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皈依「佛、法、僧」~佛教基本信仰教義

 

 

 

 

 

    三皈依是皈依三寶:佛寶、法寶和僧寶,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教義,是佛教的核心和基礎稱之為寶,皈依又作歸依,有救濟、救護之意,可救度一切眾生,使離苦得樂,三寶是佛教的核心,佛寶,指圓證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泛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及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弘傳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通過三皈依儀式,正式成為佛教徒,誓願終生信從三寶,直至未來解脫成

    在創作構圖上,有二個坐著的溫和優雅女子,俐落短髮的女子,側頭看著戴著帽子雙手放在椅背凝思的女子,左上方站著一位修行氣質的男子,向她們揮手,周圍佈滿了色彩繽紛的幾何圖案上頭寫著”三皈依:佛、法、僧”等字。

    簡介「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學佛,要先受三皈依,也就是歸向、依靠「佛、法、僧」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不離正法,永離惡道,皈依三寶後,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又作歸依,皈是回頭之意,依是依靠,「佛、法、僧」是佛教徒依歸修行的標準,皈依三寶即:

    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淨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菩薩僧、十方一切聲聞緣覺僧、十方一切清淨僧,修行的路上應當皈依一位善知識,接受教導,才不會走錯路,選擇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師父,親近師父的言行、思想。

    佛弟子皈依三寶,常發如是願: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進入佛門接受佛陀教育,皈依三寶,從內觀之有自性三寶;從外在上看有住持三寶,自性三寶:覺、正、淨,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出家眾,則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自性三寶的形象代表。自性三寶即《六祖壇經》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分述如下:

    第一、自性佛寶:「佛」是智慧、覺悟之意,「皈依佛」即是從迷惑顛倒回頭、回歸,依靠自性覺,「覺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第二、自性法寶:「法」是正確的思想、見解,所謂「正而不邪」,依靠自性正知正見,稱為「皈依法」,「皈依佛」是總綱領,「皈依法」是從日常事相上,教導如何修學,遵守佛陀教誨。

    第三、自性僧寶:「僧」是清淨之意,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皈依僧」是從一切染污,自私自利、七情五欲等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心。

    除自性三寶之外,尚有住持三寶(亦名常住三寶),如果世間沒有住持三寶,佛教則不能存於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陀教育代代流傳下來,必須靠僧團,也就是出家眾,需靠制度、組織,如果沒有出家眾、沒有制度、沒有組織,也無法流傳後世。

    第一、住持佛寶:住持三寶中的「佛寶」就是佛像,供養佛像不是崇拜偶像,佛弟子供養佛菩薩形像,有如紀念祖先、供養祖先牌位,具有不忘本、見賢思齊的意涵。

    第二、住持法寶:住持「法寶」即是指經典,住持三寶中,以法寶為最重要,供養佛菩薩的形像,能教我們見賢思齊,「法寶」是佛滅度後,三寶中的核心,修學依賴的標準是經典,經典是佛當年在世,講學的教材,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無一日間斷,整套教材的記錄非常豐富。

    第三、住持僧寶:皈依僧,住持的僧寶就是出家眾,佛滅度後,佛法需靠出家眾承傳,若無出家眾,則無人提醒「淨而不染」。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皈依「佛、法、僧」~佛教基本信仰教義

CCF20140520_00008.jpg 

三皈依「佛、法、僧」是佛教基本信仰教義

 

10491207_828063830539183_9165701896430355383_n.jpg 

佛教三寶是「佛、法、僧」,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

font3.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由所謂的”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在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溫和優雅的女子,戴著淑女帽,雙手疊放在椅背上,神情溫柔而眼神堅定的在凝思著,她的左上方有一個區塊,是由星星、月亮、太陽幾何圖形組合在一起的米羅風格圖案,在她的身旁上寫著”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字。

    簡介「五根」:五根是五種精神力量,五根增強,即是五力,佛教認為修行此法,能夠增長產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於一切善法之本,故稱「五根」,五根包括五類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分述如下:

1.信根:信根指修行者必須堅定對三寶的信念,並由此發修行之心,堅信並遵守教義規則而修行,即能徹底得到無上覺悟。

2.勤根,也稱精進根,是指在信根的基礎上,堅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3.念根,是指一心專註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處

4.定根,即於佛法修行中,使心專註於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5.慧根,是指正確認識和學習佛法,能以佛法內性自照。

    簡介「五力」:又稱五學力,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一類有五項,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力為力量之義,在佛教中,力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佛陀說過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力九力,九力為: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還有與五學力相對的如來十力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將「力」釋義為「難可摧制」、「能破惡法」等,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將「力」釋義為「能損減所對治障、不可屈伏」,在《雜阿含經·六七五經》等[5]中定義了「五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阿毘達磨中進行了細說,如上座部集異門論》:問信力云何?答:於如來所修植淨信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云何?答:於己生不善法,為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云何?答: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定力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行聖諦,是名慧力。

    簡介「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有三十七項,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譯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道諦的仔細開展,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基礎修行方法,共分七個階段,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道品」又稱「菩提分」、「覺支」,為追求智慧之意,《自誓三昧經》云:「三十七品具足佛事。」若能依此三十七法循序修習有成,即可獲得解脫,三十七道品屬於聲聞法,但從大乘佛法來看,它是成佛的菩薩法,由於是次第法而非頓悟法門,自古以來少有禪師講解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覺證道之法和最後付囑之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分為七種:

(一)四念住:1.身念住,觀身不凈;2.受念住,觀受是苦;3.心念住,觀心無常;4.法念住,觀法無我。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二)四正勤:1.未生惡法令不生;2.已生惡法恆令滅;3.未生善法令出生;4.已生善法令增長。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三)四神足:意為產生精進的基礎。1.欲神足,欲得見道;2.勤神足,精勤習禪;3.心神足,心神專一;4.觀神足,正確觀想。

(四)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1.信根,深信三寶;2.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3.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4.定根,修習禪定;5.慧根,開發智慧。

(五)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1.信力,堅信真理;2.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3.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4.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5.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六)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1.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2.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3.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4.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5.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6.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7.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七)八正道:1.正見解;2.正思惟;3.正語言;4.正行為(正業);5.正職業(正命);6.正精進;7.正意念;8.正禪定。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CCF20140601_00000.jpg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10525723_829188680426698_4020388584687488540_n.jpg    

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三十七道品”,共分七個階段,依次為: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

21054374-share-1_x.jpg 20120605-4.jpg

菩提道~1.GIF  7cari.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陀解決人生問題所發的誓願

 

 

 

 

 

    佛教”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苦、集、滅、道”的因應之道,佛陀在菩提樹下靜思冥想,證悟”苦、集、滅、道”,認為人生是苦,人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皆是苦的來源,這些虛幻的感官讓人執著,產生痛苦,”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綱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的證悟,宇宙緣起的真理,在初轉法輪時佛陀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解脫之道的緣起,佛陀證悟的”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 ,展開佛法的義理層次,經世間實踐發展成為”四弘願”即苦諦因眾生多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集諦,因苦由業集,發”煩惱無盡誓願斷”;道諦,令眾生向道發”法門無量誓願學”;滅諦使眾生證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外,深受世人敬仰的地藏王菩薩,以其屢發弘願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在創作構圖上,有一女子手持火炬,目光堅毅炯炯有神,赤裸的雙腳被一條厚重的鎖鏈綑綁住,她騰空躍起,試圖掙脫加諸在她身上的鎖鏈,肩膀上還有一隻老鷹棲息陪伴著,在她的身軀上寫著”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字。

    簡介「四弘願」:”四聖諦” ”苦、集、滅、道”是佛法解釋宇宙人生的現象,”四弘願”是要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四弘願”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起的弘願,智者大師曾在《摩訶止觀》卷一說:四聖諦的意義發展,就成為四弘誓願,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而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就要實踐菩薩道,要以四弘誓願來闡揚四聖諦的真義,”四弘願”分述如下: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陀針對世間眾生各種各樣的痛苦,因被貪瞋癡心所障蔽,為名利財色費心奮鬥,這些都是煩惱因,招來苦果,一切都是都是我執眾生有生、老、病、死種種苦,世界就像苦海一樣,眾生在苦海當中沉浮,故佛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來救度眾生離苦海,是依”四聖諦”中的”苦諦”而發。

佛陀出家之後,開始行苦行,最後盤坐在菩提樹下發願「若不證得正覺,誓不起此座」,經七七四十九天,佛陀夜睹星辰而悟道,從此開始了度化眾生的生涯,佛陀為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在成道後先度化五比丘等人,後又遊走諸方,度化各方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眾生在佛陀的教化下悟道。此外,地藏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曾發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和「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觀世音菩薩則以「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的隨緣示現來度化眾生,凡是眾生有苦難,觀音菩薩都會尋聲救苦,有求必應來度化眾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凡夫在生活中起心動念都在不停地造業,行為造成身業,言語造成口業,思緒造成意業,有善業、惡業、非善非惡業,造業就有果報,因造業要在六道中輪迴流轉,產生種種煩惱和痛苦,而眾生的煩惱主要是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就會造作各種惡業,惡業要受報,還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修行最終目的是斷除一切煩惱,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認清煩惱的本質,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心的妄動,是自性被迷惑,若能做到一念不生,就可消滅虛妄不實的思想,我們心中有種種煩惱,集就是一種煩惱,是集合我們過去善業和惡業所造成,因為有煩惱就要斷煩惱,所以發”煩惱無盡誓願斷”,在佛教中斷除煩惱有各種方法,如用六波羅蜜和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等種種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發”煩惱無盡誓願斷”大願,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有願力,心念就會產生力量,沒有發大願,煩惱一來就沒有力量,就被煩惱給吞沒,所以願力要廣大。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陀住世之時,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不同的法門,一方面能夠讓眾生斷除煩惱,另一方面是讓眾生在斷除煩惱的同時能夠成就佛道,以便將來更好地度化眾生,中國佛教在從印度傳入之後,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文化民俗習慣的不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在不同的朝代,根據眾生的不同需求,分別建立了淨土宗、三論宗、律宗、唯識宗和禪宗等不同的宗派,僅就禪宗而言,禪宗在惠能之後,分別形成了「一花開五葉」的繁盛局面,而這些不同的禪宗派別,則是根據眾生的根性的不同而權巧施設,對於每一佛教法門,特別是適應自己根性的佛教法門,應當認真去學習,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法門,都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施設,想斷煩惱,要想度眾生,要有一些方法,眾生內心有這麼多煩惱,必須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無形中心量也會日益廣大,法門是無量無邊的,但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心中本來就有的,要想學好無邊的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觀照自己的清淨自性,見證到自己的自性,向自己心中修學,我們學習這麼多的法門,不僅為了自身成就,主要對每個法門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度化眾生,所以要求學佛者”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為了更好地自利利他。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大乘佛教一切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證得無上佛道,佛道是至高無上的,必須立下大誓願,切實奉行,精進不懈地修行大法,才能有所成就,從佛教觀點來看,眾生與佛無二無別,眾生即是佛,佛也是眾生,所不同的是,眾生的自性被迷,而佛則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要想成就佛道,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境,就需要見自本性,眾生欲成佛是要達到滅諦,所以應當根據滅諦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弘願,滅就是寂滅、涅槃,寂滅,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就能禪悅為食,而寂滅涅槃就是禪悅為食當中最高的一種禪悅,佛道有深有淺,在小乘來講,聲聞四果是佛道;緣覺,也是佛道;菩薩,三賢十地,也是佛道;而最高的佛道,就是佛,所以稱之為「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這就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就是指我們這心念,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指我們當下的心念,達到不生不滅,煩惱不生,本性不滅,就淨土宗來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則是要求學佛者通過念佛修行,來達到往生西方,在親近諸佛菩薩,聆聽佛菩薩說法之後,進一步修持,則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並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要「不違安養入娑婆」,以便「善巧方便度眾生」,這才是成就佛道之後的目標。

    ”四弘願”是一切菩薩的總願,在佛教經典裡談論到的有:
(一)《六祖壇經》:1.眾生無邊誓願度,意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眾生。2.煩惱無盡誓願斷,意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3.法門無量誓願學,意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4.佛道無上誓願成,意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經》:「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經卷八‧守行品》)
(三)《法華經》:「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卷三‧藥草喻品)雖然文簡,而意義嚴謹,實有所一致也。
(四)《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謂四弘誓願,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瓔珞經》卷上)。
(五)《陀羅尼雜集》:1.心如大地,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大地,長養眾生道芽善種。2.心如橋船,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橋船,運渡眾生達於彼岸。3.心如大海,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大海,涵育眾生,同得真源。4.身如虛空,這是說菩薩的誓願,身如虛空,包容萬物,與諸眾生平等無二,同證法性。(《陀羅尼雜集》卷三)
(六)《摩訶止觀》:「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摩訶止觀》卷十下)《六祖壇經》為「法門無量誓願學」,《摩訶止觀》為「法門無量誓願知」,兩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諸師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儀》:「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上菩提誓願成。」成為五句又稱五大願。。
(八)日本天台宗:「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菩提誓願證。」。

    簡介「四聖諦」:又稱四真諦、四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四聖諦”的內容是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入滅,從而到達人生的解脫之境,從”四聖諦”延伸而開展”四弘願”、”六度行門”,提供人生解脫的方便法門,”四聖諦”是佛陀之基本教義,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義,梵語 satya義為真實的道理即真理,漢語「諦」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之意,佛教各支派都是要依據”四諦”, ”四諦”有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

    佛陀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道後,至鹿野苑初轉法輪,即為憍陳如等五位賢者宣講了四聖諦,五人各有所證悟,而求出家成為五比丘僧。《雜阿含經·三七九·轉法輪經》: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維,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垢,得法眼淨。

    一、苦諦: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 ,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把苦分為十一種: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生是許多苦的基礎,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為生離死別之苦,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佛陀把以上這些苦歸納為”五取蘊即苦”,即指這些苦是因為五取蘊而生的,這五法稱為”取蘊”,組成了執取的目標,這五取蘊的共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

    二、集諦:集者集起之義,集起苦因,又稱苦集諦,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貪、嗔、癡三毒,這就是”集諦”,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貪、嗔、痴三毒,從廣則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為”無明”所障敝。

    三、滅諦: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佛陀還列舉這些痛苦,其中包括內六處、外六處、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這些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即明集諦理,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

四、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是說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積聚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 ,隨順趣向涅槃之道,細化為三十七菩提分法。

    簡介「三轉法輪」:佛陀於菩提伽耶菩提樹下成道後,有三階段的說法,在鹿野苑是初轉法輪,為憍陳如等五位賢者講述四聖諦,五人各有所證悟,而求出家成為五比丘僧。對此,有兩種說法:1.在《轉法輪經》中,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聖諦,以示轉(初轉),教轉(二轉),證轉(三轉),三次宣說。稱為三轉法輪,又稱三轉四諦,或三轉十二行相。2.在《解深密經》中,將釋迦牟尼說法,分為三個階段:初轉法輪,轉阿含經等四諦法輪;二轉法輪,轉般若經等一切法空法輪,為不了義經;三轉法輪,為如來藏了義經法輪。

    第一次轉法輪,是佛陀在證道成佛之後的第一階段說法,又稱阿含期,主要的內容為二乘解脫道的修證,以現觀蘊、處、界無常而斷我見與我執的法門,即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總名二乘菩提,以弘演出離三界生死之解脫道為主,所度部眾為聲聞部;聲聞所證果位共有四果,也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而阿羅漢在捨壽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出現,永離三界生死的輪迴。精進而且慧力好的人,若是因緣具足時,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解脫果的修證。這個階段主要是講四聖諦、八正道、十因緣、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主要的代表經典為《四阿含經》,也就是《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及《增壹阿含經》。講了“人無我”,以及“因果”的存在,為我們闡述了雖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續的迴圈卻無欺存在的理論等等內容,主要講外加行所修的內容,輪迴痛苦、因果不虛等,小乘的四聖諦,並沒有強調空性。

    第二次轉法輪階段佛陀講了般若,又稱般若期。此階段的代表經典為《心經》、《金剛經》、《小品般若經》及《大品般若經》等般若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就是《心經》,在此經中講到空性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相對於初轉法輪所宣說的世間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染污、有增有減,無有自姓,般若空性是不生不滅、非變易,不屬於六塵、六根、六識十八界境界的世間任何一法。即講了空性的見解,即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滅的空性;第二轉法輪的時候,佛陀雖然也會提到無常、痛苦,但卻不是十分強調,第二轉法輪的核心就是空性。

    第三次轉法輪佛陀所講述內容是如來藏的更深細功能差別,又稱唯識期,以弘演大乘成佛之道為主,即是方廣諸經所說諸地菩薩所應修證之一切種智究竟了義妙法,是唯識增上慧學-無生法忍,是諸地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應該要學的修證內涵。一切種智是宣說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若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親證,則無法成就諸地果證及成佛。此階段所講述的為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更深細之智慧,也就是道種智和成佛的一切種智。依此自心如來藏識而一一現前觀察與證驗,出生般若慧的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華嚴法界實相,方能圓滿成就究竟佛果。此階段主要的代表經典為方廣唯識諸經,如《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大般涅槃經》、《勝鬘經》等。即講了“如來藏”的內容,即一切法雖然不生不滅,但不是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而是存在言語無法表達的,這就是“如來藏” ,到了第三轉法輪的時候,空性不是最主要的,光明如來藏才是。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陀解決人生問題所發的誓願

CCF20140528_00001.jpg 

四弘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佛陀解決人生問題所發的誓願

1551535_828063987205834_7708363687688736272_n.jpg 

地藏王菩薩曾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2014012754594265.jpg imagesCAKOK6E6.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色身”實色身、化色身”~佛的二種色身

 

 

 

 

 

    二色身是指佛的二種色身,即實色身和化色身,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所謂色身是佛教一種術語,一般叫做身體,是父精母血及四大種的地水火風所構成,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兩手兩腳之四肢,圓顱方頂,有形質人的軀殼,謂之色身,身即聚集之義,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創作構圖上,有二個女子身著紅色與綠色不同顏色的衣服,站在一個桌子擺滿色彩繽紛的6個瓶子前面,手上各拿起一個板子,板子裡有文字的解說,桌面上面還有2個點燃的蠟燭,在二個女子的上頭各寫著她們的英文名字,在桌子的前方寫著“二色身:實色身、化色身”等字。

    簡介「二色身」:即實色身和化色身,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所謂色身是佛教一種術語,一般叫做身體,是父精母血及四大種的地水火風所構成,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兩手兩腳之四肢,圓顱方頂,有形質人的軀殼,謂之色身,身即聚集之義,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佛的二色身分述如下:

    一、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又稱受用身,佛三身之一,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是地上菩薩所見身,住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是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行而獲得佛果位之身,報身佛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果顯示了佛智慧的佛身,盧舍那佛是報身佛。

    二、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又稱應化身、化身、應身,是佛為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應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應身具有多種含義,二身之一,「真身」的對稱,三身之一,法身、報身之對稱,和「變化身」等同。

    簡介「三身」: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三身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印度教,在印度教中信仰濕婆神的這一派,相信濕婆神擁有變化的能力,認為濕婆神的本體即是法身,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本,他的受用身居住在天界,為大自在天他變化出各種相貌,出現在任何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如大黑天就是他著名的化身,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後亦延用此三身的名相來為弟子解說佛法,破斥印度教、婆羅門教的三身說法不如實,佛的三身分述如下:

    一、法身:佛所證得無量功德,此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為一切法平等實性,是諸佛及眾生各個皆有的法體,法身實即真如、實相、涅槃的異稱,法身原義為真正的身體,又稱自性身,三身之一,指佛所證驗的超越的真理,遍及整個法界,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法身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任何世間覺受感應的,即沒有意識及前五識的六塵覺受,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理故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宗鏡錄》卷40:「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二、報身:又稱受用身,佛三身之一,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是地上菩薩所見身,住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是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行而獲得佛果位之身,報身佛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果顯示了佛智慧的佛身,盧舍那佛是報身佛。

    三、應化身:又稱應化法身、化身、應身,是「佛為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應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應身具有多種含義,二身之一,「真身」的對稱,三身之一,法身、報身之對稱,和「變化身」等同。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色身”實色身、化色身”~佛的二種色身

CCF20140603_00000.jpg 

二色身”實色身、化色身”~佛的二種色身

10402381_829188710426695_3277749393192874849_n.jpg 

佛的二種色身:實色身即報身、化色身即應身,是佛的三身之二

app.jpg 

WU9Vu0DY_ogT7t_hGsBxgQ.jpg 

10308195_784445121567721_8690346947412245371_n.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真法界~唯一真實佛的法界

 

 

 

 

 

    「一真法界」是華嚴宗的主要教義,認為一真法界是唯一真實佛的法界,「一真法界」之說,來自於他們的「法界緣起」及「四法界」教義,法界緣起依佛教思想的發展,緣起說可有四種,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依佛教思想的發展,「法界緣起」是華嚴宗所主張,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華嚴經》大疏曰:「往復無際,動靜一言,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迴出者,其唯法界歟。」、「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三藏法數四曰:「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是名一真法界。」

    創作構圖上,有一間坐落在寂靜祥和的鄉間屋宇,被樹林圍繞,從天空放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讓屋子頓時呈現出神秘聖潔的氛圍,通向屋子的階梯上有個盆栽,屋子大門旁邊擺了一尊盤腿而坐的佛像,在高大樹木的上方寫著“一真法界~唯一真實佛的法界”等字。

    簡介「一真法界」:又稱一心法界、獨一法界、一真無礙法界,是佛教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唯識論九曰:「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華嚴大疏曰:「往復無際,動靜一言,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迴出者,其唯法界歟。」,大疏鈔一曰:「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是唯一真實佛的法界,一即無二,真即不妄,交彻融摄,故称法界。交徹融攝,故稱法界,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指唯一无二,绝对平等之真如理体;亦即天台宗所称之诸法实相,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门。指唯一無二,絕對平等之真如理體,即天台宗所稱之諸法實相,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真如門。所謂的四聖六凡十法界就是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本來是無念的,一念妄動,產生分別,執著,就變現出十法界來了,十法界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四聖: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六凡:天法界、人法界、修羅法界、畜生法界、餓鬼法界、地獄法界 共十法界,这十个法界的实相就是一真法界。這十個法界的實相就是一真法界。

    簡介「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尊《 華嚴經 》為最高經典,並從《華嚴經》的思想,發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以唐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儼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儼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 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道璇律師日本天平八年,齎《 華嚴宗章疏 》入日本,新羅審祥往大唐,從賢首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大安寺。大 道璇律師日本 天平八年,齎《 華嚴宗章疏 》入日本,新羅審祥往大唐,從賢首學華嚴,後至日本,住於大安寺。日本始有華嚴宗。日本始有華嚴宗。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秘於龍宮,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流傳人間。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秘於龍宮,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流傳人間。

    簡介「法界緣起」:華嚴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緣起」及「四法界」,法界緣起依佛教思想的發展,緣起說可有四種,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依佛教思想的發展,「法界緣起」是華嚴教所主張,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緣起說有四種,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 「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主張的,小乘教認為眾生由惑而作 ,由業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業,輪迴不斷,所以眾生身心世界皆由業力所起。 1.「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主張的,小乘教認為眾生由惑而作 ,由業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業,輪迴不斷,所以眾生身心世界皆由業力所起。 「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每一有情都有「阿賴耶識」,即一種深細難知的心識,它含藏能生起萬法的無量種子,一切皆由這些種子遇緣而顯現出來。2.「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張的,他們認為每一有情都有「阿賴耶識」,即一種深細難知的心識,它含藏能生起萬法的無量種子,一切皆由這些種子遇緣而顯現出來。「真如緣起」是大乘終教所主張的,他們認為「真如」隨緣而生萬法,所以森羅萬像即是真如。3.「真如緣起」是大乘終教所主張的,他們認為「真如」隨緣而生萬法,所以森羅萬像即是真如。「法界緣起」是華嚴教所主張的。4.「法界緣起」是華嚴教所主張的。 他們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他們認為法界乃一大緣起,宇宙萬法融通,互為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亦稱為「無盡緣起」。

    簡介「十法界」:又名十界或十界為果,佛教將眾生生活的環境分為十種,分別是指:菩薩緣覺聲聞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凡,合稱為四聖六凡或六凡四聖,「十法界」是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本來是無念的,一念妄動,產生分別,執著,就變現出十法界來了,十法界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眾生若不按佛法去修行,將永遠在六道輪迴中,十法界中聖人與凡夫的差別,在於能否解脫三界的生死輪迴的煩惱,證得涅槃,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分述如下:

四聖~

四聖佛界:佛界:以諸佛三覺之法則,而在諸佛萬行具足之境界。

菩薩界:以菩薩自覺覺他之法則,而在菩薩二行成就之境界。

緣覺界(辟支佛):以緣覺觀因緣之法則,而在緣覺悟真空之境界。

聲聞界(阿羅漢):以聲聞修四諦之法則,而在聲聞證真空之境界。

六凡~

天界:以天上善禪定之法則,而在天樂勝身勝之境界。

人界:以人中善之法則,而在人苦樂夾雜之境界。

修羅界:以修羅下善好鬥之法則,而在修羅戰鬥之境界。

畜生界:以畜生下惡之法則,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

餓鬼界:以餓鬼中惡之法則,而在餓鬼飢餓之境界。

地獄界:以地獄上惡之法則,而在地獄極苦之境界。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真法界~唯一真實佛的法界

CCF20140603_00006.jpg 

一真法界~唯一真實佛的法界

  10484991_827800977232135_6610752579623338641_n.jpg 

華嚴宗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尊《 華嚴經 》為此派最高的經典

imagesCACXYMHW.jpg  imagesCAZJLOG9.jpg 

十法界”是佛教將眾生分為十種:菩薩

緣覺聲聞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imagesCAEZTCLR.jpg 

華嚴宗的始祖為唐杜順和尚

imagesCAARGZVR.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所具有的三種身

 

 

 

 

 

    大乘佛教理論中具有的三種身所謂的三身即法身、報身、應化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眾生的「報身」,「報」就是果報,是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每個人的報身皆不相同,眼、耳、鼻、舌、身、意、四肢、五官、美醜、高矮、胖瘦,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等,都不一樣,這就是報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以太陽做比喻的話,陽光屬於法身,太陽的本身就是報身,陽光照射萬物所產生的影子,就是化身,法身是無始無終、沒有生滅,「報身」是有始無終,屬生滅法,「化身」是有始有終,亦屬生滅幻化,雖有法、報、化三身之別,仍是以法身為本,不離一念心,三身原為一體。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身手矯健的女子,騰空躍起,頭上頂著個有太極圖案的大蘋果,蘋果的上方,又站了一頭彩繪的水牛,水牛的頭昂起迎向太陽,太陽的另一邊是美麗多采多姿的黑夜,在月亮高掛在天空上,月光下有燈火通明的城市高樓大廈,明媚的太陽光下寫著“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等字。

    簡介「三身」: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三身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印度教,在印度教中信仰濕婆神的這一派,相信濕婆神擁有變化的能力,認為濕婆神的本體即是法身,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本,他的受用身居住在天界,為大自在天他變化出各種相貌,出現在任何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如大黑天就是他著名的化身,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後亦延用此三身的名相來為弟子解說佛法,破斥印度教、婆羅門教的三身說法不如實,佛的三身分述如下:

    一、法身:佛所證得無量功德,此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為一切法平等實性,是諸佛及眾生各個皆有的法體,法身實即真如實相涅槃的異稱,法身原義為真正的身體,又稱自性身,三身之一,指佛所證驗的超越的真理,遍及整個界,法身不是色法,也不是物質,沒有形象,也不會有形體或形狀,也是不可眼見的,法身的體性是本來清淨的,也沒有任何世間覺受感應的,即沒有意識及前五識的六塵覺受,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理故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宗鏡錄》卷40:「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二、報身:又稱受用身,佛三身之一,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是地上菩薩所見身,住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是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行而獲得佛果位之身,報身佛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果顯示了佛智慧的佛身,盧舍那佛是報身佛。

    三、應化身:又稱應化法身、化身、應身,是「為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是諸佛為度化眾生,實行四攝法而應現世間的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應身具有多種含義,二身之一,「真身」的對稱,三身之一,(一)法身報身之對稱,和「變化身」等同。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所具有的三種身

CCF20140528_00000.jpg 

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所具有的三種身

10406698_827800973898802_397239746626748189_n.jpg 

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之意

images.jpg

app.jpg   

 

所具有的三種身「法身、報身、應化身」

WU9Vu0DY_ogT7t_hGsBxgQ.jpg 

 

  T70033101.gif 

 

0222-5.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苦”內苦:身苦、心苦,外苦:盜賊虎狼之害、風雨寒暑之災”~世間不變的真理

 

 

 

 

 

    在佛陀認為,人類一切生存是苦,會遭遇痛苦、不安、焦慮、壓力等情緒及其帶來的影響,苦是三界世間不變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質皆苦,每一有情眾生皆不離苦,苦,分內苦和外苦二種,內苦分身苦、心苦,身苦是指一切疾病,心苦是指憂愁嫉恨;外苦也有二種,1.盜賊虎狼之害,2.風雨寒暑之災,南傳佛教的《長部》把佛陀認為的苦分為十一種: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小女孩正在被一個張牙舞爪的婦人責罵、驚嚇、恐嚇,她緊閉雙眼,在她無奈痛苦的臉龐,從眼角流出一大滴淚水來,無奈痛苦的小女孩前方寫著“無二苦”內苦、外苦”等字。

    簡介「二苦」:苦指人類遭遇的痛苦、不安、焦慮、壓力等情緒及其帶來的影響,是三界世間不變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質,一切有情眾生皆不離苦,苦分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1.身苦,一切疾病,心苦:憂愁嫉恨;外苦也有二種,1.盜賊虎狼之害,2.風雨寒暑之災。佛陀認為生、老、病是眾生所必經的自然規律,「我」是由五種物質與精神五蘊組成,是因緣短暫偶然的產物,不是持久、常住、永恆的東西,對此佛陀也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皆是苦,有漏皆苦,這就是人生苦的真諦。

    簡介「苦諦」:為四聖諦苦(煩惱),集(苦的因),滅(除無明),道(用方法)之一,諦是真實,不顛倒之意,聖諦是唯有解脫的聖者才能撤底了知的真相(指的是四果阿羅漢)之意,苦是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苦聖諦是說在三界六道中輪轉,裏外都是苦,苦集聖諦探討的是苦的來源,苦集滅聖諦則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要滅苦時是要把貪滅掉,如來藏因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死後如來藏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苦集滅道聖諦就是滅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最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苦諦在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一切事物的本質皆苦,每一有情皆不離苦,能知此苦,才是苦聖諦,《中阿含經》卷七:「諸賢!無量善法,彼一切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苦滅、苦滅道聖諦。」苦聖諦是說明人生是苦的現實真相,將苦分為三苦、八苦,三苦:苦苦(身心的苦)、壞苦(由變化或失去的苦)、行苦(觀念身心的習慣性不斷感到打擊),八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生,老,病,死。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苦”內苦:身苦、心苦,

外苦:盜賊虎狼之害、風雨寒暑之災”~世間不變的真理

CCF20140603_00004.jpg 

二苦”內苦:身苦、心苦,外苦:盜賊虎狼之害、風雨寒暑之災”~世間不變的真理

10525369_827370347275198_5440494637399655389_n.jpg 

苦是佛教基本的世界觀

01-1-002-01.jpg 

697ccf95tw1duycuw45yqj.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無明”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顛倒事物的真理,一切苦的根源

 

 

 

 

 

    無明是過去世煩惱帶來的,蒙蔽了真如本性,稱之無明,是一切苦之根源,顛倒事物真理,不明白理解事情的道理,以愚癡為自相,無明分為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一念無明是煩惱障,一念無明會導致眾生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的輪迴生死,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薰習一念無明,也就是薰習我見我所上的貪愛,無始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直接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由於眾生的這個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無始無明是大乘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所知障,所知的意思是「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

    創作構圖上,有一個人一手拿著木棍,頭上戴著頭巾,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獨自坐在山谷之中,遙望著遠處,山谷中有棵葉子落盡的樹木伴隨著他,他的前方寫著“無明: 一念無明、無始無明”等字。

    簡介「無明」:是煩惱的別稱,又作無明支,為十二因緣之首,一切苦之根源,因對法界不如實知見,造作顛倒之行,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道理之精神狀態,即不達、不解、不了,以愚癡為其自相,指無智、愚昧之意,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稱之為痴,論無明大目犍連尊者《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第二十一上說:“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脩不應脩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闇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裏。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明。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軛。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欣等欣極欣。癡類癡生。總名無明。”

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分述如下:

    一、一念無明:是二乘菩提所斷的惑,在大乘法中就叫做煩惱障,所斷的惑就稱為見惑思惑,一念無明會導致眾生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的輪迴生死,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在薰習一念無明,也就是薰習我見我所上的貪愛,一切佛門內外的修行人,若是真實修行禪定,凡是我見我執還沒有斷盡,凡是三界愛~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沒有斷除的人,都會有一念出現而出定的現象,四種住地煩惱,就是一念無明,包括了見一處住地(我見煩惱),以及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這四種煩惱仍是基於我見而有的,也就是二乘解脫道中所說的三縛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一念者謂如是四種煩惱未斷之前,一念甫滅已,次念又生,念念不斷,至定境之中,忽然又生一念我見或我執煩惱,致令意根意識不能永滅,致令不能入住無餘涅槃之真正無我境界中,如是一念又復一念,繼起不斷,致令陰界入我不能斷除,因此流轉生死不已,故名一念,住地者,謂住於其境界中,不知其妄,執之不捨,故名住地,無始無明是所知障,一念無明是煩惱障,明心後斷除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其餘的三種煩惱是修所斷煩惱,在悟後歷緣對境中修除,無始無明並不障礙眾生出離三界,只障礙眾生成佛,所以阿羅漢不曾打破無始無明,只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若親證如來藏,定會打破無始無明,於打破無始無明的同時,就會一併斷除一念無明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會同時斷除三縛結,所以打破無始無明也可以讓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生死,當修行人探討,如何證得解脫果,如何能證涅槃,此時就與一念無明煩惱相應了。

    二、無始無明:又稱所知障,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由於眾生的無始無明,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不曾離開,無始無明是大乘別教所斷的惑,又稱所知障,所知的意思是「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這就叫做所知的障礙,無始無明煩惱現行流住,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自無始以來,不曾與覺知心相應,所以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得要等到你想要弄清楚法界實相的時候,你才會跟這個無明相應到,所以說這個無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跟少數想要求見實相者的覺知心相應,所以說它叫做心不相應無明,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就是指覺知心還沒有起念想要去探討法界實相的時所住的境界,所以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就是說覺知心不曾相應到這個無明時所住的境界,就是一切還沒有起心想要探討實相的人所住的境界,要須親聞善知識開示,要須知有法界實相之後,要待眾生起心欲明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方初次與眾生之覺知心相應。

    簡介「十二因緣」:為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也稱十二緣起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無明名色六處老死這十二個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1.無明緣行。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及其註釋繼承了《大毘婆沙論》所確立的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緣:

1.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無明。

2.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識,其中包括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13]

4.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5.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6.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7.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8.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9.取,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10.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11.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12.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大乘佛教劃分修十二因緣的緣覺乘與修四聖諦聲聞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龍樹大智度論》解釋為:說十二因緣有三種,凡夫所見,二乘及未得無生忍法菩薩所觀,從得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深觀第三種十二因緣,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著是事故,於眾生中而生大悲,龍樹大智度論》還記載:“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為業;餘七分,名為體事。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塵、識合,是名為觸。從觸,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愛。渴愛因緣求,是名取。從取,後世因緣業,是名有。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老死生憂、悲、哭泣,種種愁惱,眾苦和合集。若一心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集皆盡。龍樹中論》有類似記載,梵志青目釋其為「聲聞法入第一義道」,清辯論師釋其為「世諦緣起」。

    簡介「煩惱」:三障之一,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報障又稱異熟障,「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因煩惱而導致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稱煩惱障,除了一般所謂的煩惱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稱為煩惱,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煩惱的種子藏在藏識(如來藏)中,未顯現出來,稱為煩惱隨眠,煩惱的根源來自貪、嗔、癡三毒,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六個根本煩惱引起其他二十個隨煩惱,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與自我中心有關而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煩惱障在整個佛法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上,會障礙善根的增長,會減損原有的善根,障礙智慧,障礙解脫生死的煩惱障的意義,通於的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因此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捨報後不能入無餘涅槃,這是相對於只通大乘佛菩提道,而不通二乘解脫道的所知障而言,因為所知障不會障礙有情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卻因為對法界的實相不知不證,因而會障礙有情,不能在菩薩道上的次第修行、障礙有情不能成佛,經量部與唯識學派認為,煩惱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隨著轉世輪迴到達下一世,稱為隨眠。煩惱的分類:1.由煩惱是否顯現或隱藏的性質,可分成:煩惱現行、煩惱隨眠。2.由煩惱的粗重及分位的不同性質,可分成:根本煩惱、隨煩惱。3.由煩惱的滅除的途徑及時期之不同性質,可分成:見所斷煩惱、修所斷煩惱。煩惱障的內涵可分為見惑與思惑,也就見所斷煩惱,以及修所斷煩惱的內容,就是包含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及大中小的隨煩惱,以及種種百千萬的微細煩惱。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無明”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顛倒事物的真理,一切苦的根源

CCF20140602_00000.jpg 

無明”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顛倒事物的真理,一切苦的根源

10543608_827370437275189_3493329295056588046_n.jpg 

無明是十二因緣之首

imagesCATL7MOZ.jpg 

f_5778738_1.jpg   

無明是過去世煩惱帶來的,蒙蔽了本性

未命名.png 

imagesCA4OT9OR.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聖經》故事插畫創作~雅各遣子往埃及糴糧,埃及宰相約瑟囚兄令攜弟至

 

 

 

 

   “雅各遣子往埃及糴糧,埃及宰相約瑟囚兄令攜弟至”,是我第18張《聖經》故事插畫創作,故事的內容是:約瑟為埃及酒政、膳長、法老王解夢,從囚犯一躍成為埃及宰相,約瑟當時三十歲,約瑟在埃及七個豐年內積存糧食,埃及地的七個豐年一完,七個荒年就來了,當時饑荒遍滿天下,惟獨埃及全地有糧食,眾民向法老哀求糧食往約瑟那裡去,約瑟開了各處的倉糶糧給埃及人,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到約瑟那裡糴糧,約瑟的父親雅各,也派遣他十個兒子前往埃及糴糧,約瑟一看見哥哥們就認出,卻假裝不認識,並嚴厲地對待他們,故意說他們是來偵察虛實的,約瑟囚兄主要是令他們把親弟弟便雅憫帶到埃及來團聚,但父親雅各不容許攜幼子便雅憫去埃及,怕又像失去愛子約瑟一樣,又再失去便雅憫,然而迦南地區的饑荒越來越嚴重,雅各一家人吃完了從埃及買回來的糧食,雅各只好遣子再往埃及糴糧,最後雅各只好點頭,帶他們的最小弟弟一起去買糧食,並囑咐再帶些松脂、蜂蜜、香料、沒藥、榧子、杏仁等本地的特產當禮物送給埃及宰相。

    在創作構圖上,希伯來的約瑟成為埃及的宰相,高大威武的身軀,用嚴厲的表情與手示指著,站立在前來向他買糧食俯伏在地上叩拜的十個哥哥們面前,另外一邊,有一個老人跟小孩站在一起,是雅各和他的幼子,也就是約瑟的親弟弟便雅憫,埃及宰相約瑟的後方有個金字塔,與他們隔著一條長長河流的另外一個場景是有一頭驢,身上披著一個以色列國旗圖案的布袋,驢的前方有五個桶子,裡面是迦南地的特產松脂、蜂蜜、沒藥、榧子、杏仁等的特產,旁邊還有一個猶太聖殿用的七個分支的燈臺,另外一邊伸出一隻手,手上捧著一個空碗,碗裡擺著個湯匙。

    摘錄《聖經·創世紀》第42~43章,42:1~13”雅各遣子往埃及糴糧”、42:14~24”約瑟囚兄令攜弟至”、42:25”約瑟的哥哥們回迦南”、42:26~34”見金在囊則懼”、42:35~38”雅各不容攜幼子去”、 43:1~15”雅各遣子再往埃及糴糧” 、43:16~34”約瑟為弟兄設席”。

雅各遣子女往埃及糴糧

42:1 雅各一聽到埃及有糧食,就對兒子們說:「你們為甚麼不想些辦法呢?
42:2 聽說埃及有糧,你們去買些回來吧,免得我們都餓死。」
42:3 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都到埃及去買糧。
42:4 但是雅各沒有讓約瑟的親弟弟便雅憫跟他們一道去,因為雅各怕他遇到災害。
42:5 雅各的兒子們和其他的人都去買糧,因為迦南地區也有饑荒。
42:6 約瑟作埃及的首相,負責把糧食賣給各地來的人。因此,約瑟的哥哥們來到他面前,俯伏在地上叩拜。
42:7 約瑟一看見哥哥們就認出他們,可是他假裝不認識,嚴厲地問他們:「你們是從哪裏來的?」他們回答:「我們是從迦南來買糧的。」
42:8 約瑟認得哥哥們;他們卻不認得他。
42:9 他想起從前自己做過的夢,就故意對他們說:「你們是探子,是來偵察我國虛實的。」
42:10 他們回答:「我主啊,僕人不是探子,是來貴國買糧的。
42:11 我們都是兄弟,是老實人,不是探子。」
42:12 約瑟堅持說:「不!你們是來偵察我國虛實的。」
42:13 他們說:「我主啊,僕人本來有十二個兄弟,是同一個父親生的;他住在迦南。有一個弟弟已經死了,最小的弟弟跟我們的父親在一起。」

約瑟囚兄令攜弟至
42:14 約瑟再堅持:「不!我剛才說過了,你們的確是探子。
42:15 我要試一試你們誠實不誠實。我指著王的名發誓:除非你們把最小的弟弟帶到這裏來,我絕不准你們離開。
42:16 你們要派一個人去帶他來;其餘的人監禁在這裏,等你們證實了所說的話。不然,我指著王的性命發誓,你們都是探子。」
42:17 於是他把他們拘禁了三天。
42:18 第三天,約瑟對他們說:「我是敬畏上帝的,如果你們接受我的條件,我就饒你們的命。
42:19 為要證實你們是誠實人,你們得留下一個人在監獄裏當人質;其餘的人可以回去,把你們買的糧食帶回去給飢餓的家人,
42:20 然後把最小的弟弟帶到我這裏來。這樣可以證明你們的話真實,你們就不至於被處死。」他們接受了這條件,
42:21 彼此說:「當初我們陷害弟弟,現在受報應了!我們看見他的痛苦,他向我們哀求,我們不加理會!因此我們遭遇這災難。」
42:22 呂便說:「我勸你們不要傷害那孩子,你們不聽;現在這血債該我們來還了。」
42:23 約瑟聽懂他們的話,他們卻不曉得他懂,因為他跟他們談話都有人翻譯。
42:24 約瑟轉身退去,哭了一陣,然後回來,挑出西緬,當著他們的面把他綁起來。
約瑟的哥哥們回迦南
42:25 約瑟吩咐人把哥哥們的袋子裝滿糧食,把錢放回各人的袋子裏,又替他們準備旅途的食物。一切都準備妥當,

見金在囊則懼
42:26 他們就把買來的糧食馱在驢背上,離開了。
42:27 在過夜的地方,他們當中有一個人打開袋子要餵驢,發現錢還在袋裏,
42:28 就對兄弟們說:「他們把錢還給我了!你看,就在我袋子裏!」他們都驚惶失措,戰戰兢兢地說:「上帝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
42:29 他們回到迦南,到父親那裏,把經過的事一一告訴他。
42:30 他們說:「埃及首相嚴厲地對我們說話,指責我們是去偵察他們的國家。
42:31 我們回答:『我們是老實人,不是探子;
42:32 我們一共有十二個兄弟,都是同一個父親生的。有一個弟弟死了,最小的弟弟留在迦南陪伴父親。』
42:33 那首相卻說:『我要試一試你們誠實不誠實。你們要留一個人在這裏,其餘的可以回去,把糧食帶回去給飢餓的家人,
42:34 然後把最小的弟弟帶到我這裏來。這樣我就相信你們是誠實人,不是探子。我會把你們的兄弟還給你們;你們也可以在這裏居留,作買賣。』」

雅各不容攜幼子去
42:35 後來,他們把糧食倒出來的時候,個個都發現自己的錢包還在袋子裏。他們和父親一看見錢包,都很害怕。
42:36 雅各對他們說:「你們要我失掉所有的兒子嗎?約瑟完了!西緬也完了!現在你們要把便雅憫帶走!災殃都歸到我身上來!」
42:37 呂便向他父親保證說:「如果我不把便雅憫帶回來,你可以殺我那兩個兒子。把小弟弟交給我照顧,我一定帶他回來。」
42:38 但是雅各說:「我這個兒子不可跟你們去!他親哥哥死了,現在只剩下他一個人!他在路上可能遇到意外的事。你們要我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進墳墓嗎?」

雅各遣子再往埃及糴糧
43:1 迦南地區的饑荒越來越嚴重。
43:2 雅各一家人吃完了從埃及買回來的糧食;雅各對兒子們說:「你們再去買些糧食回來。」
43:3 猶大對父親說:「那個人嚴厲地警告我們,除非我們帶小弟弟一起去,就不准再去見他。
43:4 你若肯讓小弟弟跟我們一道去,我們就去替你買糧食;
43:5 因為那人說過,除非我們帶小弟弟一起去,就不准再去見他。」
43:6 雅各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為難我呢?何必告訴那人你們還有一個弟弟呢?」
43:7 他們回答:「那人不斷地查問我們和家裏的事:『你們的父親還健在嗎?還有其他的兄弟沒有?』我們不得不回答他;我們怎麼知道他要我們帶小弟弟去呢?」
43:8 猶大對父親說:「把孩子交給我,我們立刻出發,這樣我們一家老少就不至於餓死。
43:9 我親自作保,願負全部責任。我若不把他平平安安地帶回來,交還給你,我願意終生擔受罪責。
43:10 要不是耽延,我們已經來回兩次了。」
43:11 他們的父親說:「既然該這麼做,你們就帶些松脂、蜂蜜、香料、沒藥、榧子、杏仁等本地的特產當禮物送給首相。
43:12 你們也要帶雙倍的錢去,因為你們該把上次在袋子裏發現的錢歸還;那可能是弄錯了的。
43:13 你們把弟弟帶走,立刻去見那人。
43:14 願全能的上帝使他憐恤你們,讓便雅憫和另一個兄弟回來。至於我,如果命該喪子就喪子吧!」
43:15 於是,他們帶了禮物、雙倍的錢,和便雅憫出發往埃及去。他們到了埃及,去見約瑟。

約瑟為弟兄設席
43:16 約瑟看見便雅憫跟他們同來,就對管家說:「把這些人帶到我家裏;中午他們要跟我一起吃飯。你們宰一頭牲畜,準備筵席。」
43:17 管家遵命把他們帶到約瑟家裏。
43:18 他們因為被領到約瑟家裏,就都很害怕,心裏想:「一定是為了上次我們袋子裏發現的那些錢,我們才被帶到這裏來。他們也許會突然襲擊我們,搶走我們的驢,強迫我們作他的奴隸。」
43:19 因此,他們一到門口,就對管家說:
43:20 「請聽!上次為了買糧食,我們到這裏來過。
43:21 我們回家,在路上過夜時,打開袋子,各人都發現自己的錢如數在袋子裏。現在我們把這些錢帶回來,要歸還給你。
43:22 我們另外帶錢來買糧;我們不曉得上次誰把錢放回我們袋子裏。」
43:23 管家說:「不要焦急,不要害怕,一定是你們的上帝,你們父親的上帝,把那些錢放回你們的袋子裏的;你們的錢我早已收下。」接著他把西緬帶出來交給他們。
43:24 管家領他們到屋子裏,給他們水洗腳,又餵他們的驢。
43:25 他們把禮物準備好,等中午約瑟回來的時候送給他;因為他們得到通知,他們要跟約瑟一起吃飯。
43:26 約瑟回到家裏,他們就把禮物帶進去,呈獻給他,向他跪拜。
43:27 約瑟問他們好,接著又問:「你們向我提起過你們年老的父親,他老人家可好?還健在嗎?」
43:28 他們回答:「你的僕人─我們的父親還健在。」於是又向他跪拜。
43:29 約瑟看見自己的弟弟便雅憫,就說:「這就是你們告訴過我那最小的弟弟嗎?孩子啊,願上帝賜福給你!」
43:30 約瑟一見到自己的弟弟,心裏非常激動,幾乎當眾哭了起來。於是他離開他們,避進自己的房間,哭了一陣。
43:31 他洗了臉再出來,抑制自己的感情,命令開飯。
43:32 約瑟自己坐一席,他的兄弟們另坐一席。參加筵席的埃及人另有一席,因為埃及人認為跟希伯來人同桌吃飯是有失尊嚴的事。
43:33 兄弟們面對著約瑟坐席,坐位都按照長幼次序安排。這樣的安排使他們覺得很奇怪,彼此對望。
43:34 菜是從約瑟那一桌分給他們的;便雅憫分到的是別人的五倍。他們跟約瑟一起吃喝,非常快樂。

    簡介猶太教燈臺:猶太教燈臺是猶太人的當中一個最古舊的標誌,根據出埃及記25章31、33、37節,摩西以杏花形狀製作七個分支的金燈盞,起初在曠野會幕中使用,後來在聖殿中使用,燈臺是猶太假日再獻聖殿節的相關標誌,在耶路撒冷聖殿破壞以後,剩下的燈油只夠燈臺無休止燒一天,神奇的是,燈油足足燒了八天,並夠時間得到新油和重建寺廟,許多燈臺不只有七個燭臺,而是有九個燭臺,四個燭臺在燈臺左右一方,代表油用八天的奇蹟,當燈臺中間的燭臺,稱Shamash,使用它的燈火點燃其他燭臺,這類型的燈臺可稱再獻聖殿節燈臺或猶太教九燈燭臺,簡稱Menorah,燭臺七個燈盞推測是根據創世紀七天創造天地,中間燈盞代表安息日

簡介以色列國徽:以色列國徽是一個由橄欖圍繞的猶太教燈臺,下方寫著「ישראל希伯來語裡的「以色列」,猶太教燈臺3,000年來都是猶太教的象徵,這種燈臺在古代的耶路撒冷聖殿中便已使用,而橄欖枝則象徵著和平,以色列國徽也是以色列護照封面所用的圖案,以色列國在1948年建國時採用了這個國徽,圖案是由Willie Wind設計的。

    簡介《聖經》(THE HOLY BIBLE):《聖經》是希伯來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記載了古代中東、南歐一帶的民族、社會、政治、軍事的風土民情,《聖經》中的哲學和神學觀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對西方社會的發展、世界觀、文化習俗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聖經》也是西方文學、美術、建築、音樂領域創作的源泉。嚴格說起來,《聖經》是一部希伯來文學及基督教文學的著作集,包含神聖的啟示,bible意為“許多書”(the books),《聖經》是許多先知及受靈啟發的作者在神聖之靈影響所寫的作品(彼後1:21)。《聖經》對西方社會文化影響深遠,與希臘神話是所謂的“外邦人”了解西方文化重要的敲門磚。歐洲文學許多作品都取材自《聖經》,如英國作家彌爾頓的《失樂園》、班揚的《天路歷程》,俄羅斯托爾斯泰的《復活》等,都受到《聖經》思想的影響。基督教的聖經有兩部分,《舊約全書》(The Old Testament)和《新約全書》(The New Testament),通稱《舊約》和《新約》。《舊約》包含主在塵世傳道期間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使用的經文書。《新約》則包含使徒時代的寫作,被視為與猶太人的經文同樣神聖權威。在《舊約》裏,神(上帝)曾多次題到祂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帝)。在《新約》裏,上帝之子耶穌在地上時,也啟示神(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帝)。

    簡介約瑟(Joseph):是《希伯來聖經創世紀》一個主要角色,約瑟是亞伯拉罕的曾孫、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雅各的同父母(以撒和利百加)的孿生兄弟以掃(以東)的姪子,也是雅各所寵愛的拉結所生的兩個中的第一個兒子,另一個是便雅憫,便雅憫比約瑟小6歲,約瑟在西方較為人熟悉的《聖經》人物,因為他著名的五色綵衣,和他解夢的能力,他曾被哥哥們因為嫉妒合謀賣往埃及為奴,在埃及官員波提反手下做管家,波提反對約瑟十分照顧,把全家的家務事都交給了他,後來由於約瑟其長相十分俊美,波提反的妻子欲勾引約瑟,約瑟不從,反被波提反妻子陷害,最後入獄,入獄長期監禁又得到釋放為埃及首席王室顧問,他的解夢能力使埃及能在大饑荒之前做好準備,後來迦南也發生饑荒,便雅憫和兄弟前往埃及買糧之時與約瑟重逢,之後,約瑟就把家人接往埃及生活,約瑟在埃及地和雅各重逄前生瑪拿西和以法連,兩人,日後在《聖經》中被當作兩個支派分別列出,這是因為雅各臨終前給了約瑟長子名分,按照托拉長子能得到兩分產業,所以約瑟能得到兩個支派繼承土地的權利,這正好因利未支派不能繼承地土(他們須在聖殿事奉),因此最後仍有十二個支派,《聖經·創世紀》共五十章,自三十七章至五十章,除三十八章外,其餘都是記述約瑟一生的歷史;可見其重要性。

約瑟(Joseph)基本資料:

父母: 雅各(Jacob)又名以色列(Israel)、拉結。

兄弟: 便雅憫, 猶大, 流便, 利未, 西緬, 但, 以薩迦, 拿弗他利, 迦得, 西布倫。

子女: 約瑟的兩個兒子,以法蓮(多結果子的))和瑪拿西Manasseh(使之忘了),後來代替約瑟,成以色列支派的首領(創四一50~52)。

配偶:亞西納(Asenath)埃及祭司的女兒。

逝世:埃及

    簡介《聖經》中的約瑟:《聖經》中同名叫約瑟的共有12人,《新約聖經》中共有8人叫約瑟:

1.馬利亞的丈夫約瑟。

2.耶穌的兄弟約瑟。

3.尊貴的議士約瑟。

4.被稱為猶士都的約瑟。

5.被稱為巴拿巴的約瑟。

6.瑪他提亞的兒子約瑟。

7.猶大的兒子約瑟。

8.約南的兒子約瑟。

《舊約聖經》中叫約瑟的有4人:

1.雅各的兒子約瑟。

2.亞薩的兒子約瑟。

3.巴尼的後裔約瑟。

4.示巴尼族的祭司約瑟。

    簡介雅各:雅各(Jacob,希伯來語:יַעֲקֹב),又名以色列(Israel),猶太人的祖先、以撒的幼子,雅各後來改名為以色列(יִשְׂרָאֵל:與天使搏鬥者之意),名字意思為”抓住”,雅各曾用一碗紅豆湯騙取了哥哥以掃的長子名份,為舅舅拉班勞動14年,以換取妻子拉結,在他與天使摔跤後,被改名為以色列(《創世記》32:23-30),他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以撒和利百加結婚20年後生下了孿生兄弟以掃和雅各,那時以撒已60歲(創世記》25:26),利百加懷孕時,孩子們在她肚子裡彼此相爭,她就去求問耶和華。(《創世紀》25:22)。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中,兩族要從你身內分出。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長子以掃更得父親以撒的歡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次子雅各為人安靜,常在帳棚里,更受母親利百加的偏愛。雅各騙父以撒得祝福,與母親利百加設計哥哥以掃,利百加後來得知以掃準備殺雅各,就讓雅各逃到哈蘭舅舅拉班那裡,等以掃怒消,在路上雅各夢見一個通天的梯子,和上帝耶和華的祝福,他在一口井旁遇見拉班的小女兒拉結,雅各娶拉結,服侍了拉班七年,他深愛拉結,屆滿時拉班卻用大女兒利亞代替,雅各發現受騙,拉班卻說沒有小女兒先出嫁的道理,要求雅各為拉結再服侍他七年,雅各就又服侍他七年,利亞生了許多孩子:呂便、西緬、利未和猶大,拉結沒有生孩子,就嫉妒她姐姐,把她的使女辟拉給丈夫雅各為妾,辟拉就懷孕,給雅各生了兩個兒子但和拿弗他利,利亞見自己停了生育,也把她的使女悉帕給雅各為妾,悉帕給雅各生了迦得和亞設,利亞又懷孕,生了以薩迦和西布倫,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兒底拿。上帝垂聽了拉結的祈禱,使她懷孕生子生子約瑟。後來雅各跟拉班要求要回家,拉班要求他留下並答應給雅各工錢,雅各則要求羊群中有斑點、黑色的,就是他的工錢,拉班同意,雅各就牧養拉班的羊,雅各研究羊群的交配生下了有紋的、有點的、有斑的來,瘦弱的歸拉班,肥壯的歸自己,雅各因此大發致富,得到許多的羊群、僕人、婢女、駱駝和驢,拉班的兒子們與拉班心生忌憚,上帝警告雅各,雅各遂帶著妻兒家當逃跑,拉班追趕雅各七天,就在趕上雅各前,上帝在夢中警告向他說:「你要小心,不可與雅各說好說歹。」(《創世紀》31:24),拉班追上了雅各,責雅各不辭而別,拐走女兒們,偷走神像,最後二人立約,拉班回家,雅各繼續趕路,雅各在路上遇見天使,之前他已在夢中見過天使”在通天的梯子上下”(28:12,雅各天梯),當他靠近應許之地,雅各要報信的先去見哥哥以掃,以掃帶著四百人迎接,雅各送了一份厚禮給以掃,雅各將他的全家送過雅博渡口,自己一人,有一人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就脫了節,那人要走雅各說:你若不給我祝福,我就不讓你去,那人給他改名為以色列(希伯來語:ישׂראל;Yiśrāēl,意思是「與天使搏鬥者」),雅各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因他在此看見天使,性命得以保全。雅各與上帝的使者天使摔跤後,以掃來了,他讓他的妻子和兒子們在後面,他最愛的拉結和約瑟在最後面,他自己在他們前頭過去,一連七次俯伏在地,直到就近他哥哥(《創世紀》33:3),以掃跑來迎接他,但雅各拒絕了以掃的邀請,不久,以掃將全家搬到應許之地南面很遠的地方,雅各定居在疏割一段時間,在去以法他(伯利恆的迦南名字)的路上,拉結因生小兒子便雅憫難產而死(《創世紀》35:16–20),便雅憫比約瑟小6歲,雅各在示劍支搭帳棚,(《創世紀》33:18),上帝指引雅各上伯特利去,在那裡築壇獻祭給上帝(《創世紀》35:6,7),上帝就向他顯現,正式改名為以色列,重立亞當與夏娃,挪亞和亞伯拉罕的誓約,上帝在伯特利向他顯現後,他全家來到幔利,他父親以撒那裡。

雅各基本資料:

父母:以撒(Isaac)、利百加(Rivqa)。

兄弟:哥哥以掃。

改名:雅各與天使搏鬥天使將他改名為以色列(希伯來語:ישׂראל;Yiśrāēl,與天使搏鬥之意)。

子女:呂便、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底拿(利亞生的孩子),但、拿弗他利(辟拉生的孩子,雅各的妾,拉結的使女),迦得、亞設(悉帕生的孩子,雅各的妾,利亞的使女), 約瑟(拉結生的孩子)。

配偶:拉結、利亞、辟拉(雅各的妾,拉結的使女)、悉帕(雅各的妾,利亞的使女)。

雅各和各個妻妾所生的子女及出生次序:

雅各和各個妻妾所生的子女及出生次序

利亞

流便(1)

西緬(2)

利未(3)

猶大(4)

以薩迦(9)

西布倫(10)

底拿(女兒)

拉結

約瑟(11)

便雅憫(12)

         

辟拉(拉結的侍女)

但(5)

拿弗他利(6)

         

悉帕(利亞的侍女)

迦得(7)

亞設(8)

         

 

 

 

 

 

芳的《聖經》故事插畫創作~雅各遣子往埃及糴糧,埃及宰相約瑟囚兄令攜弟至

CCF20140607_00001.jpg 

CCF20140607_00000.jpg 

以色列與埃及間的距離

0146.jpg 

約瑟的哥哥們初次下埃及買糧食

af08e6e73703f581690439f2c720a0f0.jpg 

約瑟嚴厲對待他的哥哥們,故意指他們是來偵察埃及虛實的間諜

4bb9792e1c586521b928d22b4ee317aa.jpg 

雅各家譜表列:

未命名.png 

imagesCAAXQV6Y.jpg 

以色列國徽由橄欖圍繞的猶太教燈臺

下方寫著「ישראל希伯來語的以色列

Emblem_of_Israel_svg.png 

猶太教七燈燭臺

YarmulkeAndMenorah.jpg 

以色列國旗圖案

imagesCA4WPP18.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七常住果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證得佛位常住之果

 

 

 

 

 

 

    所謂的七常住果,即是證得佛位,不生不滅而常住之果,所立之七種名稱即:(一)菩提,謂知覺亦即智果。(二)涅槃,謂寂滅亦即斷果。(三)真如,謂離偽妄而無遷改。(四)佛性,謂照察不變。(五)菴摩羅識,菴摩羅譯為無垢,乃離障之所顯,即為白淨無垢識。(六)空如來藏,與妄染不相應,含藏無量功德。(七)大圓鏡智,能現身土,離倒圓成,周鑒萬有。他們名稱雖有七個,但其體為一,清淨圓滿,堅固凝然,如金剛常住而不壞。

    創作構圖上,在七常住果四個大字的旁邊,有七個人從左邊開始,由高至矮順序排下,第一個頭頂上寫著菩提,第二個頭頂上寫著涅槃,第三個頭頂上寫著真如,第四個頭頂上寫著佛性,第五個頭頂上寫著菴摩羅識,第六個頭頂上寫著空如來藏,第七個頭上頂著個發光的彩油瓶子,瓶子的上面寫著大圓境智。

    簡介「常住」:沒有生滅變遷之意。《楞嚴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

    簡介「七常住果」: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楞嚴經》有七種常住果之相說,分述如下:
    一、菩提:覺道之意,是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理,是覺悟、道之意,指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覺悟智慧釋迦牟尼佛因成就這種覺悟而成正果,遵從佛陀的教誨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說法即成為阿羅漢,按大乘佛教的說法即成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文:bodhiv
ksa),「菩提」(梵文:bodhi)意為「覺悟」。
    二、涅槃:滅度之意,是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又稱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的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也都無法實證什麼是涅槃,後因佛陀降生示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時取證無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當有佛教的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進入涅槃或圓寂了,而涅槃也經常被一般人認為是死亡的同義語,涅槃為古印度語之音譯,在巴厘文中,
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梵文有出離、解脫、無臭、無煩惱等等意義,從字根來說,都帶有遠離煩惱狀態的意義在,在各古印度宗教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在印度教哲學裏,意指通過肉體的解脫而與高級生命的結合,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必然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即是中陰階段以後,投生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天神,如欲擺脫三界世間的輪迴,唯有實證涅槃,中文舊譯作滅度,滅是滅一念無明的見、思二惑,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大乘佛教釋義為本際、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兩邊的中道體性意義,玄奘將涅槃意譯為圓寂

    三、真如:離妄日真,不異日如,是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又稱為如實、如如,在早期譯經中曾譯為本無,一般被解釋為的真實本質用來表示「如是如是地呈現」、「如是呈現的狀況」,是事物之所以為此而不為彼的那個性質,也就是事物的真實本質,釋迦牟尼住世時,經常自稱如來佛教為了要正確地表示宇宙真實名相的真情實意,只能用「如」或「如如」來形容,意即「就是那樣子」的意思,佛教中,真如被用來表示諸的真實相貌,因為各宗派在教義上,對「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詮釋,因此真實」、「實相」、「實際」、「實性」、「法性」、「法身」、「法界」都經常被當成真如的同義詞,來代換使用,依各宗派宗義,真如也被等同於一些特定術語,中觀學派將真如等同於「空性」,如來藏學派將真如等同於「佛性」、「真性」、「如來藏」等,「真如」的最早理論詳述見於《解深密經》,有七真如:流轉真如,相真如,了別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

    四、佛性:覺悟之本能或謂覺性,是諸佛所證真覺湛明之性,無染無淨,離過絕非,故名佛性,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為如來藏學派的學說之一,傳入中國後,成為涅槃宗中心教義,也影響到漢傳佛教各宗教,如地論宗天臺宗禪宗等,成為漢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義。佛性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成為這部經典的中心思想,東晉法顯首次譯出六卷本《佛說大般泥洹經》,將這個觀念介紹入中國,提到佛性的內涵有《涅槃經》說:「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獅子吼三昧」,大乘佛教的二轉、三轉法輪經典即敘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時的佛性一詞同如來藏義,成佛之性為禪宗所弘傳,依於如來藏法性而說:「一切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但眾生因迷妄的深淺,而有賢愚、明昧的不同,佛性也被等同於覺性、自性本性真如實相如來藏、圓覺等,佛性為大乘佛教有宗的核心思想,亦為中國禪宗弘揚人人皆有成佛之性常用的名相。
    五、庵摩羅識:清淨之意,或謂如白之淨,無有垢染,此識即諸佛清淨本源心體,湛若太虛,纖塵不立,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故,阿摩羅識為清淨識、無垢識,主要出自真諦三藏譯經中的《決定藏論》、《三無性論》、《十八空論》與《轉識論》,

阿摩羅識最早出自真諦三藏所譯經典中,習學真諦所譯經論的攝論宗以此建立九識學說,菩提流支所傳地論宗相洲北道派也立有九識學說,勒那摩提所傳地論宗相洲南道派玄奘所傳法相宗,認為只有八識,反對另立第九識。

    六、空如来藏:含攝萬法而無所積聚,是諸佛所證清淨法身之體,以煩惱蕩盡,無明照了,應用無窮故,是如來藏空與不空自性之一,如來藏雖然含藏了各個有情無量世以來薰染的一切煩惱種子,但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本具清淨性,不與煩惱種子相應,也不受煩惱薰染,也就無有關聯於一切障礙解脫之煩惱種子,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於六塵中無分別性,沒有意識心所具有的了別、分析、推理、研判、記憶等功能,就如同脫離了一切煩惱種子,如來藏雖然收藏、供應有情眾生七識一切煩惱的種子,但一切煩惱卻都與祂無關,因此相異於一切煩惱障,此即是空如來藏,亦即是如來藏兩種空性的智慧之一,祂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如來藏既是空,也是不空,因為具足空與不空,所以才能成為無餘涅槃的本際,才能成為究竟成佛的所依,也才能成為一切不淨的三界有情萬法的所依,因此說祂才是真正的空。

    七、大圆镜智:洞照萬法,無所不知,是諸佛所得本有圓明覺照之智,應物無跡,不動如如之果相也,顯教四智之一,諸大乘教說如來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識至於如來,為大圓鏡智,大圓鏡者,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眾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之境界,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心地觀經二》曰:「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名為大圓鏡智」《唯識論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密教五智之一,密教於顯教之四智,加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配於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圓鏡智,東方也,地大也,阿閦如來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論》曰:「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
簡介《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於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據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系的作品,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已不存在,對於它的真偽,長期存有爭議,多數漢傳佛教信徒皆認同它是佛陀所說,而部份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西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七常住果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證得佛位常住之果

CCF20140603_00002.jpg 

七常住果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證得佛位常住之果

  10410460_827801097232123_2852085293436420066_n.jpg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的作品

1-131211132HI18.jpg 

七常住果中的大圓境智也是密教五智之一

201441421563314620.jpg 

fang20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