫理關係因為性行為而發生紊亂,在古代,不管是血親還是姻親,若發生性行為就屬於亂倫,甚至無任何親屬關係的師生之間性行為,也被視為亂倫,有關親屬間性行為的亂倫:近親性交(通姦)、近親性侵(強姦)、近親婚姻等,而近親性交血統較近的親屬男女兩性間的交合行為(無論合意或非合意),不管是合意性交或是非合意性交,只要對象上有這個問題就屬於亂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以重刑的,是因性侵害而發生的近親性交,爭議的是因雙方同意而發生的近親性交,親屬間性行為以外的亂倫:如師徒結婚,子弒父,臣篡帝位等,均屬廣義上的亂倫。

       對無能力反抗的親人進行強迫性交,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施以重刑,主因是在於強迫行為,而兩情相悅的近親對象,彼此性關係或婚姻關係是否能獲得社會認可,在各地存在著不同爭論,一些文化認為近親只包括有出生血緣的人,另一些文化則認為近親還包括領養得來的家人和姻親,近親性交,是指在近親之間所發生的性行為,但這種行為通常與近親婚姻混為一談,被視為是亂倫禁忌,性交的發生可分為合意性交與非合意性交(如強制性交、乘機性交等準強制性交犯罪行為),如非合意性交,必屬非法,在合意性交部分,在多數現代文化的道德觀無法接受,於重視人倫的中華文化圈,近親性交屬於亂倫的範圍,在法律面上,各地區採取的立場不同,有的採取放任的態度(如西班牙法國刑事法),有的採取制裁的態度(如香港德國刑事法),有的採取非刑事化的態度,而認為是需要治療的心理疾患(如羅馬尼亞刑事法),但因為各文化對性行為和近親定義不同,所以對近親性交的定義也有很大差異,參照東西方的文明史,可知近親性交,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卻又甚少提及,在有些社會如古埃及,兄妹、姊弟、父女、母子亂倫很常見,目的是為了保持皇家血統的純淨,近來性科學知識與尺度較為開放,以及男女平權觀念的普及,各國陸續對於近親性交開始有著手進行小規模的統計調查,在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影響力較大的國家中,近親性交的比率大約從3%到10%間,中東、非洲、印度等則可攀升到44%甚至大於50%,如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另有非因為文化或法律限制造成的近親性交,即近親性侵,如2010年索馬利亞發生飢荒,大批難民逃往肯亞,難民營發生了性侵婦女,並逼迫兄妹在大庭廣眾下性交的慘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十五歲以上的女性超過半數有被強迫性交、性虐待、近親性侵的經驗,在巴勒斯坦納卜勒斯省,由於以色列軍隊對居民的自由、財產、就業等作了很大限制,當地有著長期的文盲、貧窮、就業問題,近親性交與通婚也相當普遍。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遭直系親屬性侵或亂倫,除了明顯的加害者,背後還有一個隱藏的加害者,忽略後者將無助於案主找到解決之道。

20106838_1663047747040783_155527410312726213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病人才是他自己最好的醫生:疾病與家族的關聯,當靈魂的需求被忽略時,肉體便會忠實地哭喊出來。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1936年誕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醫學博士,擔任心臟科專科醫師,自1975年認識海寧格後,便投入了研究與發展家族排列的行列,直到1998年,退休後全心投入諮商工作,2010年出版《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與她指導的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1962年誕生於德國)合著此書,這本書整合西方醫療、心理學與家族排列的智慧結晶,得到海寧格的讚賞,是全世界第一本由醫師著手探討關於疾病與排列的權威性作品,在歐洲與美國,引起很大的迴響,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籍,曾經是心臟科專科醫師伊絲.庫什拉博士認為:病人才是他自己最好的醫生,當靈魂的需求被忽略時,肉體便會忠實地哭喊出來,對於疾病與家族的關聯,家族排列在針對每一個人釐清哪些是本質的核心議題方面,堪稱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這方法裡,潛意識的心智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系統性的牽連糾葛都是超乎我們意識層面所能觸及的,一個具有療癒力量的法門,能夠協將隱藏在黑暗中的事物帶入光明,在家族系統中,許多無形的連結,具有跨越許多世代的複雜影響,藉由家族排列,讓這些連結和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基本動力,化為肉眼可見,而這個排列過程本身,就能促使療癒發生(伊絲.庫什拉博士、克里斯帝.布魯格:《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p26~28) 。

    創作病人才是他自己最好的醫生:疾病與家族的關聯,當靈魂的需求被忽略時,肉體便會忠實地哭喊出來這幅畫,有一個奄奄一息男子躺在沙發椅上,他的旁邊有個插了紅十字旗子的骷髏頭,上方出現醫生耳提面命拿出一張寫紙寫著sick,最下方還有個變形的時鐘。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 1936年誕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醫學博士,擔任心臟科專科醫師,直到1998年,退休後全心投入諮商工作,自1975年認識海寧格後,便投入了研究與發展家族排列的行列,2010年出版《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整合西方醫療、心理學與家族排列的智慧結晶,得到海寧格的讚賞,是全世界第一本由醫師著手探討關於疾病與排列的權威性作品,在歐洲與美國,引起很大的迴響。

簡介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1962年誕生於德國,經過伊絲醫師的分享與指導,她發展出以寫作來推廣家族排列在醫療領域運用的興趣,《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集結了多次的訪問、研討和個案病史紀錄,馭繁於簡,幫助讀者認識家族排列運用在疾病議題的成就與可能性。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

《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病人才是他自己最好的醫生:疾病與家族的關聯,當靈魂的需求被忽略時,肉體便會忠實地哭喊出來。

20046317_1662166903795534_835126372389793158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排列釋放疾病業力What’s Out of Order Here?》,作者:伊絲.庫什拉博士(Dr.Ilse Kutschera)、克里斯帝.布魯格(Christine Brugger),譯者:張曉餘,生命潛能出版社,2010/05/03出版) 。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人類之所以需要家族系統排列治療,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試圖逃避自己行為帶來的責任。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的學生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1995年追隨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2008年出版《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這本書承接海寧格的思想論點並進一步做了更精闢的闡述與解說,是研究家族系統排列不可遺漏的參考書目,史瓦吉多在《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第5章提到「人類之所以需要家族系統排列治療,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試圖逃避自己行為帶來的責任。」一個男人使女人懷孕,就當爸爸了,一個女人懷孕,就當媽媽了,這些是事實,一個未經深思熟慮就墮胎的女人,可能會長出子宮頸癌,當作平衡其做作為的方法,然而我們不只被迫平衡我們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有人殺人,這件事必須如實地承認,殺人者需要被稱為兇手,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知道: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行動都有與之俱來的責任,沒有別人可以把它卸下,一旦接受這一點,就向集體法則臣服,內在會感到平靜 (史瓦吉多:《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p89~95) 。

    創作人類之所以需要家族系統排列治療,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試圖逃避自己行為帶來的責任這幅畫,是有一對男女伴侶不願面對他們墮胎亡故的孩子,這個墮胎早夭的孩子化成躺在地上哭泣的小天使,一直看著他的親生父母。

簡介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不安全的墮胎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由於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國每年人工流產至少1300萬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墮胎的歷史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國,人們對墮胎的反對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歐美國家低,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採取自願墮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計生部門實行強制墮胎(如殘疾等),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暴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墮胎爭論,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墮胎權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史瓦吉多:1957年生於德國,畢業於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從事治療師及助人工作已超過26年,1981年探索過各式各樣的靜心技巧,1995年,追隨「家族系統排列」創始者海寧格,於2000年開始帶領訓練課程,他把靜心與排列結合,他的排列帶著臣服與敬重切入主題,從2000年開始帶領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後,訓練超過十五個國家數百位治療師,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在印度國際成長中心多年擔任治療師的培訓計劃和統籌,代表作為:《愛的根源: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史瓦吉多在印度普那靜心村(Osho Meditation Resort),擔任治療師培訓計劃的統籌,此外在世界各地帶領課程。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人類之所以需要家族系統排列治療,是因為人類有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試圖逃避自己行為帶來的責任。

20106269_1658194747526083_4496049756004598056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家族系統排列參考書籍: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作者:史瓦吉多,譯者:林群華生命潛能出版社,2008/04/01出版)

getImage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要發展出平衡的自我,必須學會用雙腳站立。

 

 

 

 

   人類的系統包括了家庭、組織、企業,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與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雖然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是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尋求解決之道。

    在海寧格認為:當我們在工作上缺乏成功,並受失敗威脅時,透過排列工作會立即顯示出,家庭裡或者與有關人士的關係中懸而未解的事情,以及它對這個工作所造成的影響,若是在整體的生活中能夠一切井然就序,那連帶的我們職場生涯也會跟著到位(海寧格:《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p10)。

    海寧格的學生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認為: 要發展出平衡的自我,必須學會用雙腳站立,當一個人性格中有某個被禁,我們只會看到它的黑暗面,當我們侷限自己,只活出早年保護的那部分,成年生活就會跛腳,結果我們會想從「另一半」、人生伴侶、朋友、企業夥伴身上尋找另外一隻「腳」,這種外在的支持雖然很舒服,卻也讓我們產生依賴權,不會發展出自己的平衡(《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63~264)。

    創作要發展出平衡的自我,必須學會用雙腳站立這幅畫,有一女子雙手平舉單腳站立,有一隻眼睛還閉上。

    簡介系統:系統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有一則對系統下的定義是:“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一般系統論者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者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可說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在海寧格學生寫的《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一書中對「系統」的詮釋為:「系統就是好幾個元素,這些元素彼此相連關係不斷變動;一個元素一有改變,其他所有的元素都會同時改變。並非所有的技術系統都是這樣,但只要是活的系統必定如此系統包括人、組織和企業」(《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1)。

    簡介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糾葛」造成的,將「牽連糾葛」的原因顯露出來,就能找出化解之道,家族系統排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年,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海寧格的組織系統排列: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和家族系統排列有共同法則如,承認事實的原貌,還原的真相、人人都有歸屬的權利、先到者優先的序位法則、施與受的平衡法則等,這些法則常作為家族排列和組織排列工作中的指導原則,組織排列也叫做企業排列,可以在商務及企業領域運用,透過組織系統排列 (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揭開看不見的動力,隱形的系統法則牽動整個組織,找出商務系統的失衡點,發現阻礙進步的問題所在,找出解決方案,系統排列可以做為組織架構、用人及職務的調整,也可做為產品研發、市場反應的參考。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目:

《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出版日期:2010/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要發展出平衡的自我,必須學會用雙腳站立。

  3693529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性格系統的原則和人類系統一樣,都是按照某些保護並穩定系統,讓系統得以繼續發展的原則或規則在運作。

 

 

 

 

 

    人類的系統包括了家庭、組織、企業,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與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雖然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是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尋求解決之道。

    在海寧格認為:當我們在工作上缺乏成功,並受失敗威脅時,透過排列工作會立即顯示出,家庭裡或者與有關人士的關係中懸而未解的事情,以及它對這個工作所造成的影響,若是在整體的生活中能夠一切井然就序,那連帶的我們職場生涯也會跟著到位(海寧格:《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p10)。

    海寧格的學生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研究組織系統排列時就發現到:性格系統的原則和人類系統一樣,都是按照某些保護並穩定系統,讓系統得以繼續發展的原則或規則在運作,其原則有以下5項: (1)必須如實允許一切存在:比如有自信、積極、果決的人,心裡也有害羞、猶豫不決的聲音,我們必須允許這個部分存在,如果拒絕讓這個聲音存在,衝突勢所難免,一旦我們尊重這個聲音,它就能對整體做出貢獻(2)施與受的平衡:比如當行動派或完美主義者要求占用絕大部分的時間,內在的藝術鑑賞家或生活享受家能分到的時間就所剩無幾,長此以往,失衡的代價常是壓力過大引發的症狀及心因性疾病,有意識地將對立的部分取得更好的平衡是解決之道(3)歸屬的權利: 我們必須讓性格中每個部分都有說話的權利,如果性格裡較強勢的部分拒絕尊重這種權利,較弱的部分就會暗中破壞,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它有可能是以與壓力有關的心因性疾病,或是一連串無法解釋的惡運及失敗來展現,當你意識到這些被你放逐的部分是存在的,在內在系統中給它們位置和承認,它們就會變成你的資源(4)先來者的位階優於後到者:早期的個性比後來發展出的內在人物更加關鍵,後來才出現的強勢必須內在人物必須尊重早期的個性擁有優先的位階(5)對整體有最重要貢獻的部分優先:性格系統內在團隊裡對目前的生存最重要的成員,比負責較低職務的成員擁有更多的權力和影響力(《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68~271)。

    創作性格系統的原則和人類系統一樣,都是按照某些保護並穩定系統,讓系統得以繼續發展的原則或規則在運作這幅畫,有一人他的內在有5個不同的我,他的四周則是被5個原則所環繞著。

    簡介系統:系統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有一則對系統下的定義是:“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一般系統論者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論者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可說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在海寧格學生寫的《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一書中對「系統」的詮釋為:「系統就是好幾個元素,這些元素彼此相連關係不斷變動;一個元素一有改變,其他所有的元素都會同時改變。並非所有的技術系統都是這樣,但只要是活的系統必定如此系統包括人、組織和企業」(《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1)。

    簡介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糾葛」造成的,將「牽連糾葛」的原因顯露出來,就能找出化解之道,家族系統排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年,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海寧格的組織系統排列: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和家族系統排列有共同法則如,承認事實的原貌,還原的真相、人人都有歸屬的權利、先到者優先的序位法則、施與受的平衡法則等,這些法則常作為家族排列和組織排列工作中的指導原則,組織排列也叫做企業排列,可以在商務及企業領域運用,透過組織系統排列 (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揭開看不見的動力,隱形的系統法則牽動整個組織,找出商務系統的失衡點,發現阻礙進步的問題所在,找出解決方案,系統排列可以做為組織架構、用人及職務的調整,也可做為產品研發、市場反應的參考。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目:

《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出版日期:2010/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性格系統的原則和人類系統一樣,都是按照某些保護並穩定系統,讓系統得以繼續發展的原則或規則在運作。7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性格中的權力系統:,我是由好幾個「我」形成的。

 

 

 

 

    人類的系統包括了家庭、組織、企業,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與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雖然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是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尋求解決之道。

    在海寧格認為:當我們在工作上缺乏成功,並受失敗威脅時,透過排列工作會立即顯示出,家庭裡或者與有關人士的關係中懸而未解的事情,以及它對這個工作所造成的影響,若是在整體的生活中能夠一切井然就序,那連帶的我們職場生涯也會跟著到位(海寧格:《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p10)。

    海寧格的學生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研究組織系統排列時就發現到:每一個人的性格都由好幾個部分構成,人們在一生的軌道裡會形成好幾個「次要性格」性格都由部分構成,我是好幾個「我」,每個人的性格都這些次要性格組成,有時它們甚至會互相矛盾。

每一個人新生命都是獨一無二,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時都有一個讓他成為個體的心靈特質,新生命無法保護自己,很脆弱,完成仰賴別人的照顧,性格的起始是為確保生存,當小孩逐漸適應生活環境後,性格還會進一步發展出好幾個不同的部分,有些強,有些弱,各有特色與能力(《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57~264)。

    創作性格中的權力系統:,我是由好幾個「我」形成的這幅畫,有一孩童坐在餐桌前嗷嗷待哺,他的母親則在一旁看護著他,孩童的上方有一隻大手五個指頭間挾著4個人臉不同的表情。

    簡介系統:系統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有一則對系統下的定義是:“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一般系統論者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論者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可說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在海寧格學生寫的《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一書中對「系統」的詮釋為:「系統就是好幾個元素,這些元素彼此相連關係不斷變動;一個元素一有改變,其他所有的元素都會同時改變。並非所有的技術系統都是這樣,但只要是活的系統必定如此系統包括人、組織和企業」(《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1)。

    簡介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糾葛」造成的,將「牽連糾葛」的原因顯露出來,就能找出化解之道,家族系統排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年,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海寧格的組織系統排列: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和家族系統排列有共同法則如,承認事實的原貌,還原的真相、人人都有歸屬的權利、先到者優先的序位法則、施與受的平衡法則等,這些法則常作為家族排列和組織排列工作中的指導原則,組織排列也叫做企業排列,可以在商務及企業領域運用,透過組織系統排列 (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揭開看不見的動力,隱形的系統法則牽動整個組織,找出商務系統的失衡點,發現阻礙進步的問題所在,找出解決方案,系統排列可以做為組織架構、用人及職務的調整,也可做為產品研發、市場反應的參考。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目:

《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出版日期:2010/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性格中的權力系統:,我是由好幾個「我」形成的。

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恐懼」:始終放眼於未來,總是附帶著某個心念印象。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而《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是海寧格先生另外一本屬於靜心冥想的書,本篇「恐懼」:始終放眼於未來,總是附帶著某個心念印象,就是來自《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恐懼,害怕未來會發生某些事情,我們也很怕失去,尤其是失去安全感,以及深愛的人,由於恐懼始終放眼於未來,因此我們根本無法面對它,因為到目前為止它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面對恐懼,我們會採取各式各樣的防範措施,不過這所有的防範措施只是餵養了恐懼,無法將之驅除,因為堡壘吸引敵人,沒有堡壘的地方就不會吸引敵人現身,解恐懼之毒靠的是「信心」。

       生命對我們是立意良善的,如果我們對別人好心好意,他們也會傾向善意回應,要克服「恐懼、懷疑」的心念印象,只有「信心和愛」的心念印象(《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p204~205)。

     創作「恐懼」:始終放眼於未來,總是附帶著某個心念印象這幅畫,是有一位面帶疑惑恐懼站在框架之中的女子,她局促不安地將一隻手放在頭上,另一隻手擺出拒絕的手示,皺著眉頭看向未來,她的背後有個城堡以及倒著的愛心圖案。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恐懼」:始終放眼於未來,總是附帶著某個心念印象。

19059890_1622213994457492_5243797616405742561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聲明放棄」:「罪惡感」和「清白感」。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而《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是海寧格先生另外一本屬於靜心冥想的書,本篇「聲明放棄」:「罪惡感」和「清白感」就是來自《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罪惡感」和「清白感」這兩種處境下,讓我們強烈感受到「小我」,會以最確切的方式了解到「自己和他人是分裂的」,也會以最果斷的方式和萬事萬物背後運作的心靈力量切割,無論是「罪惡感」或是「清白感」,都是遠離「臣服於更偉大的力量」,走向「優越感」。

       偉大的力量令事情在該發生時發生,而小我的想法、渴望、願望、恐懼也在此告終,當分別消失了,我們再也不和任何事、任何人分裂,我們和其他人一同被偉大的力量驅動著、承載著,那個力量超越善惡,按照萬事萬物原來的樣子驅動著它們,無論命運如何安排,二分法在此已經失去意義,沒有好壞,沒有偉大和渺小,沒有選擇和拒絕,全都超越小我,超越生死 (《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p214~215)。

     創作「聲明放棄」:「罪惡感」和「清白感」這幅畫,是有一位歐洲古代非常有權勢的大人物,他充滿自信手背在後面握著一個告示牌挺立地站著,告示牌上寫著放棄:「小我」、「罪惡感」、「清白感」、「恐懼」、「渴望」、「二分法」。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聲明放棄」:「罪惡感」和「清白感」。

19145707_1622130624465829_7986724329320500882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金錢觀點:金錢是有靈魂的,是一種精神物質,是愛的結果。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金錢是我們努力達成目標後的報償,當人們因努力得到成功而獲取金錢,金錢會愛他們,因為這是他們努力得來的,所以金錢會留在他們身邊,當在組織或公司工作,公司賺錢的手法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公司是透過服務來賺錢,它會是一循環,透過金錢,有些事物被啟動了,金錢為它帶來生命,並使生命延續,當我們把這份愛放在心裡,我們就能變得富有,「窮人受到祝福」是一個很奇怪的基督教觀點,只有窮人也變為富有時上帝才因此感到高興,窮人會窮困是因為他們蔑視金錢的神聖,當金錢以服務生命為用途被花費時,它就是在上帝的服務之中,奉獻給上帝(《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p185~187)

          創作海寧格的金錢觀點:金錢是有靈魂的,是一種精神物質,是愛的結果這幅畫,是有一位打扮華麗性感的女子舞動著身軀,頭上頂著愛心圖樣,左右伸展開來的雙手,握著錢幣與大把鈔票。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1216-,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48日-19384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奧伊根·芬克、馬丁·海德格爾、·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轉移和反轉移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inferiority,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金錢觀點:金錢是有靈魂的,是一種精神物質,是愛的結果。

19059510_1622303931115165_560262734633560197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人類系統是按照平衡原則在運作的平衡是更高的原則,所以誠實終究會有好報

  

 

 

 

      人類的系統包括了家庭、組織、企業,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其中包括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與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雖然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是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尋求解決之道。

      在海寧格認為:當我們在工作上缺乏成功,並受失敗威脅時,透過排列工作會立即顯示出,家庭裡或者與有關人士的關係中懸而未解的事情,以及它對這個工作所造成的影響,若是在整體的生活中能夠一切井然就序,那連帶的我們職場生涯也會跟著到位(海寧格:《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p10)。

      海寧格的學生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研究組織系統排列時就論述到在職場上隱而不見的律則:人類系統是按照平衡原則在運作的,良好的平衡終究比奸詐好,平衡是更高的原則,不能只看短期,它需要時間,狡黠竊賊都生活在稚氣的幻想裡,每件事都有代價,沒有人可以不用支付,就算隱藏得最精明的帳目,偽裝得最好的賄賂,有朝一日終將浮出檯面,如果你選擇不相信,最後傷到的會是你自己,如果你承認它,有一天你會更加成功,大自然生態的平衡就是最好的例證,當自然資源被人類過份剝削,都在回歸平衡時付出極高的代價(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35)

       創作人類系統是按照平衡原則在運作的平衡是更高的原則,所以誠實終究會有好報這幅畫,特別凸顯誠實終究會有好報這幾個大字。

      簡介系統系統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有一則對系統下的定義是:“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一般系統論者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論者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可說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

      在海寧格學生寫的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一書中對「系統」的詮釋為:「系統就是好幾個元素,這些元素彼此相連關係不斷變動;一個元素一有改變,其他所有的元素都會同時改變。並非所有的技術系統都是這樣,但只要是活的系統必定如此系統包括人、組織和企業」(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p21)

      簡介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糾葛」造成的,將「牽連糾葛」的原因顯露出來,就能找出化解之道,家族系統排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年,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海寧格的組織系統排列: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和家族系統排列有共同法則如,承認事實的原貌,還原的真相、人人都有歸屬的權利、先到者優先的序位法則、施與受的平衡法則等,這些法則常作為家族排列和組織排列工作中的指導原則,組織排列也叫做企業排列,可以在商務及企業領域運用,透過組織系統排列 (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揭開看不見的動力,隱形的系統法則牽動整個組織,找出商務系統的失衡點,發現阻礙進步的問題所在,找出解決方案,系統排列可以做為組織架構、用人及職務的調整,也可做為產品研發、市場反應的參考。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Organization Constellation)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目:

 隱形的權力線:企業與組織的系統排列》,作者:克勞斯.霍恩(Klaus P. Horn)、雷吉娜‧布克(Regine Brick),出版日期:2010/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組織系統排列插畫創作~人類系統是按照平衡原則在運作的平衡是更高的原則,所以誠實終究會有好報

 18699990_1605867052758853_1150514341647914819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組織系統排列的參考書籍

2014941053078b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離開自己的家鄉,就像離開自己的母親一樣,必須回去面對這一切,才能贏得生命的力量。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人只有自己所屬的地方能夠得到發展,離開家鄉無法真正融入新的國度,但也有些狀況是人必須離開自己的家鄉,案主們只有回到故鄉的位置上覺得舒服自在,因為背負跟自己同血緣族群的命運,就跟背負自己的家族命運道理相同,人不可能拋棄逃離自己的命運,置之不顧,唯有背負承擔了命運,內在才會得到成長,也才能重新贏回自己的祖國故鄉,「我必須回去」這句話也跟內在心靈相連結了,這就是一個具有療效的診療 (《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p116~119) 。

      創作離開自己的家鄉,就像離開自己的母親一樣,必須回去面對這一切,才能贏得生命的力量這幅畫,是在「回去面對自己的家鄉!」這句話的下面佈滿了許多國家的國旗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離開自己的家鄉,就像離開自己的母親一樣,必須回去面對這一切,才能贏得生命的力量。

18194018_1573540085991550_6596128361037557989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知識結構與家排理論內涵腳本分析是絕對重要的里程碑。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是要在直觀中瞥見本質,通過探究問題的根源和找出解決方法,在實際運作上,要做到超越個體與家族,去觸及更偉大的靈魂。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台大讀研究所時,主修了許多歐洲社會科學方法論,研讀了大量這一方面的書籍,現在進入家族排列系統領域,像是復習和落實操作此一哲學方法論~存而不論,回到本質的現象學方法,介於哲學和心理學之間,使二者之間有了對話與相互支援的機制。

      海寧格認為腳本分析對他來說是絕對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而透過精神分析讓他正確理解抗拒及投射的觀念,在他花一年時間進修心理分析讀遍佛洛依德所有的曠世鉅作,但對他來說腳本分析比心理分析對他影響更大,認為腳本分析是如此的多變化、層次多元、豐富有趣,可看進命運的角度及觀點又比心理分析來的透徹有深度,此外他還在1973年從德國前往美國的洛杉磯和丹佛跟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亞瑟·雅諾夫(Arthur Janov,1924年8月21日)學習了9個月原始治療(primal therapy),雖然後來他自己也開設原始治療(primal therapy)的工作坊,他認為原始治療具有決定性的原始創傷通常來自早期連結的中斷,這在原始治療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治療師幫助案主重回出生,之後幫助案主走向母親及父親這就是原始治療,但他也發現到這套治療方式很容易讓人滯留沉溺在過去,內在無法繼續成長蛻變的瓶頸,雖然會有極為戲劇化的感受,但這些感受是沒有力量的,他稱這些知覺情緒是秒感情緒,有如曇花一現,感覺只會持續個幾秒鐘,然後就立即消散無力,以上就是海寧格知識結構的部分內涵(《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p92~97) 。

       創作海寧格的知識結構與家排理論內涵腳本分析是絕對重要的里程碑這幅畫,是腳本分析下有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原始治療等學派,旁邊有一位學者的臉龐,他的下方有一個豎起大拇指比讚的小朋友。

       簡介原始治療:二十世紀40年代左右,一位美國的心理治療師亞瑟·雅諾夫(Arthur Janov,1924年8月21日生於美國洛杉磯),發展出原始治療,帶領人們重訪過去、回到孩童時期,並且療癒在那個時候所造成的精神失調,例如像是恐懼,亞瑟·雅諾夫(Arthur Janov)70年代初的第一本書《原始吶喊》出版後,變得非常有影響,原始治療開始受到歡迎,原始治療是回到過去,特別是在零到七歲這段期間,意識到曾經所受到的傷痛與連結的中斷,幫助案主重回出生,主走向母親及父親。


       簡介亞瑟·雅諾夫:Arthur Janov,1924 年 8 月 21 日(92 歲),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1924年8月21日出生於洛杉磯,是美國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原始治療的創始人,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精神病學社會工作專業學士和博士學位,1952年以來一直在私人執業,他還在洛杉磯兒童醫院精神病科工作,1967年的一天發現了他所說的原始痛苦,他認為神經症是由於兒童創傷的壓抑性疼痛引起的,壓抑的痛可以通過重新體驗特定事件並在治療過程中充分表達所產生的痛苦,從而意識到並得到解決,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回憶起並重演了通常在生命早期發生的特別令人不安的過去經歷,並表達通常被壓制的憤怒或沮喪,特別是通過自發和無限制的尖叫聲,他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指導一個名為Primal Center的心理治療學院,亞瑟·雅諾夫最著名著作的是《原始吶喊》(1970年),亞瑟·雅諾夫的病人包括音樂家約翰·列儂和藝術家小野洋子。

亞瑟·雅諾夫的作品:

《原始吶喊》(1970)(1999年修訂)。

《精神疾病解剖學》(1971)。

《原始革命:走向現實世界》(1972)。

《感覺兒童》(1973)。

《原始人:新意識》(1976)。

《痛苦的囚犯》(1980)。

《版本說明:生命體驗的終身效應》(1984)。

《新原始吶喊:原始治療20年》(1992)。

《為什麼你會生病,你如何得到:感受的力量》(1996)。

《愛的生物學》(2000)。

《原始治療:獲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感覺力量,以改善您的健康》(2006)。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家族排列現象學運作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由德國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在海寧格認為「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與心理治療有本質上的差異,他說”我的工作是要讓重要的本質呈現出來,而不僅局限於表面,例如:若要治療疾病,有哪些需要的動力要揭露。所以家族排列在本質上就和心理治療有所差異。”(《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這已經不算是心理治療了,它遠遠超過心理治療的範疇。它是應用哲學、生命學院。如果我們試著將之定義為某種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會像水一樣從手中流掉,而我們會徹底地錯過。” (《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p284),海寧格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對於現象學的求知途徑,海寧格說道”我在用的是現象學的心理治方法。現象學是一套很古老的哲學方法,要有高度的自律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其運作方式是沒有任何目的性與畏懼之心,只是投身於一項事情之中,並且忘記一切相關的資料。有如置身在黑暗當中,靜觀其變,在剎那間便能洞悉事最重要之處。”(p6~8),而”每一個家庭都有一份記憶力,能從記憶中揭曉出來的便是一份恩賜。可是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的背後,仍然隱藏著某些神秘的本質...我們只能利用顯現出來的現象做一點事,...呈現出來的現象不會將隱閉、埋藏的核心本質全數透露,總是帶著點到即止的味道,可是我們的見解常常遠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當我們建立了某些見解,並堅持主觀的態度,就會阻礙我們獲取知識。”(《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p18)。所以在家族排列的現象學運作方法,應該是把焦點從求助者和他的家庭,轉而投入到更廣闊的靈魂,去領會解決之道,使自己得到淨化。在《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海寧格說道”現象學運作方法是,把焦點由近而遠,由狹隘而廣闊。意即,治療師不只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及他的家庭上,而應把目光投射在包圍著求助者的能量場和更共同的靈魂上,為它們服務。對問題的認知、可能的解決方法,往往來自與廣闊的能量場與更偉大的靈魂的連結。上去領會解決之道…更偉大的靈魂會把具有解決、有治療的畫面、句子以及步驟,通過感知顯現出來。…剎那間,一幅畫面、一個字或一句話會出現,會幫助他走下一步,…過程就是通過現象學的態度,接觸靈魂的多重層次,以極中精神的等待代替行動”(p246)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家族”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Anton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是實行家庭系統排列療法的德國心理治療師,今年來他的著作也擴展至精神靈性運動領域,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支持者踐行他的理論,該療法是否有效存在爭議,海寧格本人也是有爭議的人物,海寧格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他說其父母的天主教信仰抵制了國家主義的影響,10歲時他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成為牧師前往南非傳教,希特勒青年團招募他加入,但他拒絕,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他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他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他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並回到德國,在德國他很快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但學術界並不認同他的理論,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的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故事》Story of Success,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2011/10/3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海寧格的知識結構與家排理論內涵腳本分析是絕對重要的里程碑。

  18157195_1570136512998574_2435403073053427105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亞瑟·雅諾夫(Arthur Janov)是美國心理學家、治療師,原始治療的創始人

AVT_Arthur-Janov_7581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旅程計劃」(Planlos):進入內在之旅,沒有計劃,所有的方向都為我們敞開。

 

 

 

 

     芳的海寧格內在靜心之旅插畫創作,是我繼芳的家族排列插畫創作,再次為德國海寧格先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創立的插畫創作部落格,海寧格先生可以說具備了神學家、哲學家、詩人,而非僅僅是位心理治療大師,只有讀懂他所繼承的德國哲學的思辨傳統,也才能掌握他所創立的家族排列的核心價值,他身為神職人員對他的宗教的反叛,就是一種愛之深則之切的展現,讀這本他的《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就像是在讀一本神性的詩集,很有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18891976年,德國哲學家,受其老師胡塞爾的影響,海德格畢生致力於對西方哲學史的批判,試圖發展出一種對於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出版,這本著作奠定了「基礎存在論」哲學路向的基礎)的味道。

     海寧格在《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的導言中,概括地介紹說道:「內在之旅(Innenreisen)是靜心(Meditation)的另一種說法,而所謂的靜心則是對奧秘的觀照,也是這趟旅程的目的。奧秘雖然隱而不顯,卻時時牽引我們,走在通往它的旅途上。內在之旅通向我們內在的核心,在那裡我們和自己深深同在,穿越散亂迷惘,經驗到自己存在的當下。這是一趟無止盡的旅程,於是一方面我們也許感到空無,但在深處卻又感到滿滿的實有,這個內在之旅中,將引導我們來到既空卻也有。空是俱存也是分開的,透內在之旅,那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之間的種種也將化空。那會是什麼?有什麼是介於我們自身和實有?那是我們內在的圖像。透過內在之旅,我們讓這些圖像留在身後,如何做呢?透過愛。所有擋在空前面的圖像,所有擋在神前面的圖像--不管「神」這個字所可能隱藏揭露出的一切--也會擋在愛的前面。隱藏在愛裡的奧秘就是--愛以空來展現她的實有。」(《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III)。

     而《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是海寧格先生另外一本屬於靜心冥想的書,本篇「耐心」(patient)就是冷靜的力量的文章就是引用《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內的文章。

     家族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他所採用的方法稱之為洞見的現象學,或敞開的現象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

     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海寧格認為進入內在之旅,沒有計劃,所有的方向都為我們敞開,沒有計劃,不代表盲目,而是帶著覺知順從當下的狀態,那是一種全然的交付,無我的順從,更重要的,我們可以沒有牽絆地順從內在的運作與指引,讓它帶領我們行動,而我們就只是放下,奇妙的是,我們卻會在無計劃中經驗到最深沈的回歸中心的沈定,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與其他人相遇,這樣人們對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恐懼,因為不挾帶目的,我們對他們毫無所求,而如果他們對我們有所期待,我們也能從善如流,成人之美,所以,生命還有什麼好盤算的呢? (《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p8~9)。

     創作「旅程計劃」(Planlos):進入內在之旅,沒有計劃,所有的方向都為我們敞開這幅畫,沒有計劃四個字,在水紋流線中被突顯出來。 

      簡介家族:指基於血緣、婚姻、生命共同體構成的利益集團,通常表現為以一個家庭為主構成的中心,如東亞社會的財團,多以一個家庭為背景所形成的企業集團;有時幫派內的不同派係也以家族稱之。漢語“家族”小範圍內有時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徵表現為同一“ 姓氏”,以一個家庭為中心,中心家庭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漢字“ 家族 ”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家人”,這和中文意思有一定區別。

     簡介家庭(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一個方法,多用於家庭治療,該方法由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最早研究發展起來的,家庭系統排列是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種(另有組織系統排列等),系統排列是通過現象學方法探究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法。海寧格發現在家庭系統中,有一些不易被人們意識到的動力,操控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多人的心身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牽連」造成的,將「牽連」的原因顯露出來,往往能找出化解的方法,家庭系統排列(系統排列的一個子應用)是一種體驗程序,目的在於釋放和解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壓力,該程序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包括現象學之父埃德蒙德·胡塞爾 、跨代系統思想先驅Ivan Boszormenyi-Nagy、發展出家庭雕塑(系統排列雛型)的維吉尼亞·薩提爾以及貝爾特·海靈格,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從業者都對這項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包括精神病學家(德國的Gunthard Weber和Albrecht Mahr、澳大利亞的Chris Walsh)、心理學家(德國的Hunter Beaumont、挪威的Marta Thorsheim、美國的Edward Lynch和Dan Booth Cohen、英國的Judith Hemming),以及許多另類療法的提供者。「家庭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這個術語首次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用在不太一樣的語境中,用來指每一個個體屬於(並聯結於)家庭系統中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

     進行的方法與程序,是排列師指導參加工作坊的人,由求助者所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在場成員輪流做代表,在活動中進行系統排列。在簡短介紹之後,排列師建議哪些人或事物將在系統排列中被代表,通常一個是案主的代表,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的代表,有時還有抽象概念(比如抑鬱)的代表,或國家的代表。案主從小組人群中挑選代表,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安排各個代表的位置,然後坐下觀察。各個代表靜靜地站著幾分鐘,不同於心理表演治療法,代表不用演戲、擺造型或扮演角色。在安排代表的位置,以及後續的步驟中,特別強調直覺,這是為了利用精神病學家Albrecht Mahr 所描述的認知場(Knowing Field)(Mahr 1999),認知場可以引導參與者感知到並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真正的家庭成員的感情和感覺,現在還沒有完全理解代表為什麼能夠感知的機制,代表對其所代表的人只有一點了解或根本就不了解,儘管如此,代表通常能體驗到對系統排列有用的感情或生理感覺。排列師可以要求每個代表描述他有何感覺,此時,從代表所體現出來的空間關係和感覺中,導師、案主、小組成員就可感知到一些對於當事人個人問題有關的信息。治療辦法一般是重新安排代表的位置、應導師要求大聲地說出一些句子,如果在新的位置上或者說話後,代表沒有感覺好一點,他們可以再次移動,或者試著說一些其他的話,有時系統排列會在完全解決事情之前結束。當每一位代表在其位置上感覺很好,並且其他代表也同意,便實現了解決方法,這就是以一種抽象的方式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在發現治療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感覺不對或產生負面感覺的位置佈局是導師需要特別注意的,這種位置佈局可代表案主家庭成員之間的系統性糾纏,在諸如謀殺、自殺、童年喪母、父母或兄弟姊妹早亡、戰爭、自然災害、移民或辱罵引起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困擾家庭時,系統性糾纏就出現了,支持者主張,即使現在受到影響的人已經不知道過去發生的那些事件,這些事件所造成的負面遺產也能夠轉給下一代,精神病學家Ivan Boszormenyi-Nagy 稱此現象為無形忠誠(Böszörményi-Nagy & Spark 1973)

     海寧格自己在《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中對家族系統排列,是這樣定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彙描述出排列家族成員的過程。個案從團體中挑人,代表家族中某些重要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個案本身。然後個案排列出代表間的相互關係這就是「家族系統排列」。接著會發生什麼事呢?雖然代表者!不認識他們所代表的人,突然間卻有了「被代表人」的感受。家族系統排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某個心靈場域內,人人都和更偉大的整體連結。每個家族成員都出現在這個心靈場域內,連死者也是,場域中人人都和其他人融合一致,...雖然他們不一定在理智上能意識到這點,不過他們的行為和情感則清楚地表現出這點。家族系統排列裡,這些連結的深度將會逐漸顯露。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們也會在心靈場域中接收到洞見和訊息。每個家人都生活在一個更大的共同心靈裡,它看顧著所有家族成員,和其他透過命運而相連的人。它遵循某種法則,也強制執行這些法則,這為家族成員帶來深遠的影響和後果。"(p284~285)。

     簡介伯特·海寧格: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1925年12月16日-),生於一個德國天主教家庭,10歲時他就進入天主教修道院學校受洗,1942年他被招募入伍,在西線作戰,1945年在比利時被盟軍俘虜,他逃出戰俘營回到德國,化名避入天主教修道院,在維爾茨堡大學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成為一名神父,1950年代去到南非祖魯地區傳教,期間在南方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和大學教育文憑,獲得了在公立高中教學的資格,在南非待了16年,擔任牧師、教師,最後成為校長,他學會了祖魯語,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他反思天主教的教義,最終脫離天主教,回到德國後他結婚,在維也納學習心理分析,後來加入了心理分析學會,1973年他前往美國受教於Arthur Janov,並受到Eric Berne的Transactional Analysis影響,1993年和Web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本書Zweierlei Glück(意思是“第二次機會”),接下來的15年裡他出版了30本書,並在世界各地旅行、講座,開辦學習班和訓練課程,他和第二任妻子瑪麗亞·蘇菲·海寧格(Maria Sophie Hellinger)開辦了海寧格學校。

著作有:

 海寧格自傳訪談錄》,作者:伯特·海寧格、嘉碧綠.譚.荷佛,出版日期:2011/07/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愛的序位》,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8/11/09,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族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作者:伯特·海寧格/等著,出版日期:2001/10/05,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心靈活泉:海寧格系統排列原理與發展全書》,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10/14,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在愛中昇華-海寧格智慧精華》,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09/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心靈之藥:身心疾病之系統排列輔導實例》,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05,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內在之旅:海寧格獨特的靜心》,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0/01/1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序位:企業心管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11/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成功的人生:擁抱生命、享受成功》,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9/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遇見真理》,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8/20,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作者:伯特·海寧格,出版日期:2011/06/01,出版社:海寧格機構。

      簡介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奠基於1900年,胡塞爾深受波查諾(B.Bolzano, 1781-1848)之「真理自身」,即超越時空與個人之絕對、又普遍的客觀存在者的理念影響,而提出對意識本質的研究,或描述先驗的、絕對的認識之根本與法則,他稱之為「現象學」,胡塞爾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標誌是《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這本書是近當代哲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哲學的發展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開拓了新的道路,在它的感召下,大批思想家匯集到“回到事物本身”( Zurück zu den Sachen selbst )的大旗下,其中包括莫里茨·蓋格(Moritz Geiger)、亞力山大·普凡德爾(Alexander Pfaender )、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奧斯卡·貝克(Oscar Becker)、特奧多爾·康拉德(Theodor Conrad)等人,此外還有大批哲學家,雖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家,他們的思想也受到了現象學的很大影響,其中就包括薩特、海德格爾、梅洛-龐蒂、伽達默爾等等重要哲學家,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象學通過他們的演繹發展,仍然活躍於當代的思想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象學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如胡塞爾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創刊號的前言中所稱:“將各個編者聯合在一起並且甚至在所有未來的合作者那裡都應當成為前設的東西,不應是一個學院系統,而毋寧說是一個共同的信念: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覆,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只有通過這一途徑,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

     現象學首先是一種方法,即從直接直觀和先驗本質中提取知識的途徑,在方法之外,現象學在研究對像上找到了連接心理學和邏輯學的中間地帶,為「純粹邏輯學」找到了根基,另一方面,在研究途徑上,現象學找到了實證主義和形上學之間的一條道路,被胡塞爾本人稱為「先驗的經驗主義」,最基本形式的現象學,嘗試為通常認為主觀性觀點的客觀性研究創造條件約束:關注(consciousness)和關注體驗的概念,比如判斷,理解和情感,儘管現象學尋求成為科學的,它沒有嘗試從臨床心理學或者神經學角度來研究關注,相反,它尋求通過系統直覺去決定關注和關注體驗的基礎屬性和結構,胡塞爾在他師從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朗茲·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和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的講座和著作中催生了現象學說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一個胡塞爾從布倫塔諾借鑒的現象學的重要元素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通常也被稱作aboutness),指出關注總是某些特定關注(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關注對象自己被稱作意向對象,並且常常以不同方式用來代替關注,比如理解、記憶、關聯和延伸,直觀等,通過這些不同的意向性,雖然都具有不同結構和不同的方式存在於對此物的意向中,一個對象仍然成為同一個相同個體;針對相同意向對象的意向性在直覺中,就是立即生成的此對象物的附屬性和最後對它的記憶。

     簡介胡塞爾:德語: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年4月8日-1938年4月26日,著名德國哲學家,現象學之父,同時亦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胡塞爾生於捷克摩拉維亞地區的小鎮普羅斯涅茲,出身於一個猶太人家庭。作為弗朗茲·布倫塔諾及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他影響了伊迪·斯坦因  奧伊根·芬克、 馬丁·海德格爾、 讓·保羅·薩特及莫里斯·梅洛-龐蒂,因為何曼曾接觸胡塞爾,所以鍾情於學院派邏輯,自1886年,他在哈勒大學以導師身份(相當於副教授)教授哲學,並於1887年,他開始相信基督教並且加入了路德會 ,同年結婚,並在此育有兩兒一女,1901年至1916年,他分別在哥廷根大學及弗萊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8年退休為止,退休後胡塞爾仍然利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來繼續他的研究及著作,直到他的得意門徒海德格爾擔任校長時,以胡塞爾的猶太人血統為理由禁止胡塞爾進入為止。胡塞爾認為,與羅素及懷德海一樣,算術實際上是「先驗」科學,不同的是,羅素與懷德海的分析基礎是邏輯學,胡塞爾則是發展出全新的哲學方法,來探究必然真理的性質,他稱之為「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胡塞爾將現象學定義為對意識本質結構的科學研究,但現象學並不代表表象與根本實在之間存在著對立(「現象學」源自於希臘文,意指「表象」,康德曾用「現象」一詞指稱我們的經驗世界,胡塞爾認為藉由描述意識結構,可以找到確定性,其中包括他身為數學家時不斷尋求的算術基礎,為此,胡塞爾描述了現象學的觀點:意識被視為一種「意向」,也就是說,意識總是朝向某個客體,不管它是物質的,還是跟數學一樣是「觀念的」,要獲得現象學的觀點,必須透過一連串的現象「還原」,亦即描述意識的本質特徵(即意識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些意義(與康德的範疇相同)是普世與必然的,同時也反對歐洲(與美國)哲學瀰漫一股「相對主義」風潮。胡塞爾晚年時,納粹已逐漸掌握德國政局,世界也戰雲密布,因此,胡塞爾對人類知識的興趣,也轉而朝向社會層面與「存在」層面,同時也警告,歐洲文明將因相對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猖獗而陷入「危機」(同一時間,維也納的邏輯實證論者也提出相同的警告)。

     簡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 )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 徵狀等。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稔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 ,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 (free association)、 轉移和反轉移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夢境解析(dream analysis)等。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由榮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 (sandplay), 藝術治療大多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 (inferiority) ,主要技巧包括:分析家庭系統排列 (family constellation), 生活風格等。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

行為治療,如係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等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治療 (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

家庭治療與性治療

完形治療

會心治療

心理劇

語言治療

原始療法

存在主義治療: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

 

 

 

 

 

 

 

芳的海寧格內在之旅插畫創作~「旅程計劃」(Planlos):進入內在之旅,沒有計劃,所有的方向都為我們敞開。

17952898_1562991993713026_2064796792280132979_n  

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創辦人,德國海寧格

800px-Bert_Hellinger

 海寧格的著作 

 getImage  2011780064838bgetImageimages-1.jpeg    Unknown-1.jpeg   

getImageimages     4ff903e0808300deaf998ca206e1f1b2

  現象學於1900年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  

e78fbee8b1a1e5adb81DefaultImage.jsp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